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百科
分享
 
 
 

中文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0-3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中文

中文 Chinese

中文

[拼音] [zhōng wén]

Chinese language ; Chinese

相关词组【电脑】中文网络工作站,中文终端服务系统

SUCCESS

中文翻译理论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y

中国话的;中文的

Chinese

中文报纸

a Chinese newspaper

中国话,汉语;中文

Chinese

“中文”的86五笔输入码khyy。

现在的中文分为简体中文和繁体中文。

港台地区以及欧美华人,使用繁体中文,

共产党执政的中国大陆,使用简体中文,

新加坡、南洋地区的华人,两者并用。

中文——作为一个民族的母语,中文是当今世界流行语言体系里最大的一个分支。始创于公元前黄帝在世的时代,成就于公元二十世纪后期。是一种发源最早而成熟最晚的一个语言体系。是东方文明的一种标志与成果,是人类用来精确命名与定义万事万物的一种重要信息载体。体系包括几千个常用单字和上万个字词成语,是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

属汉藏语系。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最丰富、最发达的一种语言。在中国,除汉族使用汉语外,一些少数民族也使用汉语。使用人口在十亿以上,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种语言。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上使用汉语的人也越来越多,汉语已被联合国列为国际通用的语言之一。与此相适应的汉文,也著称于世。

现代汉语是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日益丰富起来的,但在各地区是不平衡的,因此产生了不少方言土话,差异较多。主要有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现代汉语共同语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典范的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语普通话。本文有关叙述皆使用汉语拼音标音。

汉语的特点语音特点:

一般说来,一个音节可以分为声母和韵母两部分。有21个声母,即b、p、m、f、d、t、n、l、ɡ、k、h、j、q、x、zh、ch、sh、r、z、c、s;35个韵母,其中有单元音韵母:ɑ、i、e、o、u、ū,复合元音韵母,如ɑi、ei、ɑo、ou等。还有元音加鼻音韵尾组成的韵母,如ɑn、en、ɑnɡ、enɡ等。上述韵母,原则上还可以加上韵头i、u、ū,成为iɑo、iou、uɑi、uɑn、ūɑn、ūe等。只有一个特殊韵母er(“儿”字的音),它是永远不跟声母拼的。有的音节可以没有声母,如ɑi“爱”,ou“欧”,ɑnɡ“昂”等;但是不能没有韵母。

声调是汉语的主要特点之一。 有4个声调:55、35、214、51。声调,就是声音高低升降的各种形状,它们在语言中起着辨别意义的作用。例如“昌”和“常”都读chɑng,但是声调不同。这是同音不同调。普通话共有4个声调,即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和去声。在汉语拼音方案中,阴平声以“一”为号,如昌(chānɡ);阳平声以“'”为号,如常(ch姇nɡ);上声以“ˇ为号,如厂(chǎnɡ);去声以“”为号,如唱(chànɡ)。这些声调外,还有轻声,但它不算正式声调。单读汉字时不读轻声,常常是双音词的第二个音节才有可能读轻声,例如“桌子”、“石头”。汉语拼音方案中规定轻声不加符号。

汉语语音的配合非常富于系统性,不是每一个声母和任何一个韵母都能相配,或者每一个韵母和任何一个声调都能相配,而是有规律的。

就声母而言,按发音部位可以分为6类:①b、p、m、f是唇音;②d、t、n、l是舌尖音;③z、c、s是舌尖前音;④zh、ch、sh、r是舌尖后音;⑤j、q、x是舌面音;⑥g、k、h是舌根音。发音部位相同,语音配合情况一般也相同,例如,ū不在唇音b、p、m、f的后面出现。舌尖前音,舌尖后音、舌根音的后面都没有i和ū;与此相反,舌面音后面只能有i和ū。舌尖音后面没有in出现,也没有ūn。

就韵母而言,语音的配合也有规律。例如,ɑi、ei的前面没有韵头i;ɑo、ou的前面没有韵头u;ɑi、ei、ɑo、ou的前面都没有韵头ū。

就声调而言,语音的配合也有一些规律可寻。如果声母是 b、d、ɡ、j、zh、z(这种声母称为不送气声母),而又以鼻音韵尾收音的,一律不与阳平声相配合。

在汉语普通话中某个音不与某个音相配,有两种原因:①语音本身所制约,某个音与某个音连在一起,发音不方便,例如zh、ch、sh、r不和i、ū拼,j、q、x不和ɑ、o、u拼,就是这个道理。②历史所造成的,例如d、t、n、l不和 in、ūn拼。某声调不与某个音配合也是历史造成的。

词汇的特点

汉语的词汇,最大的特点是单音成义,就是每一个音节代表一个意义。汉语每一个字代表一个音节,因此可以说,每一个字代表一个意义。但也有特殊情况,如有一种词是由联绵字构成的,或者是由叠字构成的,就必须用两个音节合成一个意义,拆开即失掉原来的意义。联绵字,就是两个字联结成一体的意思,如“踌躇”、“从容”,把“踌”和“躇”拆开即不成话,把“从”和 “容”拆开后也同 “从容”的意义不相干。叠字,如“鸡声喔喔”里的“喔喔”,“流水潺潺”里的“潺潺”,如果拆开了,“喔”、“潺”也不成话。但是联绵字和叠字在汉语词汇中毕竟是少数,从一般情况来看,汉语词汇仍是单音成义的。

现代汉语有许多双音词,如“电话”、“电灯”、“风车”、“水库”等;也有一些三音词,如“自来水”、“图书馆”等;还有四音词,如“无产阶级”、“共产主义”等。这些称为“合成词”。其中每一个字都可以称为“词素”,它是一个词的构成部分,词素本身也是有意义的。例如,在“电话”一词中,“电”和“话”都有意义。当然,简单地把“电”的意义和“话”的意义加起来,并不能构成“电话”的意义,但是不能以为“电”和“话”和“电话”无关。“自来水”不能解释为“自动到来的水”,但是,当初造词的人确实想到这种水是自动到来的,而不是从井里打出来的,现在当人们说这个词的时候,还明确地意识到这个词里面包含着“自动”的“自”,“到来”的“来”,“水火”的“水”。

汉语在接受外来词时,舍弃一个字有一个意义的特点。“科学”这个词,最初时曾音译为“赛恩斯”,拆开来看,“赛”、“恩”、“斯”这三个字(音节)都和“科学”的概念无关。后来改为意译,译成“科学”。科学是分科的学问, 这样“科”和 “学”都有意义了。又如“电话”最初翻译为“德律风”,这个词来自希腊语têle(远)和phnè(音),直译该是远音,但是现在译成“电话”就更合乎汉语的习惯。虽然我们也有一些译音的词,如“咖啡”、“沙发”、“阿斯匹灵”,但是这种外来词毕竟是少数。我们把外来词分为两类:一类是借词,如“咖啡”;另一类是译词,如“科学”、“电话”等。在其他语言中的外来词,一般总是借词占大多数,而汉语的外来词则是译词占大多数。

汉字正是和汉语单音成义的特点相适应的。既然每一个音具有一个意义,所以就用一个方块字作为一个音节的代表。

语法的特点

在语法方面最大的特点有两个,即:词序的固定;虚词的应用。

① 词序的固定。指的是句子成分在句子里占有固定的位置。一般地说,主语部分在谓语部分的前面,如在“那个班的同学们正坐在教室里等着老师”一句中,“那个班的同学们”是主语部分,其余是谓语部分。谓语在宾语的前面。如在上面的句子中,“等着”是谓语在前,“老师”是宾语在后。定语在它所修饰的名词的前面。如“那个班的”是定语,在名词“同学们”的前面。状语在它所修饰的动词的前面,如“正”是状语,在动词“坐”的前面,“在教室里”是状语,在动词“等着”的前面。这种词序,我们已经习惯了,其实各种语言的词序大不相同,例如俄语的主语部分就不一定放在谓语的前面,日语的宾语却放在谓语的前面,越南语的定语却放在它所修饰的名词的后面,英语的状语常常放在它所修饰的动词的后面。

汉语词序的固定所以成为主要特点和应用的必要,是由于词的本身没有一定的形态变化,词的后面又不附有表示句子成分的记号,这并不是汉语的缺点,因为汉语句子成分的位置固定以后,可以使人们清楚地辨认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

② 虚词的应用。在汉语语法中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语气词是汉语的一大特点,与西方语言比较,他们缺乏语气词,或者有些所谓“小品词”,在作用上有点象汉语的语气词,而不象汉语语气词那样明确地表示语气,也没有那么丰富的内容。现代汉语的语气词放在一句的末尾, 它们所表示的语气可以分为确定语气、 揣测语气、假设语气、商量语气、说服语气、当然语气、答辩语气、夸张语气、疑问语气、反问语气等。确定语气用语气词“啦”字,这是“了”和“啊”的合音,如“他要走啦”。揣测语气用语气词 “吧”字,如 “今天不会下雨吧”。假设语气也用语气词“吧”字,如“去吧,没有时间,不去吧,问题不能解决”。商量语气也用语气词“吧”字,如“咱们走吧”。说服语气用语气词"啊"字(有变音“呀”、“哇”、“哪”等),如“我实在没有法子啊!”、“他的话说得对呀!”、“他唱得真好哇!”、“这件事不好办哪!”。当然语气用语气词“呗”字,如“不懂,我们就好好学呗!”答辩语气用语气词“嘛”字,如“有意见就提嘛!”夸张语气用语气词“呢”字,如 “这种事情多着呢!”。疑问语气用语气词“呢”、“吗”或“啊”(“呀”、“哇”、“哪”),这3个词的用法又各不相同。“呢”字用于交替问,如“他来不来呢?”,又用于句中已有疑问词的句尾,如“他什么时候才来呢?”又用于不完全句,如“我来了,他呢?”。“吗”字用于句中没有疑问词的句尾,如“你同意吗?”。疑问语气词“啊”字(“呀”、“哇”、“哪”)用途较广,它既可以代替“呢”,如“他来不来呀?”;又在某些情况下代替“吗”,如“你说的话都是真的啊?”。反问语气也用“呢”、“吗”,如“我哪能不相信呢!”,“难道你还不相信吗!”。以上所列举的语气词还不能说是全面的,但是已经使人们看见它们所表示的语气是非常丰富的。这些语气大部分都带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同一个字代表不同的语气,实际上还有语调在起作用。

还有一种语气副词,同样地带着浓厚的感情色彩。现列举 “偏、竟、都、并、难道” 这些个副词为例:“偏”字表示事情和人的情感相抵触,如“我要他去,他偏不去!”;也可说成“偏偏”,如“昨天本想出去玩玩,偏偏又下大雨!”。“竟”字表示事情出乎意料之外,如“没想到今天竟下起雨来了”;又可说成“竟然”或“竟自”,如“那么大的工程,竟然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他一声不响,竟自离开了这里”。“都”字表示正面的强调,如“饭都凉了”。“并”字表示反面的强调,如“金钱并不能使人幸福”。“难道”表示强烈的反问,如“难道你不知道他的脾气吗!”汉语在这些地方也表现了它的民族特点。

汉语的发展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它是经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旧质要素的逐渐衰亡而实现的。所以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不同。语音和词汇发展得快些,语法发展得慢些。语言是人类进步的一种表现。

语音的发展

古今语音的不同,常常为人们所忽略。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即使古今的字形不同,有些人往往只以为是字形的变迁。从汉代到现在,字形已基本上稳定下来。人们用今音读古书,虽然可读懂,但一般不会意识到古今音有何不同。实际上,古今音的差别是很大的。

① 古代汉语有韵尾ɡ、d、b,这和现代汉语普通话完全不一样。古代韵尾ɡ、d、b,到现代汉语普通话里都已失落,并和以元音收尾的字变为同音字了。举例如下:

古代汉语有3种鼻音韵尾,即nɡ、n、m。现代普通话里m尾变成n尾,和原来的n尾合流,只剩nɡ、n两种韵尾。例如:

由于韵母的变化,很多古代同韵的字,现代已不同韵;古代有些不同韵字,现代反而同韵了。

② 声母的情况也和韵母一样,许多声母起了变化。首先是浊音变为清音。所谓清音,指的是发音时声带不颤动;所谓浊音,指的是发音时声带颤动。古代的b、d、f、h、zn、sh、z、s都分为清浊两类,现在人们把浊音的一类写成戋、╨、懥、╪、╘╪、▄╪、╘、▄。 这类的浊音称为“全浊”。还有一类叫做“次浊”,即:m、n、l、r等,以及今天普通话一部分念w、y开头的字。现代汉语普通话里,“全浊”已经消失,它们都变为清音,以致某些字本来是清浊对立的,在现代普通话里已合二为一。例如:

值得注意的是j、q、x的来源。它们有两个来源:一是ɡ、k、h(包括懥、╪),一是z、c、s(包括╘、▄)。当它们在i、ū前时,都不再保持原来的ɡ、k、h或z、c、s,而一律变成j、q、x。也就是说,ɡ、z和非平声的懥、╘都变为j;k、c和平声的懥、╘都变为q;h和s都变为x。这样,许多不同来源的字的读音都已合而为一。例如:

③ 声调系统的演变,比声母和韵母稍为简单。古代(中古)声调共有4种,即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到14世纪,北方一部分地区已经不存在入声,全浊字变阳平,次浊字变去声,清音字变上声,所以入声变入上声的字最多,后来又有一些变化。而平声则分为两类,即阴平和阳平。清音字变阴平,浊音字变阳平。中古时代和现代普通话的4声的对应关系如下:

从以上的对应关系看,中古去声的关系最简单,它到了现代普通话里仍是去声。中古平声的关系也比较简单,它只是依照清浊两个系统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中古上声的关系比较复杂,清音字如“把、打、狗、浅、主、子”等,次浊字如“母、你、鲁、柳、有、尾、五”等,仍旧属上声, 而全浊上声字如 “动、项、技、雉、叙、罢、罪、肾、愤”等,都已转成去声。中古入声和现代普通话声调的对应关系最为复杂:次浊字变为去声,如“莫、溺、力、袜、育、玉、岳”等;全浊字几乎全部转成阳平,如“别、独、合、轴、极、浊、熟、杂、俗”等;这些与14世纪时基本相同。清音字则变化较大,它不只是变为上声,而是分散于阴平、阳平、上声、去声4声之中。 读阴平的如“拨、泼、发、督、踢、鸽、郭、哭、喝、接、七、粥、插、失、杀、削”等;读阳平的如“福、拂、德、格、节、惜、职、札、叔”等;读上声的如“百、发(头发)、笃、塔、骨、渴、郝、血(口语音)、雪、眨、嘱、尺、色(口语音)”等;读去声的如“必、腹、的、挞、各、客、赫、稷、妾、陟、炙、赤、刹、彻、式、煞、仄、速”等。总而言之,入声字转成去声的最多,转成阳平的次之,转成上声的最少。

词汇的发展

词汇方面,古今的变化也是很大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旧词消失了,但同时又产生了很多新词。

① 人类每次有一种发明或发现,都需要有一个新词,或一些新词进入语言的词汇里。近代和现代的发明最多,新词也不断出现。近百年来,从蒸汽机、电灯、无线电、火车、轮船到原子能、同位素等等,数以千计的新词新语进入了汉语的词汇。还有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方面的名词术语,也数以千计地丰富了汉语的词汇。总之,近百年来,特别是最近50年来,汉语词汇的发展速度,超过了以往3千年的发展速度。汉语的适应性很强,任何新的概念,都能完满地表达出来。汉语的词汇,是汉族人民在文化发展上的一种宝贵财富,也引起了世界上不少学者的注目。

② 词义的变迁有 3种方式:一是词义的扩大,即词的含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即词的含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即换了一个含义,但这个含义必须是邻近的。例如:“眼”的本义是眼球,《晋书·阮籍传》说“籍能为青白眼”。后来,“眼”变为与“目”同义,是“眼”的意义扩大。“瓦”是缩小的例子。“瓦”的本意是土器已烧的总名(《说文解字》)。如《诗经·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弄之瓦。”这里的“瓦”,是土烧的纺砖。后来专指盖在屋顶上的“瓦”,是“瓦”的意义缩小。“脚”是转移的例子。“脚”的本义是胫,司马迁《报任安书》说“孙子膑脚,兵法修列”。膑脚和刖足都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残酷刑罚,但是膑脚比刖足的刑罚更重。刖足是砍掉脚掌,而膑脚则是去掉膝盖。后来“脚”变为与“足”同义,是“脚”的意义转移。

③ 词义的变迁和词义的引申必须区别开来。词义的变迁是新义代替了旧义;词义的引申则是本义与引申义同时并存。例如“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道理,道路和道理两个意义至今同时并存,并不是有了引申义以后,本义就消失。引申义往往不止一个,例如“天”的本义是天空,引申义有:天然的(如“天性”),日(如“今天”、“明天”、“三天”),季节(如“冬天”、“冷天”、“三伏天”),天气(如“阴天”、“晴天”)等。这些引申义也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以“天”字为例,引申义“天然”已经很古,而引申义“日”(1昼夜24小时的时间)却产生得较晚。

语法的发展

语法方面,变化虽小些,但不是一成不变的。现仅列两种语法结构的发展。

① 判断句。在今天指的是用判断词“是”字造成的句子,如“中国是地大物博的国家”、“他是地道的北京人”等等。判断句在上古汉语里则不用“是”字。不少人理解上古的“为”字就是“是”的意思,但是,上古判断句也不经常用“为”字。最普遍的判断句的结构形式是主语部分后面稍有停顿,谓语部分后面加上一个“也”字,如“孔子,鲁人也。”现代的文章在千字以上的,判断词往往用到十个以上,上古时代的文章在千字以上的,一般一个判断词也没有。后来的判断词“是”字,是从指示代词“是”字发展来的。《论语·述而》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里的“是”字当“此”字讲,“是吾忧也”等于说“此吾忧也”。指示代词“是”字在这种情况下正是处在后代判断句里的判断词所处的位置,所以逐渐变为带有判断词的性质,它的用途也逐渐扩大到其他判断句中去,于是“孔子,鲁人也”也变成了“孔子是鲁国人”了。

② 处置式。那些借助于副词“把”字,把宾语提到谓语前面的结构称为处置式。它的作用是对某事物进行处理,例如“把房间打扫干净”、“把书放在桌子上”等;或者是对什么人或物产生某种影响或后果,例如“风把他给吹病了”,“我昨天骑车,把一个小猫轧了”。这种处置式,不但上古时代没有,中古时代也不常见。《孟子·梁惠王》说:“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其中匠人而小之”一句,译成现代汉语应该是“木匠把它砍小了”。这就显示古今语法的不同。不难看出,古代那种语法结构比较笨重,如果宾语拉长时,就更显笨重,后来用“把”字把宾语提到前面去,就使结构变得灵活,这是汉语语法上的一大进步。

总之,研究汉语各种语法结构的历史演变,我们理应遵守的一个原则是:在研究语法时,不能以为现代有的东西古代就一定有,也不要以为古代没有的东西现代就不能有。

汉语的方言汉语的方言是历史形成的。各地的方言无论如何复杂,追溯到最后还是同出一源。这就说明为什么各地方言的语音有些对应的规律,词汇有许多共同的地方,语法更是基本相同。

汉语的方言大致可以分为7种:①北方方言,这是区域最大的一种。虽然叫做北方方言,其实是从东北起,到西南止,包括长江以北地区,长江以南镇江以上、九江以下地带,湖北(东南角除外)和四川、云南、贵州4省,湖南省西北角及广西北部。 ②吴方言, 包括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的大部分以及几乎浙江全省。③湘方言,包括湖南省中部30多个县、市。④赣方言,包括江西省的大部分和湖北省东南角。 ⑤客家方言, 散布在广东、福建、江西、台湾等省。广西、湖南、四川三省、区也有说客家话的。⑥闽方言,包括福建省大部分、台湾省和广东省潮州、汕头一带以及海南岛。该方言内部,又可以分为闽东话、闽南话和闽北话。闽东话以福州为代表,闽南话以厦门为代表,闽北话以建瓯话为代表。⑦粤方言,包括广东的中部、西部、南部和广西的东部、南部。这7大方言,差异较大,但也互有共同的或相似的地方。

方言语音

古入声字在现代普通话里已经消失,但是在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里都保存着入声。粤方言所保存的3种入声(-ɡ、-d、-b)最为完整。客家话和闽南话虽也保存着上述3个入声,但是已不十分完整。 闽东话入声已经只有韵尾[妱]。赣方言和客家话比较接近,但是入声3个系统比客家话分得清楚。 吴方言的入声不能分为3种韵尾,而是一律收音于[妱]。北方方言中也有些地区保存着入声,如山西省的大部分,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卓资县一带,河北省北部的宣化一带和南部的武安、磁县一带,河南省北部的安阳地区和博爱县一带。四川省个别地方也有入声。湘方言的入声字塞音韵尾失落,已经没有短促的特点,只不过在舒声中自成一类。

鼻音韵尾-nɡ、-n、-m 3类,也是粤方言保存得最为完整。闽南话和粤方言在这一点上相类似。客家话虽然也保存着-nɡ、-n、-m 3类,但在某些情况下,-nɡ并入-n。闽东话所有古代-n尾的字都入了-nɡ尾。 赣方言和现代普通话在这一点上相类似,它丧失了-m尾,古代-m尾的字并入-n尾,但-nɡ尾仍然是独立的。西南官话(北方方言的一支)的-nɡ尾在i、e的后面不能保持,变为in、en。吴方言-nɡ尾和-n尾在 i、e的后面可以自由交替(例如“心”既可读sinɡ,又可读sin),这一点和西南官话近似,但是-n尾在ɑ的后面不能保持,而变为元音收尾(例如上海话“干”读[k═],“残”读[ze]),这是吴方言的特点。 湘方言中大部分不仅i、e后面的-nɡ变为-n,而且ɑ后面的-nɡ也变成-n(例如“长”读zhɑn)。

古全浊声母在吴方言中保存得最完整。湘方言大部分也保存着全浊声母。粤方言则是用低声调来反映古浊声母。

声调受浊声母的影响分化为阴阳两类。 古代的4声演变到现代,可以变为8声,即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浙江大部分地区都能按清浊系统区别8声。有些地区超过了8声,如广州话有9个声调,入声分为3类,阴入分化为两类。吴方言多数只有7声,阳上并入阳去。客家话只在平入两声分阴阳,所以总共只有6声。 长沙话文言有5个声调, 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白话有6个声调,去声也分阴阳。北方方言如果是有入声的,就有5个声调,如安阳话;如果没有入声,如北京话,只有4个声调。

方言词汇

各方言之间的差别不象语音的差别那么大。总的说来,书面语言是全国基本一致的。在口语里,有些词语就带地方色彩,例如“颈”,广州话是“颈”,苏州话是“头颈”,北京话是“脖子”;又如“臂”,广州话是“手臂”,苏州话是“臂膊”,北京话是“胳膊”。

方言语法

各方言在语法方面的区别是微小的。以词序而论,全国汉语方言的词序是基本一致的,曾经有人注意到,北方人说“我到上海去”,南方人说“我去上海”,但是现在北方人也有不少人说“我去上海”。现在粤方言的词序与普通话的不同主要有3点:①个别副词、形容词用做状语时,放在它修饰的动词后,如“我先走”,在广州话里是 “我行先”;“多买3斤肉”在广州话里是“买多3斤肉”。②粤方言在使用双宾语时,近宾语指物,远宾语指人,则与普通话近宾语指人,远宾语指物不同,如“给他10块钱”,在广州话里是“畀10个银钱佢”。③在比较程度时,粤方言不用“比”字,而用“过”字,“过”字放在形容词后面,如“猫比狗小”,在广州话里是“猫细过狗”。

吴方言最突出的词序表现在疑问语气词“啊”字的位置上。“啊” 字表示的语气等于普通话的 “吗”字,但是它所在的位置正相反,“吗”字用于句尾,“啊”字用于谓语的前面。例如,“你要吃吗?”在上海话里是“侬啊要吃?”此外,也有状语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情况,例如,“上海快到了”,在上海话里是“上海到快哉”;“南京夏天太热了”,上海话是“南京夏天热勿过”等等。

推广普通话

现代汉语方言、土语复杂,不少不同地区的汉族人民互相难以交谈。为了加强广大人民的团结,促进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感到推行汉族共同语──普通话的需要。在全国推广普通话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国防等方面都有重大的意义。普通话的逐步推广,也为汉字的进一步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汉语的发展和规范化。1955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确定了现代汉语规范化的普通话。1956年,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成立了以陈毅为主任的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教育部要求全国中小学的语文课用普通话进行教学。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对1800多条异读词和 190多个地名的读音进行了审议; 出版了 《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广播、电视、话剧、电影等经常起着示范作用。在“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的方针指导下,经多年努力普通话已开始逐步成为全国通用的交际语言,南方方言区许多学校逐步采用普通话教学,许多青少年基本上能用普通话交际。

汉语向世界的扩展

现在在世界上已经流行中国文化人了,其中包括孔学,再就是汉语.

汉语史的研究汉语史是一门研究汉语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同语言学、普通语言学、中国史首先是汉族史,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主要是研究现代汉语是怎样从古代汉语发展来的,即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语法结构、词汇、文字等是怎样形成的。这对于现代语言教育,更好地掌握现代汉语,推动汉语规范化工作有很大意义。

有文献记载的汉语的历史已有三千多年之久。为了使汉语发展的线索更加清楚,使每个关键的变化更加突出,需要把汉语的历史进行必要的分期。由于语言的发展是渐进的,所以不可能肯定地说某一年是某个时期的开始,只能有大致的时间界限。对汉语的历史进行分期的根据,由于语言不同于其他社会现象,所以不能简单地按照社会的发展来分期,而要按照语言本身的发展来分期。在语言的三要素,即语音、词汇、语法中,语法是语言发展的关键。因为语法结构的变化是最慢的,语法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就可以证明语言已经变化了,而词汇几乎是经常在变动着。 汉语史的分期初步划为4个时期。 上古期 公元3世纪以前为上古期,3~4世纪为过渡阶段。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①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②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前边;③入声有两类(一类后来变了去声),等等。

中古期:公元 4~12世纪为中古期(12~13世纪为过渡阶段)。主要特点是:①在口语判断句中系词成为必要成分;②处置式产生;③“被”字句普通应用;④形尾“了”、“着”产生;⑤一部分入声字变成去声字,等等。

近代:13~19世纪为近代期(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为过渡阶段)。近代汉语的主要特点是:①全浊声母在北方话里消失;②-m尾韵在北方话里消失;③入声在北方话里消失,等等。

现代:20世纪为现代期。现代汉语的特点是:①适当吸收西洋语法;②大量增加复音词,等等。

中国历代学者对汉语的研究具有优良的传统,在不同时期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把前人的研究大体可概括为4个阶段。

① 第一个阶段,从汉初(公元前3世纪)到东晋末(公元5世纪),是语义研究的阶段。在此阶段中,产生了中国语义研究的4部重要典籍,即《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尔雅》是中国最早的字典,它是为解经而作,大约完成于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杨雄的《方言》是中国第一部纪录各地方言的书,它保存了很多宝贵的方言资料。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按偏旁编排的字典,它分析字形结构,讲解字的本义,对后代汉语语义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熙的《释名》是中国语源学的第一部书,它希图通过语音和语义的联系来寻求语源,但其中有很多是主观臆测的成分。

② 第二个阶段,从南北朝(420~589)到明代(1368~1644)末期,是语音研究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中国学者受印度语音学的影响,开始对汉语语音结构进行分析,产生了一系列按声调和韵部编排的韵书和韵图。现有最早的韵书是隋朝陆法言的《切韵》残卷和唐朝王仁昫的《刊谬补缺切韵》,这几部书保存了古今方国之音,是我们上推古音、下联今音的桥梁。其后的《广韵》、《集韵》也是这类的韵书。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根据14世纪北方音写成,是研究现代普通话的重要历史文献。现代所见的最早的韵图是无名氏的《韵镜》、郑樵的《七音略》,这是通过声韵调配合的表格,反映《切韵》语音系统的。其后有托名司马光的《切韵指掌图》、宋朝的《四声等子》和元朝刘鉴的《经史正音切韵指南》等,这些则是基本上根据宋、元的语音系统所作,而和早期的韵图、《韵镜》、《七音略》有显著的差别。

③ 第三个阶段,从清初至清末(1644~1911),是全面发展的阶段。此阶段是中国语言研究最有成绩的时代。首先在《说文解字》研究中,产生了被称为《说文》四大家的段玉裁、桂馥、王筠、朱骏声。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是一部影响巨大的著作,它注释精确,不迷信许慎,能有批判地接受《说文解字》,它有历史观点,常常能指出语义发展的过程。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按他所定古韵18部和形声声符编排,由于能以声音、训诂相通之理阐解《说文》,往往能打破字形的隔阂而看出语义上的联系。其次,在古音的研究上,取得了卓越的成绩。顾炎武作《音学五书》,分古韵为10部,其后江永、戴震、段玉裁、孔广森、王念孙、江有诰等逐步修正,使古韵分部基本成为定论。钱大昕在声母研究上提出了“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的千古不刊之论。由于古音学的发展,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他们的《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经义述闻》中,明确提出了“以古音求古义,不拘形体”的科学见解,打破了字形束缚,给语义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

④ 第四个阶段,从清末至现在,是西学东渐,中国现代语言学建立的阶段。这个阶段是中国学者注意向西方学习,建立现代中国语言学的时期。在语法研究上,马建忠学习西方拉丁语的葛郎玛,写出了中国第一部语法著作《马氏文通》。其后陈承泽的《国文法草创》、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朱德熙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等逐步有所发展, 逐步建立起了汉语语法体系。西方汉学家对中国的古音研究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瑞典汉学家高本汉(K.B.J.卡尔格伦)利用现代语言学原理研究中国音韵学, 写成 《中国音韵学研究》(四卷,1915~1927)一书,构拟中古的音值,重建了中古的语音系统。在西方汉学家的影响下,方言研究也蓬勃兴起,赵元任的《现代吴语的研究》、《钟祥方言记》,罗常培的《夏门音系》、《临川音系》等奠定了方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湖北方言调查报告》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规模的方言普查,为方言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现代汉语词典》于1973年问世后,受到广大汉族人民的称赞。

在中国语言学和汉语史研究方面,新中国建立后,已经取得一些重要成果。王力著《中国语言学史》和《汉语史稿》 及其他专家的一些论著, 都受到人们的重视。

中国历代学者对汉语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前人的丰硕的研究成果是我们进行汉语史研究的重要依据。此外,历代的文学作品(包括韵文、散文)、历史著作(如《史记》)等也都是我们进行汉语史研究的宝贵资料。特别是各地的方言,是进行汉语史研究的活生生的材料。我们的研究资料如此丰富,尚需讲究科学的研究方法,认真地审查研究的对象,辨别史料的时代和真伪,深入细致地进行观察,注意一般和特殊,避免孤证。同时,注意语言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语言自身各方面的联系,语言发展的过程和方向,用普通语言学的理论作为指导,要随着学科的更新,运用研究语言的现代化设备等等,使汉语史研究不断深化。

语法 汉语语素绝大部分是单音节的(手/洗/玻/萝)。语素和语素可以组合成词 (马+路→马路/开+关→开关)。有的语素本身就是词(手、洗),有的语素本身不是词,只能跟别的语素一起组成复合词(玻→玻璃/萝→萝卜)。比较汉语和印欧语系的语言,可以看出汉语语法上的一些重要的特点。汉语和印欧语的一个明显的区别是没有形态的变化。第一,印欧语的动词和形容词后头可以加上一些只改变词根的语法性质而不改变其词汇意义的后缀。而汉语没有此类后缀。第二,印欧语的动词有限定式和非限定式的区别。汉语没有这种区别。这种差异使得汉语语法和印欧语语法大异其趣。首先,在印欧语里,词类的功能比较单纯。例如名词只能充任主语和宾语,形容词只能充任定语和表语。在汉语里,由于动词和形容词不变形,无论在什么句法位置上出现,形式都一样。这样就造成了汉语词类多功能的现象。其次,印欧语的句子和分句里必须有限定式动词,而词组里要有动词的话,只能是非限定形式,不能是限定形式。因此,句子和分句是一套构造原则,词组是另一套构造原则。汉语的动词没有限定式和非限定的对立,动词不管用在哪里,形式都一样,因此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是一致的;句子不过是独立的词组而已。汉语句法结构的特点还表现在主谓结构和动补结构上。汉语的主谓结构跟印欧语的句子或分句不同,构造比较松散。这表现在主语后头可以有停顿,或者加上语气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口语里常常没有主语。主谓结构的另一特点是可以充当谓语。动补结构是现代汉语里非常重要的一种句法结构。印欧语里没有与它相对应的格式 。从词序方面看,汉语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所有的修饰语都必须放在被修饰成分的前边。

文字 从出土的远古时代的文物来考查,汉字早在公元前3000年以前新石器时代就产生了。汉字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两个大阶段。从甲骨文字到小篆是一个阶段;从秦汉时代的隶书以下是另一个阶段。前者属于古文字的范畴,后者属于近代文字的范畴。大体说来,从隶书到今天使用的现代汉字形体上没有太大的变化。从汉字跟汉语的关系看,汉字是一种语素文字。汉字代表的是汉语里的语素。汉字有独体字与合体字的区别。从构造上讲,合体字比独体字高一个层次 。合体字可以分成以下 3 类:①形声字。由表示意义的形旁和表示读音的声旁两部分组成。②合体会意字。是会合偏旁的字义来表现整个合体字的意义。③合体记号字。这种合体字的偏旁既不表意,也不表音。跟拼音文字相比,汉字最大的长处是能够超越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方言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方言情况复杂。汉语的方言大致分为官话和非官话两大类。官话分布在长江以北地区和长江南岸九江与镇江之间的沿江地带以及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四省和广西中部,包括北方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几个方言区。官话方言内部的一致程度较高。非官话方言包括吴方言(江苏南部,浙江大部)、赣方言(江西大部)、湘方言(湖南大部,广西北部)、粤方言(广东大部,广西东南部)、闽方言(福建,台湾,广东潮州、汕头,海南)、客家方言(广东东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 ,台湾)。非官话方言差别大,彼此一般不能通话,甚至在同一个方言区内部,交谈都有困难。汉语各方言之间语音上的差别最大,词汇次之,语法方面的差别最小。中国现行政策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作为全民族共同的交际语言。

语体和词汇 汉语书面语和口语的相当大的差别自古存在。以唐宋时代为例,当时人口里说的是白话,笔下写的是文言。五四运动时期开展的文学革命提出了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主张。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文言文才让位给白话文。书面语在词汇方面的特点是双音词的比重大。书面语双音词除了从文言文里继承下来的一部分外,另一部分是从日文转借过来的或是新造的。汉语词库里保存了与藏缅语族共有的原始词根和与壮侗语族共有(或借自该语族)的词根。由于汉文化的发达,汉语词汇极为丰富,而且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现代西方语言的借词通常要经过改造才能进入汉语。

汉语在广义上是指汉民族的语言,狭义上指普通话,另外还有国语、华语、中文等称呼都是指汉语。毫无疑问,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语言,世界上大约有1/5的人使用汉语作为母语。汉语也曾对其周边的国家的语言文字产生过重要影响。例如日语、韩语、越南语中都保留有大量的汉语借词以及汉语书写体系文字。汉语是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汉语是或是一种中国语文。

汉语作为世界特有的象形文字语言,文字高度的统一与规范,现代汉语有统一和规范的语法,尽管方言发音差异特别大,但是书面语言规范,没有方言差异造成的书面交流障碍。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是一种有声调的语言。汉语属于独立语,分析语。汉语的书写方式是一种象形文字的汉字。五四运动之前所使用的书面语叫做“文言”,是一种以孔子时代所使用的以“雅言”为基础的书面语。五四运动之後所推动的书面汉语通常被称为“白话”,即以北方话为基础的现代书面语。在现代汉语的书面语中,文言已经很少使用了。

汉语

世界主要语言之一。属汉藏语系,是这个语系里最主要的语言。除了中国大陆和台湾省以外,汉语还分布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大约有 9.4亿。汉语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

汉语的标准语是近几百年来以北方官话为基础逐渐形成的。它的标准音是北京音。汉语的标准语在中国大陆称为普通话,在台湾称为国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称为华语。

语音

汉语的音节可以分析成声母、韵母、声调3部分。打头的音是声母,其余的部分是韵母,声调是整个音节的音高。把声调也看成音节的组成部分,是因为汉语的声调是辨义的。例如“汤、糖、躺、烫”4个字的声母都是[tang],韵母都是[ang](方括弧里是国际音标,表格里的国际音标省去括弧),只是因为声调不同,意义就不一样,在语言里分别代表 4个不同的语素(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在书面上写成 4个不同的字。

1918年由当时的教育部颁布的国语注音字母是利用汉字字形制定的一套拼音字母。这套字母把主要元音与韵尾合在一起用一个符号表示(例如:ㄠ=[au],ㄢ=[an]),体现了传统的声母韵母两分的精神。注音字母广泛流传,影响很大。台湾省一直沿用至今。

1958年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采用拉丁字母(表2北京话声母、表3北京话韵母)。自1978年开始,中国人名地名一律改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取代了威妥玛式等各种旧拼法。

文字

从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成批的文字资料──商代甲骨文字算起,汉字已有3000年的历史。由于甲骨文字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体系,我们可以推断汉字的发生一定远在3000年以前。汉字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两个大阶段。从甲骨文字到小篆是一个阶段;从秦汉时代的隶书以下是另一个阶段。前者属于古文字的范畴,后者属于近代文字的范畴。大体说来,从隶书到今天使用的现代汉字形体上没有太大的变化。

从汉字跟汉语的关系看,汉字是一种语素文字。从汉字本身的构造看,汉字是由表意、表音的偏旁(形旁、声旁)和既不表意也不表音的记号组成的文字体系。

汉字起源于图画。在汉字产生的早期阶段,象形字的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语素的意义直接发生联系。虽然每个字也都有自己固定的读音,但是字形本身不是表音的符号,跟拼音文字的字母的性质不同。象形字的读音是它所代表的语素转嫁给它的。随着字形的演变,象形字变得越来越不象形。结果是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语素在意义上也失去了原有的联系。这个时候,字形本身既不表音,也不表义,变成了抽象的记号。如果汉语里所有的语素都是由这种既不表音也不表义的记号代表的,那么汉字可以说是一种纯记号文字。不过事实并非如此。汉字有独体字与合体字的区别。只有独体字才是纯粹的记号文字。合体字是由独体字组合造成的。从构造上说,合体字比独体字高一个层次。因为组成合体字的独体字本身虽然也是记号,可是当它作为合体字的组成成分时,它是以有音有义的“字”的身份参加的。合体字可以分成以下3类:

①形声字。形声字由表示意义的形旁和表示读音的声旁两部分组成。拿构造最简单的形声字来说,形旁和声旁都是由独体字充当的。作为形声字的组成部分,这些独体字都是有音有义的字。不过形旁只取其义,不取其音,例如“鸠”字的偏旁“鸟”;声旁则只取其音,不取其义,例如“鸠”字的偏旁“九”。 由于字义和字音的演变,有些形声字的形旁或声旁现在已失去了表意或表音的功能。例如“球”本来是一种玉的名称,所以以“玉”为形旁。现在“球”字不再指玉,这个形旁就没有作用了。再如“海”字本来以“每”为声旁。由于字音的变化,现在“海”和“每”的读音相去甚远,声旁“每”也就不起作用了。有的时候,形旁和声旁都丧失了原来的功能,例如“给、等、短”。这一类字已经不能再作为形声字看待了。

形声字和非形声字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造字之初,形声字和它的声旁的读音本来就不一定密合。发展到现代汉字,出入就更大了。有人拿7500多个现代合体汉字进行统计。就普通话读音来说,合体字跟声旁完全同音(声母、韵母、声调全同)的不到 5%。声母、韵母相同而声调不同的约占10%。只有韵母一项相同的约占20%。如果我们只把前两类看作形声字,那么形声字大概只占通行汉字的15%。如果把以上三类全看作形声字,形声字大概会占通行汉字35%的样子。要是把标准再放宽或者完全根据来历确定形声字,那么通行汉字中形声字的百分比还要高得多。

②合体会意字。古人说“止戈为武”,“人言为信”。对于“武”、“信”两个字来说,这种解释是错误的。不过汉字体系里确实有按照这种方式造成的字,例如“不正为歪”,“不好为孬”。这一类字的特点是会合偏旁的字义来表现整个合体字的意义。这种字为数很少,只有个别的例子。

以上两类合体字里的偏旁有的有表意作用,有的有表音作用。下边一类的情形不同。 ③合体记号字。这一类合体字的偏旁既不表意,也不表音。这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由于字音和字义的变化,原来的声旁和形旁已经不再表音、表意了。例如上文举过的“给、等、 短”一类字。 另一种情形可以举“章”字为例。 按照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的分析,“章”字从“音”从“十”。 可是现在一般人说“立早章” (以区别于“弓长张”)的时候,是把它分析成“立”和“早”两部分。其实从古文字看,“章”本来是一个独体象形字,跟“音、十、立、早”都没有关系。

汉字用来记录汉语已经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一直沿用到今天,没有中断过。在如此长的历史时期里,汉字不仅为人们的现实生活服务,而且记录下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料;甚至跨越国界,被日本、朝鲜、越南等邻国借去记录非汉语语言。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也不断有人批评汉字的缺点,主要是说汉字难认、难写、难于机械化(印刷排版、打字等)。因此在扫盲、儿童识字教育、文化传播等方面,都不如拼音文字效率高。

跟拼音文字比较起来,汉字有它的短处,但是也有它的长处。汉字最大的长处就是能够超越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古今汉语字音的差别很大。但由于2000年来字形相当稳定,没有太大变化,字义的变化比较小,所以先秦两汉的古书今天一般人还能部分看懂。如果古书是用拼音文字写的,现代人就根本无法理解了。有些方言语音差别也很大,彼此不能交谈,可是写成汉字,就能互相了解,道理也是一样的。

50年代开始进行简化汉字的工作。1986年重新公布的《简化字总表》规定了2200多个简化汉字(包括用简化偏旁类推的字)。这项工作目前已告一段落,今后在一个时期内将保持稳定,不继续简化。因为不断简化会破坏文字的稳定性,而且简化一批字以后,原来的繁体字并不能废除。结果是汉字的总数有增无减,反而加重了学习和使用的人的负担。

关于文字拼音化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有争论。从理论上说,任何自然语言都可以用拼音文字记录。但是由于汉语方言分歧,在推广普通话的工作没有取得广泛、切实的成效以前,改用拼音文字会给方言区的人带来很大的困难。此外,由于汉字历史悠久,大量的文献都是用汉字记录的。一旦改弦易辙,势必在文献的广泛利用上造成一定困难,在社会心理和民族感情上也可能引起波动。事实上,由于长时间使用汉字这一可以表意的书写系统,汉语中可以存在大量同音字词,而且这个现象确实发生了,现在一个音节最多可以对应几十上百个汉字,如果使用拼音来记载语音,会出现不读出来就看不懂的现象,即使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也无法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如果真要进行汉字拉丁化的工作,决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在汉语发展到合适的程度以前,最好搁置拉丁化的计划。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何用java替换看不见的字符比如零宽空格​十六进制U+200B
 干货   2023-09-10
网页字号不能单数吗,网页字体大小为什么一般都是偶数
 干货   2023-09-06
java.lang.Array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 4096
 干货   2023-09-06
Noto Sans CJK SC字体下载地址
 干货   2023-08-30
window.navigator和navigator的区别是什么?
 干货   2023-08-23
js获取referer、useragent、浏览器语言
 干货   2023-08-23
oscache遇到404时会不会缓存?
 干货   2023-08-23
linux下用rm -rf *删除大量文件太慢怎么解决?
 干货   2023-08-08
刀郎新歌破世界纪录!
 娱乐   2023-08-01
js实现放大缩小页面
 干货   2023-07-31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
 百态   2023-07-31
英语学习:过去完成时The Past Perfect Tense举例说明
 干货   2023-07-31
Mysql常用sql命令语句整理
 干货   2023-07-30
科学家复活了46000年前的虫子
 探索   2023-07-29
英语学习:过去进行时The Past Continuous Tense举例说明
 干货   2023-07-28
meta name="applicable-device"告知页面适合哪种终端设备:PC端、移动端还是自适应
 干货   2023-07-28
只用css如何实现打字机特效?
 百态   2023-07-15
css怎么实现上下滚动
 干货   2023-06-28
canvas怎么画一个三角形?
 干货   2023-06-28
canvas怎么画一个椭圆形?
 干货   2023-06-28
canvas怎么画一个圆形?
 干货   2023-06-28
canvas怎么画一个正方形?
 干货   2023-06-28
中国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蜘蛛爬虫ip大全
 干货   2023-06-22
javascript简易动态时间代码
 干货   2023-06-20
感谢员工的付出和激励的话怎么说?
 干货   2023-06-18
 
>>返回首页<<
 
 
静静地坐在废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无际,忽然觉得,凄凉也很美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