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腔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27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四平腔:古代戏曲剧种,弋阳腔的支派之一。明嘉靖年间由传入徽州(今安徽歙县)一带的江西弋阳腔演变而成。盛行于清初,曲调活泼,速度较快,有帮腔,后受昆腔影响,发展了“吹腔”清中叶以后,四平腔被某些地方戏曲如徽剧、婺剧、调腔等所吸收,成为其常用腔调之一,而不作为独立剧种存在。今徽剧、婺剧、调腔等剧种犹保存有四平腔的曲调。

形成四平腔的地点有各种说法,从其流行情况分析,江苏、安徽为其发祥地。四平腔的情况,明人顾起元《客座赘语》述之甚详,据该书云:“南都万历以前,公侯与缙绅及富家,凡有宴会小集,多用散乐.……大会则用南戏。其始止二腔,一为弋阳,一为海盐。弋阳则错用乡语,四方士客喜闻之,……后则又有四平,乃稍变弋阳,而令人可通者。"弋阳腔属于高腔,其声腔特点为"其节以鼓,其调喧。"(明·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不入管弦,亦无腔调,如今弋阳腔也,(明·杨慎《长庵诗话》)"句调长短,声音高下,可以随心入腔。"(明·凌蒙初《谭曲杂答)》"字多音少,一泄而尽.又有一人启口众人接腔,名为一人,实为众口。"(清·李渔《闲情偶寄》)因弋阳腔的伴奏仅有锣鼓,故冯梦龙《三遂平妖传·序》中亦说其"如弋阳劣戏,一味锣鼓了事。"由于弋阳腔为适应在南京等都市的演出。经文人的加工,向雅化方向发展,由之产生"稍变",被士大夫认为"令人可通",从而在南京等地流传开来。明人胡文焕《群音类选》所收录之"诸腔类"剧目,即有四平腔剧目,其于书中注明"如弋阳、青阳、太平、四平等腔是也。"这些弋阳腔和四平腔的声腔特性与剧目均在福建屏南等地四平戏剧种中遗存。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