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故城

汉魏故城,又叫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在河南省洛阳市东十五公里,南临洛水,北靠邙山。公元25年,东汉光武帝刘秀在这里定都,其后三国魏、西晋、北魏均以此为都,共历时330多年。因主要是东汉、北魏两代,故称汉魏洛阳故城。1962年开始全面发掘,遗址东垣残长3895米,西垣残长4290米,北垣残长3700米,南垣为洛水冲决。残垣一般高于地面1一2米,北垣东段高出地面5—7米。城墙均用夯土版筑而成。全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周边约14公里。城内主要建筑有宫城、宫殿、衙署、花园等。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洛阳城东15公里洛阳市郊区、偃师市、孟津县毗连处。北靠邙山,南临洛河。更始三年(25),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于此,其后三国魏、西晋、北魏也以此为都,历4代共330多年。北魏末年在战乱中化为废墟。今存遗址内城东垣残长3895米,西垣残长4290米,北垣长3700米,南垣已为洛河所淹,残垣一般高出地面1~2米,北垣东段高出地面5~7米。城墙皆夯土板筑而成,周长约14公里。城内主要建筑为宫城、宫殿、衙署、苑囿等。北魏宫城为长方形,南北长约1400米,东西宽约660米。太极殿为宫中正殿。东汉太学遗址在内城南郊,今偃师市太学村附近。始建于建武五年(29),在校太学生曾多达3万余人。熹平四年(175)于太学讲堂前立石碑46块,史称熹平石经。至曹魏正始二年(241),又立石经28块,史称正始石经。太学遗址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东部达3万平方米以上,西部也有2万平方米左右。在遗址内部有大面积的夯土建筑遗址,有一排排的建筑房基,或为东西长方形,或为南北长方形,排与排之间距离相等,排列有序。太学是古代传授儒家学说的最高学府。熹平石经是我国最早的官定儒学经本。东汉灵台遗址在内城南郊,今偃师市岗上村与大郊寨之间。灵台创建于光武帝中元元年(56),是当时最大的国家天文台。曹魏、西晋相继使用,达250余年之久。灵台遗址范围达4万多平方米,中心建筑是一座方形夯土高台,东西残宽31米,南北残长41米,残高8米余。东汉杰出科学家张衡(78~139),曾先后两次任太史令10多年,领导、主持和参与了灵台的天象观测和天文研究。位于内城西北角的金墉城,为曹魏明帝所筑。南北长1048米,东西宽255米,总面积26万平方米,城小而固,魏晋时被废帝、后多安置于此。唐初,洛阳县治设金墉城,贞观六年(632)移于东都毓德坊,金墉城遂废。经勘察发现三座小城连在一起,平面呈"目"字形。城外有河水环流,各城门阙皆有遗迹。城内发现夯筑台基多处,以及砖砌基址、水池等。北魏时,增修外廓城,长、宽各约10公里。城内外建有佛寺1367所,而以皇家寺院永宁寺最为豪华壮丽。永宁寺在宫城外西南面,初创于北魏熙平元年(516),北魏末年被雷击焚毁。据勘测南北长305米,东西宽260米,中心为木塔,木塔基座为方形,上下两层,下层位于今地表之下,上层基座长宽各38.2米,高2.2米,四面原以青石垒砌镶包。在发掘塔基的过程中,出土一批工艺精湛的泥塑造像,给研究北魏佛教艺术提供了珍贵资料。另有石雕、瓦、瓦当等建筑材料。平等寺北齐造像碑俗称寺里碑,在汉魏故城内城东垣外,今偃师市寺里碑村南。计四通,下部皆深埋于地下,地表裸露部分,高约1.5~2米不等。碑上雕有佛、菩萨、弟子像,结跏趺坐的六佛图,姿态优美的飞天,慢步行进的大象,造型生动的猛兽,以及帐幔、火焰、莲花等,内容丰富,题材多样,为北齐所遗存下来的少数佛教艺术珍品之一。1962年开始对汉魏故城遗址进行全面考古发掘,发掘工作至今仍在进行。
许昌汉魏故城

张潘故城: 位于许昌县张潘乡古城村东南一里许,系周时许国国都。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汉献帝迁都于此,曾为一代帝都。该遗址分内外二城,内城系皇城,外城周长“九里一百二十九步”,曹魏时为五都之一。南北朝刘宋景平元年(公元432年)该城为北魏夺取,颍川太守李元德曾收复,魏大将周几复夺取后,将城焚毁。现存遗址,仍依稀可见。故城城垣蜿延起伏,状如小丘。在遗址内先后出土有玉璧、青铜器、陶器及建筑构件等。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文物部门对遗址进行钻探勘察,确定了内城墙及东西南北大道,并绘制图纸,为进一步开发提供了依据。

张潘故城系汉魏许都故城,位于许昌市区东南19公里,许昌县张潘镇盆李村。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刘协迁都于此,至建安25年(公元220元)曹丕取代汉帝迁都洛阳为址,作为一代帝都历时25年后于南北朝初年毁于兵火,从此城废,仅存遗址。在曹氏集团雄踞许昌的25年里,奉天子以令不臣,使节钺征伐四方,大兴屯田,广揽贤才,革新吏治,发展生产,完成了北方的统一,使这里成为三国时代北方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还开创了“一代风骨,流芳百世”的建安文学,使这里成为三国文化和建安文学的发祥地。
故城分为内外两城,外城遗址依稀可见,外城周围约7.5公里,其城垣蜿蜒起伏,状如小丘,内城系皇城坐落在外城的东南隅,呈方型,周围约1.5公里,占地面积1.44平方公里,内城轮廓分明,呈土丘状,高出地面约3米。据《许昌县志》记载:城内的建筑除街房、民宅、官署外,著名的有许昌宫、景福殿、承光殿、永始台,毓秀台、丞相府等,许昌宫是汉献帝临朝听政及后妃居住的地方,始建于何时无考。景福殿始建于魏明帝曹睿太和六年(232年)《三国志?明帝记》载:“九月行幸摩陂,治许昌宫,起景福,承光殿”。宋《太平寰宇记》云:“景福殿在许昌故城西南隅也。魏明帝所建,资费值八百余万”。《洛阳宫簿》曰:“许昌景福殿七间”。经发掘发现城内有夯土宫殿基址,据考证为许昌宫、景福殿、永始台等宫殿建筑基址,内城有汉井多处,内城西南隅有毓秀台,高15米,面积500平方米,为汉献帝祭天之坛。台上原有天爷殿,天王殿、东西厢房,山门等建筑,均已不存。在故城遗址内,先后出土有玉壁、青铜器、陶器及建筑构件等类型繁多,制作精美,玉壁经河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一级文物,现在河南省博物馆展示。据勘探,故城文化层堆积厚约6米,上层为汉文化层、中层为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层,下层为二里岗文化层,内涵丰富。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第二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许昌市文化局派人对汉魏故城进行钻探勘察,探明了内城城门及主要街道的位置,并绘制图纸,为进一步开发提供了依据。目前,张潘故城处于待开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