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雷太极拳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0-30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太极拳,是东方体育文化的一块瑰宝。太极拳以其独特的健身技击功能和富蕴人生哲理的深奥内涵,三百年来绵延发展,衍生出多种流派,纷彩异呈,随着发展,太极拳集技击强体医身益智和修性为越来越多的中外人士所认识。已广泛普及并走出国门,为世界各界人士所青睐,被誉为“人类的共同财富”“未来世纪人类自我保健的最佳手段”。

而忽雷太极拳则是祖国太极拳的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他风格独特,练法科学,上功快,健身与技击性强,流传至今仍未失其本质精髓,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与发展,一直鲜为人知,现将忽雷太极拳做一简单介绍。

一、忽雷太极拳的名称由来

忽雷太极俗称“忽雷架”或“忽灵架”此拳在发劲阶段,身手忽起忽落,忽柔忽刚,如闪电似迅雷,动作刚劲精巧,周身抖擞如颤抖,两脚挫碾震促“嚓嚓”有声,这些风格有别于其他太极流派,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之为“忽雷架”或“忽灵架”,亦称之为“方圆八封太极拳”。

二、忽雷太极拳的主要特点:

忽雷太极拳除了具有一般太极拳的基本要求与特点外,还具有独特的风格与特色。

1、由浅入深,层次分明,练习方法科学。

该拳练功方法可分为“形架”、“恶形架”、“功夫架”等几层练法,又可细分为一联二圈三转身,四分五劲六圪节,七起八落九自尊,十朝等十层练法。先学简化了的直线动作,然后变曲加圈,由大圈到小圈再到无形的意念圈,一圈统百招,阴阳翻转层层变化逐级提高。

2、快慢相间,快中有慢,慢中有快。

走架时,以棚、捋、挤、按、??肘、*阴阳开合,快慢虚实变化的每招每势动作,轻灵浑圆,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3、换劲及时,以柔促刚,发劲方法独特新颖。

学练此拳,首先要进行柔筋活节的柔韧练习,并逐渐以外带内充实内气。

之后进入下一层的发劲练习阶段,进行强化训练,将内劲抖向周身四梢。套路中和一动作都连续发劲,或走三角或变圆方,内外兼修,以柔促刚,一动一太级,寸寸皆阴阳。

4、搓脚,挂撩跪蹬,步法灵巧奇异。

此拳要求步法灵巧沉稳,脚手相随相合。为了在实践中步法更加快速灵敏,不强调五指抓地,而要求两脚要根据腰裆及周身的起落旋转,进行搓碾拧转。做到促步脚法急促灵活,挂撩跪蹬脚法变化多端。腰如车轴脚如钻,两手如轮旋翻转。

5、活步推手,重视散手的练习。

练拳架是为了锻炼内力,培养本身能量,使周身更加灵敏协调,为推手实践打基础,而推手则是实践性练习,是进行散打缚击的重要训练阶锻。此拳在 推手方面要求掌握棚、捋、挤、按、搓、滚、剥、掴、?肘、*等技术,除了一般的推手方法外,还秘传有一种促活变的大滑闯步练习方法,实践性强。

三、忽雷太极拳的源流,形成及传播。

忽雷太极拳是由清未太级大师李景彦在其师陈清萍所传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雏形,经徒弟杨虎发展定型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太极拳,其得意弟子有谢功吉、陈名标、陈应德、杨绍舜。又经陈名标传杜毓泽传纪(美国),陈应德传王晋让(台湾),杨绍舜传杨兴中、杨兴靖(杨虎的曾孙),通过杨兴靖与弟子于振宏组建中国忽雷太极拳研究会,将忽雷太极拳发扬光大。

现在忽雷太极拳除在一些城乡流传外,早在五十年代就已漂洋过海在台湾、美国、日本等地区和国家传播。台湾高雄市王晋让与台北市杜毓泽两先生系杨虎再传子弟,曾数次派弟子来大陆寻根访师,与大陆同门联系交流。现任美国旧金山止戈武塾武馆馆长,被评为全美十大武术人物的美籍华人武术家徐纪先生系忽雷太极拳传人。目前正竭力在美国宣传推广忽雷太极拳。

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振闪中华武术,挖掘发展忽雷太极拳,在忽雷太极拳传人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衷心地希望各界武林朋友,对本协会给予关心与支持,使忽雷太极拳这朵鲜艳的太极奇葩,开遍中华大地,进而走向世界,造福全人类。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