青海湟川中学
湟川历史:七十载春华秋实,七十载雨露阳光,青海湟川中学就像一棵根深叶茂的梧桐大树,招引了无数高原学子像鸾鸟凤凰在它的枝叶间翻飞翱翔,在它的浓荫下和鸣歌唱。

青海湟川中学,是西宁市的重点中学。青海湟川中学始建于1938年,最早的名称为“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湟川中学”。上世纪初,英国“退还”部分“庚子赔款”作为中国教育基金,成立“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该董事会经考察在西宁城西贾小庄置地113亩建立了一所中学,始有“湟川中学”之名。1943年,学校移交当时的中央教育部,改名“国立湟川中学”直至西宁解放(1949年9月5日)。1950年3月,以湟川中学为基础,并入了“省立西宁中学”和西宁女子师范学校的初中班,定名为青海省西宁第一中学。1958年,由于进行学制改革实验,改为青海省实验中学。1962年初,学校划归西宁市领导,遂更名为西宁市实验中学,至9月14日,又改名为西宁市第二中学,至1984年9月1日,复名为青海湟川中学。到了本世纪,2002年,西宁市政府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扩大名校效应,将位于苏家河湾的原青海省电力学校整体移交给湟川中学,成立“青海湟川中学海湖路分校”,2005年正式命名为“青海湟川中学”,而原南川西路的湟川中学则更名为“青海湟川中学第一分校”,加上位于刘家寨2003年新建的“青海湟川中学第二分校”,共同形成了“青海湟川中学办学集团”。
自上世纪建校之初,青海湟川中学就以注重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造就德才兼备的人才为办学宗旨,被誉为“高原人才的摇篮”。据史料记载:1941年至1947年六年间,湟川中学初中毕业生188人,升入高中的有170人,占90%,高中毕业生113人,考入各地大学深造的有104人,占92%。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可谓盛极一时,很快使湟川中学声名鹊起,也形成了湟川中学办学的历史传统。新中国成立以后,青海湟川中学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质量也有口皆碑,为祖国建设、西部开发培养了大批合格人才。特别是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湟川中学务实谋发展,质量求先进,结合新的形势发展要求,把狠抓教育教学质量,注重提高学生素质,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学校高考升学率、重点率以及各科平均成绩长年位居省、市第一,常常比其他同类重点学校高出二三十个百分点,为高等学校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品学兼优的高中生。清华、北大等重点大学在青海招生,湟川中学每年占据其招生人数的半壁江山。
现在的青海湟川中学位于西宁市城西区海晏西路苏家河湾2号,是一所全日制省级标准化高级中学。现有30个高中教学班,1765名学生;教工130人,专职教师119人,其中特级教师1名,高级教师52名,中级教师63名,获省、部级劳动模范称号的教师4名,青海省教学能手1名,西宁市中学学科带头人3名,西宁市骨干教师7名,有3名教师在全国中学教师讲课比赛中获一等奖,其他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比赛中也屡有斩获。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学校曾先后获得国家级“两个‘有’活动先进集体”、“中学生社会实践合格单位”,省级“德育试点优秀成果”奖、“省模范集体”,市级“模范集体”、“民主管理先进集体”、“校容校貌先进单位”、“德育先进学校”、“勤工俭学先进集体”等荣誉和称号。
随着西宁市海湖新区开发建设的启动,青海湟川中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一所占地200多亩,投资2亿多元的崭新的湟川中学已经开工建设。青海湟川中学将以西宁市“扩市提位”为背景,以深厚的办学历史为传统,以学校长期以来形成的管理模式为依托,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在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继续发扬湟川精神,以崭新的面貌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七十年来,“高原梧桐森森立,引得鸾凤依枝鸣”,我们看到,无数高原学子依傍湟川中学这棵梧桐大树,百鸟和鸣,引颈高歌,迎着冉冉升起的朝阳,振翅高飞,飞向更加广阔的蓝天。
学校现状

青海湟川中学位于西宁市城西区海晏西路苏家河湾2号,是一所全日制省级标准化高级中学,青海省、西宁市重点高中。学校现有30个高中教学班,1719名学生;教工129人,专职教师118人,其中特级教师1名,高级教师50名,中级教师60名,初级教师8名。
办学特色青海湟川中学秉承以注重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造就德才兼备的人才为办学宗旨;确立“严谨、求实、文明、创新”的八字校训,强调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全面的学习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为首要目标。学校高考升学率、重点率以及各科成绩长年位居省、市第一,清华、北大等重点大学在青海招生,湟川中学每年占据其招生人数的半壁江山,被誉为“高原人才的摇篮”。
要培养一流的人才,就要具备一流的管理,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近年来,湟川中学涌现出了一大批省、市知名教师:获全国及省、部级劳动模范称号的教师5名,青海省教学能手3名,西宁市中学学科带头人3名,西宁市骨干教师5名,有3名教师曾先后在全国中学教师讲课比赛中获一等奖。
校长简介

张建国,1959年10月出生,中学高级教师。1977年8月参加工作,在西宁市昆仑中学任教。1992年至1995年任西宁市教育局办公室主任,1995年起先后任西宁五中、西宁虎台中学党委书记。2000年任西宁虎台中学校长。2008年9月任青海湟川中学校长兼党委书记。1996年被青海省教育厅评为“青海省优秀德育工作者”,2003年被青海省人民政府评为“首届青海省中小学十佳校长”, 2009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个人”。编写了《陶艺教材》《高中语文校园读本》《地震》等教材,在《二十一世纪论坛》《青海教育》《西宁教研》等省内外刊物上发表《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物理教学中的STS教育功能》等多篇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论文。
所获荣誉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学校曾先后获得国家级“两个‘有’活动先进集体”、“中学生社会实践合格单位”,省级“德育试点优秀成果”奖、“省模范集体”、“德育先进学校”,市级“模范集体”、“民主管理先进集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校容校貌先进单位”、“勤工俭学先进集体”等荣誉和称号。
高考状况08年:青海湟川中学 理科报考人数454人,平均分数525.72分,重点率90.9%,本科率98.4%,上线率99.5%。其中,一本人数414人,二本人数29人,高考上线人数452人;文科报考人数82人,平均分数522.18分,重点率78.0%,本科率97.5%,上线率98.7%。其中,一本人数64人,二本人数10人,高考上线人数81人。
另外,全省理科高考前10人中,该校考生有5名,前100人中有52人,全省文科高考前10人中,该校考生有2名,前100人中有54名。
新校建设明年九月学校将搬迁至全新的校区,即将完工的青海湟川中学新校为寄宿制重点

高中,占地200多亩,预计开设60个教学班,以更大的教育容量、更高的教学质量扩大名校的示范和辐射作用,进一步发挥其现实的社会综合效应和深远的历史文化传承价值。
湟川中学现有的校址由于周边条件的限制,已经不能满足西宁市各族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2006年,省、市教育部门提出在海湖新区建设湟川中学新校,这一项目于今年一月批复立项。新校址位于海湖新区通海路以西,占地200亩,总建筑面积71177平方米,项目计划投资3亿元,两年内建成使用。新校建成后,学校功能分区明确,包括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等,主建筑物有湟川书院、教学楼、综合实验楼、400米标准的运动场以及文化长廊、园林广场等,既能体现具有时代气息的文化范围,又体现出学校朝气蓬勃、向上进取的精神和旺盛的生命力。学校设计规模为60个教学班,学生3000人,将成为西宁市第一所寄宿制的重点高级中学。
据了解,为改善西宁市的办学条件,从今年开始,省财政将投资5100万元,用于“十一五”期间西宁市中小学的布局调整。其中,每年投资1700万元,重点用于建设湟川中学。西宁市政府计划投资9000万元,并以土地置换的方式为湟川中学提供建设用地。同时,省发改委将积极协调资金,大力支持湟川中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