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舞

狮子舞
中文名称: 狮子舞
责任者
演出单位: 沈阳前进杂技团
主创人员
表演者:沈阳前进杂技团 刘玉泽、肖德久、刘连生、王新民、赵军、赵斌、李明昌、张启武、鄢明旭
演出介绍
1985年1月,在巴黎第八届世界《明日》杂技马戏比赛中,获金奖中的首奖《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奖》。
狮子在中国民间视为瑞兽和“百兽之王”。乔装狮子进行表演盛行于三至五世纪的魏晋时期。到唐代(618—907),狮子舞在宫廷和民间已为人们喜闻乐见了。
目前,在国际杂技舞台上,乔装动物的节目往住作插科打诨的串场节目。而中国却把古老的狮子舞作为正式节目参加了比赛。一阵紧锣密鼓之中,三只“雄狮”在武士们的引导之下,昂首摆尾地走上舞台,一会儿耀武扬威,一会儿戆态可掬;有时抖毛挠痒,有时追逐嬉戏。一只跳上两米高的梅花桩上玩耍,另一只登上红彩球翻滚趴卧,悠然自得。武士们做完“后空翻骑狮”、“骑狮踩梅花桩空翻落地”、“狮背叠立二人站梅花桩”等难险技巧后,一对雄狮驮着两名武士同踏一只彩球滚过了翘翘板。此时,场上气氛达到高潮,暴风雨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狮子舞相传起源于南朝军队中,初当地百姓看到后,逐渐流传出来。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在唐朝的狮子舞有了很大发展,无论是民间还是军队或宫廷,都盛行舞狮子。表演情形是:由伎人扮演五并没有颜色不同的狮子,每头狮子有两个戏狮子的“狮子郎”牵着,他们手中拿着红拂不断逗引,表演狮子俯仰起落的各种舞蹈姿势。狮子滕用木刻成,尾巴用丝做成,还用金镀眼睛,银贴牙齿。舞动起来进,全身的狮毛直抖,双耳直摆,活泼可受。到了唐代末期,这种五头狮子同时表演的《五方狮子舞》规模更大,气势也更壮观,形式也相当完整。宋代以后,民间舞狮活动愈加广泛,流传至今,在各地形成不周的风格与特色。
狮子舞通常由两人扮演,前者双手握狮头道具戴于头上,扮演狮头,后者俯身,双手扶前者腰部,身披用麻、布等材料装饰成的狮皮,扮演狮身。两人合成一只大狮,称“太狮”。也有一人头戴狮头面具,身披假狮皮,扮演小狮子,称“少狮”。前有狮子郎,手持一个能转动的五光十色的绣球进行逗引,舞球的动作有摇球、转球、抛球、抖球等数十种,狮子随之做出各种舞蹈动作。而有些地方狮子郎戴上大头面具,扮成大头和尚、手里也不持绣球,而代之以拂尘、大蒲扇,甚至大刀之类。
除这种常见的表演方式,各地还有许多不同的舞法。
如浙江等地流行《手狮舞》,是用竹、布、麻等扎成狮子,表演者两手持狮子,别一人持绣球,狮子随绣球的转动做出各种姿态的抢球动作。湖南等地流行《线狮》,江西一带流行《板凳狮》,安徽等地流行的《火狮子》也别具一格,能从狮子口中喷出长长的火焰。
而表演风格也可大致分为“文狮”和“武狮”两种。“文狮”表演细腻而稳重,有抢球、戏球、打滚等动作,着重刻画狮子温驯可爱的性格。“武狮”讲究武功技艺,有翻、滚、扑、跃、闪、腾等各种动作,还有爬高、攀索、过跷板、走梅花桩等高难度动作,主要表现狮子的勇猛矫健、威武雄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