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内斯·维米尔

约翰内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1632—1675)是荷兰优秀的风俗画家,被看作“荷兰小画派”的代表画家。荷兰黄金时代绘画大师,与梵·高、伦勃朗合称为荷兰三大画家。他刻画织物
精湛技艺使无数画家叹为观止,对光线与色彩的应用更是这样直入画境.他的作品,往往是在平凡中现出悠远的寓意和深刻的哲理,既通俗朴实,又神秘莫测.与同时代的大师伦勃朗不同,." 是以大气、激情作画,在生前就已受到社会的追捧,维米尔则一生贫困,但他的作品中却时时流露着和煦与宁静,那细小而精湛的笔触足以让他在自己的时代汇聚成耀眼的光芒。目前存世真迹35幅,代表作为《带珍珠耳环的少女》。
维米尔这位在逝世以后被湮没达两个世纪的绘画大师, 是十七世纪荷兰绘画的第三个重要代表。 荷兰在十七世纪是欧洲经济繁荣的强国,文化艺术相当发达,产生了哈尔斯、伦勃朗,在欧洲艺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维米尔是继哈尔斯、伦勃朗之后独树一帜于十七世纪中期的大家。正值荷兰的文化艺术逐渐丧失其民主传统的时候、 荷兰的德尔夫特市成为先进的艺术中心,而约翰内斯·维米尔 (1632-- 1675)就出生在这个城市并终其一生于此。然而这位伟大的画家在生前虽曾为人所知却一贫如洗,负债累累,正当年力强之时,却又溘然长逝,只活了43 岁。死后又被人遗忘,直到十九世纪中期才被艺术评论家们重新发现,从此名声日 隆,给了他以应有的地位。他被称为“沉睡了两个世纪的司芬克斯”,是“谜一样的画家”。他的生平也逐渐为人探索考证,始得知其概观。
维美尔出生于荷兰德尔夫特市一个经营客店兼贩卖画的中产阶级家庭。据考证,他曾经向伦勃朗最有才华的弟子法布里乌斯学过画。1653 年,他正成为故乡的画师,加入过公会,而且在1663、1669年两次被选为公会的会长。根据 1663年一位国收藏家专程拜访过维美尔求画一事推断,他在生前已经享有荣名,并且他在画坛的地位也已为社会所认可。但是他的家庭经济十分拮据,1672 年,他因负债累累而不得不出卖父亲遗下的客店。去世以后,还留下了一大笔债务。他生活的艰难大概和他的多子女有关,据说他有十一个孩子(一说十个,另一说为八个 )他留下的画, 据专家们鉴定,共存34 幅真迹,其余的三十多幅都是别人伪托的赝品。这34幅作品除少数肖像、风景和宗教画外,绝大多数是描绘市民日常生活的风俗画而且绝大部分以中产阶级的家庭妇女生活为主,表现她们读信、弹琴、织花边、假寐以及种种杂务。
维米尔留下的风景画非常少,但是每一幅画都非常精致,为人熟知的有《代尔夫特的风景》、《小巷》等。在《小巷》一画中,整个画面完全把时间凝固了,无论是在巷中洗衣的女人、坐在门前缝补的妇女,还是在路边游戏的小孩,她们原本正进行的动作,在维米尔的画笔下,完全停滞下来。在这幅画前,我们的心灵得以沉淀,发出清淡的忧伤,我们在其中感受到身旁的时间正悄然地划过脚趾。
维米尔喜欢画忙碌的仆人,像《倒牛奶的女仆》、《拿酒杯的少女》、《穿蓝衣读信的少女》、《花边女工》,尽管这些画中的人物多是雇维米尔画像而打扮成女仆模样的富家少女,但是在维米尔创造出来的画面中,她们却是那样大方质朴,丝毫没有做作之气。维米尔虽一生以卖画为生,艰难度日,但他并没有因为金钱而贬低自己的艺术,每一幅作品都流露着他真实的内心。因为维米尔很清楚,他是在为自己画画,甚至在有些时候是为了坚持自己的创作意图而不惜得罪画商。在这些画面里,维米尔大胆地使用蓝色与柠檬黄,往往在画面之一角设置一扇窗户,那照射进房间的轻柔阳光让整个画面显得清新自然。
维米尔一生都在捕捉光的微妙变化,光中的色彩,似乎是他沉静内心的思考,窥见了光辉中的栖居者,然后在画面中表露出来,再穿透每一个观者的心。
在今天看来,维米尔是一个优秀风俗画家,更多时候也是一个阳光下的抒情诗人。我们揭开那细小的笔触,透过绘画的表面,依然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思”。那“思”的轨迹正是画中闪动的光点,在细微处跳动,沉浸在我们的灵魂深处。
前几年,一部叫《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外国电影在中国播出,电影的主人公正是这位维米尔,而这部电影的名字正来自于他的名作《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关于《带珍珠耳环的少女》
与达•芬奇《蒙娜丽莎》齐名的杰作。此画面世300多年来,世人都为画中女子惊叹不已:那柔和的衣服线条、耳环的明暗变化,尤其是那女子侧身回首、欲言又止、似笑还嗔的回眸,唯《蒙娜丽莎》才可与之媲美。画中女子的真实身份,一直是一个千古遗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