怯相声
天津电视台《托起明天的太阳——1996年春节文艺晚会》,录编了著名相声演员李伯祥、杜国芝表演的传统段子《怯算命》1。
《怯算命》是相声老艺人张玉堂(艺名“张烧鸡”,现居西安)四十年代根据德寿山的单弦拆唱脚本移植整理而成,很多演员都表演过。对这个段子,着手整理下功夫最深、费心血最大、演出场次最多、剧场效果最火的,当属老艺人李洁尘,即李伯祥之父。李洁尘晚年改工捧哏与冯立铎搭伙,而表演这个段子时,冯为李捧哏,相声界公认《怯算命》是李洁尘拿手的保留节目。
李伯祥的表演,吸收了李洁尘及其弟子赵心敏的表演精华,结合自身的特点,迎合当今青年观众快节奏的要求,整理排演了这个段子。演员摹拟逼真,观众的掌声、笑声不断。这掌声和笑声,无疑是观众和演员站在一起,对近年来如死灰复燃的迷信之风,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和鞭笞。瞎子“算”的卦漏洞百出,矛盾重重,不能自圆其说,把这种骗人的伎俩揭露得淋漓尽致。不知观众是,否理解《怯算命》的主题思想,并非停留在讽刺算命的瞎子上,而是通过这个冒牌算命人的表演,揭露了不懂装懂,耍尽伎俩,“见钱眼开”的骗子行径.,颇具现实意义。
《怯算命》既然是思想性很强的传统节目,又倍受观众欢迎,为什么到今天才和广大电视观众见面呢?究其原因是在这个“怯”字上。带“怯”字的相声很多,我们不妨统称为“怯相声”。“怯相声”三、四十年代曾有过一段辉煌,曲目足有三十多段,题材广泛,剧场效果火爆,它沾了这个“怯”字的光。建国后,剧场演出及电台广播中,“怯相声”几乎销声匿迹了,其原因也是受“怯”的“株连”。
“怯”的本义之一,是旧时北京人对地方音的贬称,谓之“怯口”。“怯”的引申义则是内行人对外行人(包括城里人对乡下人)的蔑视与贬低,谓之“怯货”、“怯勺”等。“怯相声”的含意也未出乎其本义与引申义。
下面请参照《“怯相声”简表》
用“怯”的本义命名的段子
怯杂学2
怯二黄3
怯唱戏4A
南北怯5A
用“怯”的引申义命名的段子(不倒口的) 怯唱戏4B
怯相面6
怯教书7
怯教学8
怯文话9
怯转文(见9)
怯堂令10
怯吃饭11A
怯讲究12
怯太太逛商场13
怯卖菜14
怯票戏15
用“怯”的引申义命名的段子(仿真人物有倒口成分的) 怯唱戏4B
南北怯5B
怯拉车16
怯剃头17
怯嫖18
怯算命19
怯念儿(见19)
怯进京20
怯货进京(见20)
怯当行21
怯进京(见21)
怯跟班22
怯下人(见22)
“怯”的本义与引申义并用而命名的段子 怯吃饭11B
怯吃饭23
怯说书24
怯大鼓25
怯讲演26
怯快书27
怯跑堂28
怯洗澡29
怯治病30
怯扎针(见30)
怯堂会31
怯弦子书(见31)
怯家当子(见31)
怯寻宿32
“怯”的本义即“怯口”,相声行内称“倒口”,是指变口音的表演,系演员诸技艺中“学”的范畴。用本义命名的“怯相声”有四段。
由“怯”的本义的引申义(蔑视贬低外行人)命名的“怯相声”占大多数,有二十多段。采用和不采用“倒口”手法的大约各占一半。这一部分段子即使采用了“倒口”手法,但其中心思想还在于“怯”的引申义。这部分段子中,有一个别现象,有的演员把很多段子都统称为《怯唱戏》,《怯唱戏》究竟包含多少段子,尚未有准确的答案,参见注4。
还有一些“怯”的本义与引申义并用而命名的“怯相声”十一段。在这类作品中“怯”的双重意义水乳交融,本义的应用,使引申义的表现更加形象化;引申义做为主线,又为本义的表达,起了延伸发展和深化主题的作用。
四十年代,京津等地出现了一股人为的“‘怯相声’热”。当时的观众就熟知“怯”的本义与引申义。就本义而言,“怯口”是备受欢迎的。就连《绕口令》这样多年用正口表演的段子,为适应观众的口味,不少演员都改用“怯口”,增加了艺术色彩,又提高了剧场的火爆程度33。《绕口令》用“怯口”表演沿袭至今,“怯口”段子也由那时起数目不断增加。就“怯”的引申义而言,观众知道“怯”是讲外行人所干的事。外行人不论干什么事,经过概括和艺术加工,肯定多处违反常规,笑话百出,预感到一定可乐,故深受欢迎;有很多“怯相声”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创作、整理或派生出来的。形成了报刊或剧场的广告中,“怯相声”越多,上座率就越高的局面。
为了迎合“‘怯相声’热”,很多演员及剧场、电台操持业务的人把本来没有“怯”字的相声曲目,加进了或改成了带“怯”的,成为“怯相声”(参见注释6、7、11A、12、21、30)。在“怯口”段子中,曲目由非“怯相声”改成“怯相声”的也有一些(参见注释26、30A);需要指出的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靠拢“怯相声”而更名的这些段子中,对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多含贬义;如把《山东儿跑堂》改成《怯跑堂》,而含褒义的都未改,如没把《山东斗法》改称“怯斗法”还有的“怯相声”,同一段曲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带“怯”字的名称(参见注释9、19、20、21、22、30、31)。
相声是属于人民口头创作性质的民间艺术,究其本质来看,是由劳动人民所创造;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艺术形式。在现今流传下来的包括“怯相声”在内的三百余段传统相声,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这是在阶级社会中形成的一种必然的历史现象。我们应该把包括“怯相声”在内的传统相声视为珍贵的文化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剖析这些曲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行加工整理。建国后,相声界正是这样做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经常上演的曲目有《怯算命》、《怯讲究》、《怯治病》、《怯教书》、《怯当行》等。还有根据《怯文话》摘录整理出来的两段《转文》;根据《怯讲演》摘录整理出来的《家务事》等。再有一些曲目,虽然名称没有变,但内容与人物的关系有较大的改动。如原情节是讽刺农民的《怯跟班》、《怯进京》、《怯吃饭》等,经整理后反其意而用之,歌颂了劳动人民的才智,揭露地主,资产阶级的愚昧无知,将传统相声赋予新意;升华了主题。
尽管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回顾一下建国以来对传统相声,特别是对“怯相声”的挖掘整理工作,还是有着“左”的干扰而留下的痕迹,现举三例说明。
其一,大批的“怯相声”濒于失传,有的连曲目都未搜集起来。
其二,“怯相声”中的一些“臭活”,结构或技巧很好,应借鉴过来用于创作中,可至今无人敢问津。
其三,建国后,相声界尽量回避“怯”字,如把《怯讲究》、《怯算命》、《怯拉车》等分别改称《自找罪受》、《瞎子算卦》、《拉车论》等。其原因怕被指责为观念旧,这次《怯算命》在荧屏上出现,客观上才恢复了“怯相声”的正名。
我们在创作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相声的同时,在有条件的单位和人员中,应当积极挖掘整理传统曲目,让更多的“怯相声”得到加工整理,把“怯相声”中的手法及其精华部分吸收过来,运用到今后的相声创作中去,为弘扬民族文化贡献我们的力量。
注释:
1.晚会录像带上的字幕,将《怯算命》误写成《怯算卦》。
2.《怯杂学》对口相声。别称《南腔北调》,侯宝林整理后定名《戏剧与方言》。
3.《怯二簧》对口相声。本名《山东二簧》,亦称《桑园会》、《秋胡戏妻》、《怯唱戏》。现有赵振铎、赵世忠等人的录像`录音。
4.《怯唱戏》对口相声。
A.见《怯二黄》
B.有的演员用此做标题一周不变,其实都是些唱戏出错闹笑话类的段子,如有倒口成分的《王宝钏洗澡》和没有倒口成分的《空城计》、《文昭关》、《黄金台》、《武松打虎》、《渭水河》、《战马超》等。
5.《南北怯》对口或单口相声。
A.即《买竹竿》,现有郭全宝口述本。
B.用《买竹竿》的“瓢把儿”(北方人去上海要面汤给洗脸水)做为“南怯”,把《五兴楼》做为“北怯”,合并而成。
6.《怯相面》对口相声。留有焦德海,刘德智合说的唱片和唱本。张杰尧、绪德贵和戴少甫、于俊波表演时曾取名《滑稽相面》。现有马三立、张庆森的口述本《相面》和叶利中的整理本《大相面》现有马三立、王凤山、常宝霆、白全福、苏文茂、于世猷的录音录像;有侯宝林、郭启儒,殷培田、刘辰等人的录音。
7.《怯教书》单口相声。本名《麦子地》现有张寿臣的口述本《麦子地》和叶利中的整理本《歪教书》。
8.《怯教学》北京的曲目,内容不详。
9.《怯文话》对口或单口相声。亦称《怯转文》
A.误解文言句子的几个小故事罗列而成。现有两段录音均摘录此段内容,佟大方、谭伯如的《转文》节录“廿之一,不够念儿”部分;徐德魁的《转文》节录“断老弦”部分。
B.《家堂令》的别称,现有孙少臣的口述本。
10. 《怯堂令》对口相声。注9中AB两部分合二而一的别称。
11. 《怯吃饭》对口或单口相声。
A.即《五兴楼》现有马敬伯的整理本和叶利中的整理本《学手艺》。班德贵在业务场表演单口,把人物关系改成一胖一瘦两同事.天津电视台有姜宝林的单口录像,把人物关系改成俩外国人用外语交谈找了一中国姑娘的便宜,姑娘的男友同外国人较量。
B.原《怯洗澡》的“瓢把儿”,增加垫话,独立成章。
12. 《怯讲究》对口相声。张寿臣创作。原名《夸讲究》,别名《自我罪受》首演者康立本,常演者田立禾、任鸣启和李伯祥、杜国芝等。天津音像馆发行了李伯祥、杜国芝表演的录像带。
13. 《怯太太逛商场》单口相声。三十年代张寿臣创演。垫话过后,用牌子曲演唱,剧场效果极火。
14. 《怯卖菜》单口相声。写外行人卖菜,专门同着矬人说短话,原作有“臭包袱儿”,现有郭荣启的整理本。
15. 《怯票戏》对口相声。张杰尧创演,别名《奴家不出来》。
16. 《怯拉车》对口相声。现在有佟雨田的口述本,叶利中的整理本(名《拉车论》。天津电台有郭荣启、马志存的演出录音。
17. 《怯剃头》对口或单口相声。对口相声有彭国良的口述本,天津音像馆发行了田立禾表演的单口相声录像带。
18. 《怯嫖》对口相声。别名《对不起表哥》,所嫖女人是其舅妈(乙的妈妈),臭活。
19. 《怯算命》对口相声。行内称《怯念儿》,俗称 《瞎子算卦》。张玉堂根据德寿山同名单弦移植整理。现有张玉堂口述本,李伯祥、杜国芝的演出录像。
20. 《怯进京》单口或对口相声。亦称《怯货进京》、《老赶进京》,现有于世德的单口整理本《可鸪进京》。60年代初,北京市曲艺团王长友、王世臣等以此整理并表演了群口化妆相声《老财进京》
21. 《怯当行》对口相声。原名《当行论》,亦称《怯当当》、《开当铺》、《嘲当行》、《当帽镜》等。现有郭全宝的口述本《当行论》。中央电台有郭荣启、朱相臣的表演录音《当行论》;山东电台有郭荣启、张庆森的表演录音《当行经》。
22. 《怯跟班》单口相声。亦称《怯下人》,现有韩子康的整理本。
23. 《怯行医》北京曲目,内容不详。
24. 《怯说书》对口相声。讽刺用方言说评书的艺人水平低下。
25. 《怯大鼓》单口或对口相声。讽刺民间艺人水平低下,甚至不会说唱大鼓书,却要吃喝,要住宿。现有叶利中的整理本《歪大鼓》,郭全宝、马季的表演录音《学大鼓》。天津音像馆发行了于宝林、冯宝华表演的《学西河大鼓》的录像带。
26. 《怯讲演》对口相声。现有刘宝瑞的整理本《韩复榘讲演》、叶利中的整理本《张宗昌讲演》。中央电视台有李伯祥、孙少臣的演出录像。台湾发行了魏龙豪、吴兆南表演的录音磁带,把主人公改成了当代人甲的舅舅。八十年代有陈伯华、郭荣启整理,郭荣启、张振圻表演的《讲不完》,把主人公改成当代的某级领导夸夸其谈,不办实事。天津电视台有殷文硕的单口录像《家务事》,即该节目片断。
27. 《怯快书》对口相声。高德明常表演,讽刺艺术水平低下的民间艺人。
28. 《怯跑堂》口相声。现有孙少臣的忆记本《山东儿跑堂》。马季创作的群口相声《一仆二主》吸收了其精华。
29. 《怯洗澡》对口相声。天津音像馆发行了王世臣`赵世忠表演的录像带。
30. 《怯治病》单口或对口相声。本名《天下第一针》,亦称《怯扎针》现有叶利中的整理本《江湖医生》和彭国良的口述本《第一针》。中央电台有刘宝瑞的单口录音《扎针》,笔者有赵春田、于世德的对口录音《怯治病》。
31.《怯堂会》
A.对口相声.即《找堂会》,亦称《豆腐堂会》、《豆腐房》、《豆腐公司》现有刘宝瑞、郭全宝的口述本,马季、刘宝瑞的录音,马季、赵世忠和李伯祥、杜国芝的录像。
B.单口相声。《怯弦子书》别称,亦称《弦子腔》、《炼丹》、《怯家当子》。讽刺民间艺人好不容易被请去做堂会,艺术水平低下,为吃喝丢尽了脸。
32.《怯寻宿》对口相声。臭活。涉嫌同性恋。
33. 参见郭荣起的文章《〈绕口令〉的整理和演出》(
郭荣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