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职业技术学院
百年名校竞风流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大荔校区系列报道之一
走进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大荔校区,就象翻开一部厚重的史书……
“大荔师范学校”创建于1905年。一百年奋斗和发展,使她成为享誉三秦大地的一所名校。三万多名莘莘学子从这里走出,踏上了教书育人的征程。历届毕业生成为渭南市基础教育的骨干力量,有的还在其它行业和岗位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陕西省原副省长王双锡、西安交通大学原校长陈吾愚、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炮原政委丁本淳、广东省06年青年歌手大赛总冠军王鹏等,都是从这里起步的……2005年,教育改革的浪潮,催生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应运而生。 大荔师范一洗百年的历史风尘,以“大荔校区”的崭新形象,跻身于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开始了自己新的征程。这一壶陈酿的老酒散发出新的芳香、这一首激昂的乐曲奏响新的华章------
一百年深厚的办学积淀,为如今的职业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荔校区多门类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更是深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在这里,学生能学到了一技之长,能找到就业岗位,家长们放心,同学们高兴。他们忘不了教职员工的辛勤付出,忘不了母校如家的温暖,忘不了校区一班人为百年名校续写新华章的日日夜夜。
席卷全国的职业教育改革浪潮,对于立身于单一师范教育的学校来说,无疑是一场历史性的机遇和洗礼。然而,机遇包含着挑战,洗礼潜隐着阵痛!05年2月里刚刚上任的领导班子,就清醒地意识到,从师范教育到职业教育的转型,是一场别无选择的硬仗。一系列难题摆在了以杨兰仓为校长的一班人面前——沉重的债务、老化的课程、招生的窘境、升格的难度等等。面对困境,只有迎难而上。大荔校区在学生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结构、专业设置、教师知识结构更新等方面,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积极向职业技术学院要求的方向跟进。在稳定中求发展,于发展中找差距。在这个过程中,田军副市长、雷超武副市长多次来校区调研,学院领导也亲临指导工作。 “命运共同体、一切为了学生、勤俭办学”的办学理念,日益成为全体教工战胜困难、再写风流的坚定信念。
经过一年的摸爬滚打,她凭借百年名校的巨大引力和引领潮流的办学理念,像一朵奇丽的花朵,盛开在秦东大地。如今,领导班子及时转变思路,建立了全新的工作体制,重组改变学校机构。将学校各部门合并分流“五路用兵”,加强原有各处室工作的协调调整和职能转换。把学校的命运与全体教师结合起来,共谋学校发展。完善了校区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对学生安全事故、教学事故和饮食安全事故等实行责任追究制,对工作中出现失误、失察的部门和工作人员,进行批评教育和经济处罚。选配了工作能力较强的中层干部担任五大工作组的组长,加强领导力量,减少繁文缛节。
教学管理中,教务处和教研组加强对教师备课、上课、辅导和作业批改等教学常规工作执行情况的检查、考核和评估。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重点,向教学过程要质量,重视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和指导。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适当调整课程计划,突出专业性和技能性。为了拓宽毕业班学生的知识领域,他们还新开了三门选修课。围绕关心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对教师经常开展教学责任心的教育,使教师的教风有了新的好转。在双休日里,向学生开放图书室、阅览室、计算机房和琴房等学习场所,并增加平时的开放时间,为学生创造和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学生的学风日渐兴浓。学校还不定期举办文艺晚会、舞会、书画大赛、手工艺品展示、学生形象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才艺展示比赛活动,陶冶了学生情操,促进了校区文明。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为了学生的就业,学校创新就业工作思路,拓宽就业渠道,为学生就业提供支持和服务。学校为01级毕业班学生先后举办了十余场就业指导培训会,组织他们参加渭南市、渭职院举办的人才招聘会,积极与有关用人单位洽谈,确定了01级学生以教师职业为住主要在当地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就业的意向。今年3 月,先后有两批学生赴南方投身工学结合活动。
阳春三月,和风细雨,记者漫步大荔校区,高楼林立,书声琅琅,满目桃红柳绿,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一班充满朝气的教师队伍,再加上有文化、有道德,意气风发的1800多名学生,令这所高等学府充满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