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

疾病名称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
疾病别名高渗性昏迷
疾病概述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是糖尿病的另一急症。高渗性昏迷多见于老年患者,约2/3病例发病前无糖尿病史或仅有轻度症状。常有明显诱因,如感染、急性肠胃炎、脑血管意外、严重肾脏疾病、血液或腹膜透析治疗、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误诊输入葡萄糖或口服大量橘子糖水等诱发或促使病情恶化。
症状:多尿、多饮,多食并不明显,甚至发生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随后出现嗜睡、幻觉及定向障碍、癫痫样抽搐,最后陷入昏迷,严重脱水者常有低血压及休克。
治疗:1 补液。2 胰岛素治疗。3 钾离子补充。4 待清醒后,高渗状态纠正后,改为糖尿病常规治疗。
疾病分类内分泌科
疾病描述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简称高渗性昏迷)是糖尿病急性代谢紊乱的另一临床类型。多见于老年人,好发年龄为50—70岁,男女发病率大致相同。约2/3病人于发病前无糖尿病史,或仅有轻度症状。
症状体征起病时常先有多尿、多饮,但多食不明显,或反而食欲减退,以致常被忽视。失水随病程进展逐渐加重,出现神经精神症状,表现为嗜睡、幻觉、定向障碍、偏盲、上肢拍击样粗震颤、癫痫样抽搐(多为局限性发作或单瘫、偏瘫)等。最后陷入昏迷。来诊时常已有显著失水甚至休克,无酸中毒样大呼吸。
1.多见于中、老年患者,轻型糖尿病或无糖尿病史者。2.诱因有:感染、急性胃肠道疾病、脑血管意外、严重肾脏疾病、手术、创伤、烧伤、服用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利尿剂、免疫抑制剂、心得安、降压药、苯妥英钠等。3.发病缓慢、从数日至数周,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烦渴、多饮、多尿(尿量〉饮水量)。4.严重脱水征:舌干唇裂、皮肤干燥及弹性减弱,眼球凹陷、血压下降,甚至出现休克。5.神经、精神症状明显、意识障碍、抽搐、昏迷、癫痫、偏瘫、失语、偏盲、颈项强直等。
疾病病因常见诱因有:感染、急性胃肠炎、脑血管意外、严重肾疾患、血液或腹膜透析、静脉内高营养、不合理限制水分,以及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噻嗪类利尿药等。有时在病程周期因误诊而输入葡萄糖液,或因口渴而大量饮用含糖软饮料等诱发或促使病情发展恶化。
病理生理本症发病机制复杂,未完全阐明。病人年老、脑血管功能差,极度高血糖、失水严重、血液浓缩、继发性醛固酮分泌增多加重高血钠,使血浆渗透压增高,脑细胞脱水,从而导致本症突出的神经精神症状。缺乏酮症的原因尚无满意解释,推测病人体内尚有一定量的胰岛素抑制脂肪分解。此外,高血糖和高渗透压本身也可能抑制酮体生成。
诊断检查实验室检查尿糖强阳性,但无酮症或较轻,血尿素氮及肌酐升高。突出的表现为血糖常高至33.3mmol/L(6000mg/dl)以上,一般为33.3—66.6mmol/L(600—1200mg/dl);血钠升高可达155mmol/L;血浆渗透压显著增高达330—460mOsm/kg.H2O,一般在350mOsm/kg.H2O以上。
治疗方案本症病情危重,并发症多,病死率可达40%,故强调早期诊断和治疗。治疗上大致与酮症酸中毒相近,因病人严重失水,可超过体重的12%,应积极补液。因病人高血钠明显,有认为先输0.45%氯化钠。但低渗溶液可致血浆渗透压下降较快,可能诱发脑水肿,并有可能出现溶血反应,故主张先用等渗氯化钠溶液。因此,可先输生理盐水100—2000ml后再根据血钠和血浆渗透压测定结果再作决定。如治疗前已出现休克,宜生理盐水和胶体溶液,尽快纠正休克。如无休克或休克已纠正,在输注生理盐水后血浆渗压>350mOsm/kg.H2O,血钠>155mmol/L,可考虑输注0.45%氯化钠低渗溶液,在中心静脉压监护下调整输注速度,当血浆渗透压降至330mOsm/kg.H2O时,再改输等渗溶液。静脉注射胰岛素首次负荷量后,继续以每小时每公斤体重0.1U的速率静脉滴注胰岛素。
应注意高血糖是维护病人血容量的重要因素,如血糖迅速降低而液体补充不足,将导致血容量和血压进一步下降。当血糖下降至16.7mmol/L(300mg/dl)时,可开始输入5%葡萄糖溶液并加入胰岛素(每3—4g葡萄糖加1U胰岛素),同时参考每小时尿量补充钾盐。应密切观察从脑细胞脱水转为脑水肿的可能,其发生机制未完全明 ,可能与长时间组织缺氧,细胞内、外液渗透压下降速率不平衡等因素有关。当血浆渗透压迅速下降时,水向细胞内转移,导致脑水肿。在此过程中,病人可一直处于昏迷状态,或稍有好转后又陷入昏迷。应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及早发现,停止输入低渗液体,采用脱水治疗和静脉注射地塞米送。应积极治疗诱发病和各种并发病。如感染、心力衰竭,心律时常、肾功能衰竭等。应加强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尿路和肺部感染等。病情改善,病人神志清醒,根据血糖、尿糖及进食情况给与皮下注射胰岛素,然后在转为常规治疗。
治疗原则1.补足血容量,纠正休克和高渗状态。2.补充胰岛素。3.纠正水电解质代谢紊乱。4.消除诱因,积极治疗并发症。
用药原则该病在确诊后应积极抢救,通过补液、扩容、纠正高渗状态为处理的关键,补液视失水程度而定,速度宜先快后慢。但对老年及有心、肾功能不全者,可根据中心静脉压补给,不宜过多、过快,以免发生肺、脑水肿。液体性质必须根据血糖、血浆渗透压、血钠浓度而定。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积极治疗诱因及伴随病症,亦为争取康复的重点,必须引起重视。
保健贴士本病多见于中老年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人,约2/3的病人发病前无糖尿病史或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本病死亡率极高,国外早期报告死亡率高达40%~70%,近年由于提高了对本症的警惕和认识,死亡率已显著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