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貂鱼
【中文名称】:

黄貂鱼
【拉文种名】:Dasyatis akajei (Muller et henle)
【英文种名】(Red stingray)
【俗称】:刺魟、魔鬼鱼,鯆鱼,草帽鱼,蒲扇鱼。尾巴是顶端藏有毒腺的脊骨,非常锋利,当黄貂鱼感觉受到威胁时就会用毒刺攻击对方。
【分类】:属软骨鱼纲,下孔总目,鲼形目,魟科,魟属。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淡水域赤魟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外型特征身体极扁平,体盘近圆形,宽大于长。吻宽而短,吻端尖突,吻长为体盘长的1/4。眼小,突出,几乎与喷水孔等大。喷水孔紧接于眼后方;口、鼻孔、鳃孔、泄殖孔均位于体盘腹面。鼻孔在口的前方,鼻瓣伸达口裂。口小,口裂呈波浪形,口底有乳突5个,中间3个显著。齿细小,呈铺石状排列。体盘背面正中有一纵行结刺,在尾部的较大;肩区两侧有1或2行结刺。尾前部宽扁,后部细长如鞭,其长为体盘长的2-2.7倍,在其前部有1根有锯齿的扁平尾刺,尾刺基部有一毒腺。在尾刺之后,尾的背腹面各有一皮膜,腹面较高且长。体盘背面赤褐色,边缘略淡;眼前外侧、喷水孔内缘及尾两侧均呈桔黄色,体盘腹面乳白色,边缘桔黄色。黄貂鱼的招牌动作是状如翅膀的胸鳍波浪般在海里摆动。
历史发展已知的黄貂鱼约480种,据1995年的《危险海洋生物—野外急救指南》,黄貂鱼是目前所知体型最大的有毒鱼类,尾部可达37公分长。如被刺到胸腔,会造成重伤甚至死亡,特别是心脏部位受伤的话,需紧急开刀,不过伤及心脏通常都难逃一死。
[1]2006年9月4日,“鳄鱼捕手”史蒂夫·艾尔文在澳洲北部海域拍摄水底记录片时,被黄貂鱼尖锐的背鳍刺穿胸膛而死。
成群结队的金色黄貂鱼在墨西哥海湾中平滑地游动,好像金色云彩在海洋中漂移。这是业余摄影师桑德拉·瑞特丽2007年7月在墨西哥的霍尔博客斯岛上拍下的壮观景象,这些壮观的图片展示成千上万的牛鼻黄貂鱼(也叫牛鼻鲼)在进行为期2年的长途迁徙。



世界最大的黄鲷鱼由英国汉普郡奥尔德肖特人生物学家伊恩-韦尔奇在泰国眉隆河中捕获,该鱼长宽都是7英尺(约2.1米),尾巴长10英尺(约3米)。
生活习性其尾刺有毒。当黄貂鱼感觉受到威胁时就会用毒刺攻击对方,人捞捕或处理鱼货时常被刺伤。黄貂鱼只用毒刺进行防御,并不利用它捕捉或者袭击猎物,它们的性情非常温和,并不是具有攻击性或者致命的动物,不过一旦刺中,就会令人非常痛苦。这种刺会给身体造成重伤。并会产生剧烈疼痛,在大面积刺伤的表面,毒液会导致瞬间的巨疼,让人感觉身体上就像被钉子戳了个孔,还像被猫咪抓了一样,而且黄貂鱼刺上有很多细菌。就如许多海洋生物学家所说,这种动物是海洋里的“大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