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源流论
【医书简介】

《医学源流论》二卷,徐大椿撰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此书堪称为“徐大椿医学论文集”,共收其评论文章九十九篇。上卷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下卷则治法、书论(并各科)、古今。纵横捭阖,触及之处,每有新见,发前人之未发,言常人所不敢言,尤针砭时弊甚多,论述道理深湛,中医史上正缺如此大手笔之评论家也,大椿实古今第一人。
此书颇多先进之论,例如作“治人必考其验否论”,指斥“今之医者,事事反此,惟记方数首,择时尚之药数种,不论何病何症,总以此塞责,他认为,“若医者能以此法(效验)自考,必成良医;病家以此法考医者,必不为庸医之所误。”是颇具‘实践检验”为标准之义。种人痘法本非传统,当时推行尚多阻力,徐氏却具真知灼见,指出有“九善”(九大好处),作不遗余力之提倡。
【作者自叙】医,小道也,精义也,重任也,贱工也。古者大人之学,将以治天下国家,使无一夫不被其泽,甚者天地位而万物育,斯学者之极功也。若夫日救一人,月治数病,顾此失彼,虽数十里之近,不能兼及。况乎不可治者,有非使能起死者而使之生,其道不已小乎?虽然,古圣人之治病也,通于天地之故,究乎性命之源,经络、脏腑、气血、骨脉,洞然如见,然后察其受病之由,用药以驱除而调剂之。其中自有玄机妙悟,不可得而言喻者,盖与造化相维,其义不亦精乎?道小,则有志之士有所不屑为,义精,则无识之突有所不能窥也。人之所系,莫大乎生死。王公大人,圣贤豪杰,可以旋转乾坤,而不能保无疾病之患。一有疾病,不得不听之医者,而生杀唯命矣。夫一人系天下之重,而天下所系之人,其命由悬于医者。下而一国一家所系之人更无论矣,其任不亦重乎?而独是其人者,又非有爵禄道德之尊,父兄师保之重。既非世之所隆,而其人之自视,亦不过为衣服口食之计。虽以一介之微,呼之而立,至其业不甚贱乎?任重,则托之者必得传人;工贱,则业之者必无奇士。所以势出于相违,而道因之易坠也。余少时颇有志于穷经,而骨肉数人疾病连年,死亡略尽。于是博览方书,寝食俱废。如是数年,虽无生死骨肉之方,实有寻本溯源之学。九折臂而成医,至今尤信。而窃慨唐宋以来,无儒者为之振兴,视为下业,逡巡失传(逡,音ㄑㄩㄣ,「退」之意。逡巡,「后退」之意),至理已失,良法并亡,惄然伤怀(惄,音「逆」,饥饿之意),恐自今以往,不复有生人之术。不揣庸妄,用敷厥言,倘有所补所全者,或不仅一人一世已乎? (乾隆丁丑年七月洄溪徐大椿书于五山之半松书屋)
【作者简介】

作者徐灵胎(1693-1771),名大椿,一名大业,晚号洄溪老人,清·吴江人。大椿生有异禀,聪强过人,先攻儒业,博通经史,旁及音律书画、兵法水利。中年时因家人连遭病患,相继病故数人,遂弃儒习医,而取家藏医书数十种朝夕披览,久而通大义。更穷源极流,自《内经》至明清诸家广求博采。自此医道日进,难易生死,无不立辨,怪症痼疾,皆获效验。
徐氏曾二次应召入京。乾隆二十五年,大学士蒋文恪病,朝廷召请海内名医,大司寇秦蕙田首荐徐灵胎,进京诊治。乾隆三十六年,再召入京师治病,但自己感到年老力衰,携棺上京,最后确其所言,病死京中,由其子扶棺而回。
徐氏著作尚有《难经经释》、《伤寒论类方》、《医贯砭》、《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兰台轨范》等。
晚年筑室七子山,隐于洄溪,卒年79岁。
[1]【目录】
卷上
卷下
元气存亡论
躯壳经络脏腑论
表里上下论
阴阳升降论
治病必分经络脏腑论
治病不必分经络脏腑论
肾藏精论
一脏一腑先绝论
君火相火论
诊脉决死生论
症脉轻重论
脉症与病相反论
中风论
臌膈论
寒热虚实真假论
内伤外感论
病情传变论
病同人异论
病症不同论
病同因别论
亡阴亡阳论
病有不愈不死虽愈必死论
卒死论
病有鬼神论
肾虚非阴症论
吐血不死咳嗽必死论
胎产论
病有不必服药论
方药离合论
古方加减论
方剂古今论
单方论
禁方论
古成方剂大小论
药误不即死论
药石性同用异论
劫剂论
制药论
人参论
用药如用兵论
执方治病论
汤药不足尽病论
本草古今论
药性变迁论
药性专长论
煎药法论
服药法论
医必备药论
乩方论
热药误人最烈论
薄贴论
貌似古方欺人论
司天运气论
医道通治道论
五方异治论
病随国运论
针灸失传论
水病针法论
出奇制病论
治病缓急论
治病分合论
发汗不用燥药论
病不可轻汗论
伤风难治论
攻补寒热同用论
临病人问所便论
治病不必顾忌论
病深非浅药能治论
愈病有日期论
治病必考其验否论
防微论
知病必先知症论
补药可通融论
轻药愈病论
腹内痈论
围药论
《难经》论
伤寒论论
金匮论
脉经论
千金方外台论
《活人书》论
《太素脉》论
妇科论
痘科论
幼科论
疡科论
祝由科论
兽医论
四大家论
医家论
医学渊源论
考试医学论
名医不可为论
邪说陷溺论
涉猎医书误人论
病家论
医者误人无罪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