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人

1951年,东北学院地质系的师生在这里进行野外实习时,发现有经过人类加工的石片一件,人的胫骨一要和头骨残片两片,当时曾命名为“榆树人”,但因标本均为地面采集,缺乏地层根据,而没有最后定论。1977年10月,吉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和吉林省博物馆的有关人员,又来这里进行了科学发掘工作。这次发掘虽未发现人类化石,但从出土器物特点和与其共生的古董生物化石的C14测定推断,该遗址的时代应为旧古器晚期,时间在2到4万年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和古类研究所定称为“榆树人”命名为“榆树文化”。
远古居民“榆树人”
在榆树市西南部松花江北岸的大于乡,有一个叫周家油坊的村子。村前一条无名小河,河水静静地从东北流向西南,最后注入几公里外的松花江中。以周家油坊屯为中心,无名河两岸的岗地上,疏疏落落地坐落着万发、高家、车家、蒋家窝堡、刘芳、施家沟等几个自然屯。1951年,东北工学院地质系师生在这里的一次野外实习活动,一下子打破了小村的宁静生活,从而也改写了吉林的历史。就是在这次实习中,师生们采集到了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并发现了一件经过人类加工的石片和人的一根胫骨、两块头骨化石残片。这就是后来被广泛称道的“榆树人”原始文化遗存。
1977年10月,省地质科学研究所和省博物馆又组织人员对周家油坊遗址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科学发掘,发掘出了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这些化石分别属于30余种第四纪更新世晚期哺乳动物,其中以猛犸象、披毛犀动物化石居多,其他种属都较少。经研究,这些化石均属于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依照化石种属、数量和出土地点,学术界将该动物群称为榆树动物群。更重要的是这次发掘又发现了石器、骨器等人类文化遗物70余件,进一步证实了“榆树人”的存在。这些器物有明显的加工痕迹,制法主要采用了直接打击、刮削、错磨等方法,有的石器上还有明显的第二次加工的痕迹。石器种类有盘状石核、尖状器和刮削器等。其中有些石器与山西许家窑、宁夏水洞沟等处旧石器中晚期的同类型器物十分相似。骨器大多用大型哺乳动物的骨骼制成,器形有骨铲、骨矛、尖状器、刮削器、挖掘器等。其中一件骨铲为猛犸象的门齿釉层制成,长7.7厘米,宽3.9厘米,厚1.0厘米,背面右侧有打片痕迹,背面的左上部和腹面右上方的一部分因长期使用,已经被磨得十分光滑明亮。根据对周家油坊村出土的人类骨骼化石和猛犸象门齿化石的科学测定,及对石器、骨器特点的综合分析,“榆树人”应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相当于或略晚于以宁夏水洞沟和内蒙古萨拉乌苏河为代表的河套文化。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大约有两三万年。
那时候,在周家油坊一带地区生长着以松、云杉、冷杉及桦属树木为主的原始森林,在森林之外,则是以野蒿、野菊及藜科植物等为主的大草原和沼泽地。猛犸象、披毛犀、原始牛、鬣狗、马鹿、狍子、田鼠等原始动物成群结队地在这里栖止。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在地质历史上,曾经在榆树繁盛一时。当时正处于冰期气候或冰缘气候时期,气温远远低于现在。猛犸象、披毛犀、松、杉、蒿、藜等冰缘动物、植物的存在,为“榆树人”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榆树人”就是使用用石头和动物骨骼打制的尖状器、刮削器、挖掘器及铲、矛等简陋的工具,勇敢地同各种自然灾害和凶猛的野兽进行殊死的斗争,十分顽强地维护着自己的生命,推动着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记者在榆树市博物馆馆长崔玉国等人的陪同下,过了周家油坊村前的无名小河不远处,便看到了立在公路右侧的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牌。标志牌用水泥混凝土制成,上面刻写着“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行小字和“榆树人遗址”5个大字。站在标志牌前放眼四顾,只见这里沟壑纵横交错,岗坡起伏不定,乡路村路蜿蜒曲折,薄薄的积雪在冬日斜阳的映照下闪着耀眼的银光。除了标志牌在告诉人们这里曾经是原始人类的栖息之地外,有关“榆树人”的其他信息已经渺不可寻。
在车家屯,我们走访了一户人家和几位村民,他们都说知道“榆树人”这回事,因为那里立了大牌子,但要问“榆树人”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时,他们可就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了。这也难怪,“榆树人”毕竟是几万年前的事情了。历史有继承,也有中断。由于缺乏更翔实、更充分的考古发掘资料作依据,对“榆树人”当年的生存状态还难以做出更准确、更科学、更令人信服的描述,但“榆树人”是目前已知的吉林地区最早的原始人类,却是不争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