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岐派
杨岐派,也称杨岐宗,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之一,是临济宗一派,其祖庭为江西萍乡市杨岐山普通寺,宋庆历年间(1041年),为杨岐方会禅师所创。杨岐宗在中华佛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公元1199年,杨岐宗传入日本,至今为日本佛教大宗之一,信徒过百万以上。东亚、东南亚等许多国家和台湾地区也广有信徒。
杨岐派的代表人物有:
方会(992~1046,一说1049),是临济下八世,袁州宜春人,二十岁时,到筠州(今江西省高安县)九峰山投师落发为僧。每阅经闻法心融神会,又能痛自折节依参老宿。参慈明楚圆,辅佐院务,得到启发而大悟,辞归九峰。后来道俗迎居杨岐,举唱宗乘,名闻诸方。庆历六年(1046)移住潭州云盖山海会寺。关于他的言行,有《杨岐方会和尚语录》、《杨岐方会和尚后录》各一卷。嗣法的弟子有十二人,以白云守端、保宁仁勇为上首。方会的根本思想,是临济的正宗。他曾说︰‘雾锁长空,风生大野,百草树木作大狮子吼,演说摩诃大般若,三世诸佛在尔诸人脚跟下转大法轮,若也会得,功不浪施。’这与云门的‘函盖乾坤’一切现成的主张颇有声气相通之处。所以《续传灯录》卷七本传说他接化学人,提纲振领和云门文偃很相类;又说他验勘学者的机锋类似南院慧颙,所以他兼具临济、云门两家的风格。当时称他兼百丈怀海、黄檗希运之长,双得马祖道一的大机、大用(见湘中苾刍文政〈潭州云盖山会和尚语录序〉),但他浑无圭角,人因谓其宗风如龙。
守端(1025~1072),衡阳(今湖南省衡阳市)人,出家后往杨岐参方会,于言下有悟,随侍多年。后游庐山,圆通居讷自以为不及,荐举他住持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承天寺。平生历住法华、龙门、兴化、海会(白云山)等寺,所至禅众云集。关于他的言行,有《白云守端禅师语录》二卷、《白云守端禅师广录》四卷。法嗣有五祖(山名,即黄梅山,在今湖北省黄梅县西北)法演等十二人,于是和慧南的黄龙派对峙,成杨岐一派。
法演(?~1104),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县)人,三十五岁时落发受具,往成都习《百法》、《唯识》两论。既而到诸方参学,由浮山法远的指点,往白云山参守端,言下有省,遂作偈以明见地︰‘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向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为守端所印可。起初他住在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四面山,后来回到白云。张商英称他︰‘应机接物,孤峭径直,不犯刊削。’朱元■说他︰‘随机答问,因事举扬,不假尖新,自然奇特。’有《法演禅师语录》三卷行世。法嗣二十二人,其中佛果克勤、佛鉴慧勤、佛眼清远三人,称为‘三佛’。《大明高僧传》卷五说三佛中只有克勤得法演的真髓,其道风尤振。
克勤(1063~1135),彭州(今四川省彭县)人,儿时日记千言,游妙寂寺见佛书有感,遂出家。从文照法师学通讲说,又从敏行受学《楞严》。出蜀后,首谒玉泉皓,次依金銮信、大沩哲、黄龙晦堂心、东林总,都很称美他。晦堂说︰‘他日临济一派属子矣。’最后谒演禅师于五祖山,尽领其奥旨。崇宁中(1102~1106)还乡里,被请开法于六祖寺,改名昭觉寺。政和中(1111~1117)谢事出游,在荆南与张商英谈《华严》要旨说︰‘华严现量境界,理事全真,初无假法,所以即一而万,了万为一。……’张商英深为信服,留住碧岩。复徙道林,又命住持建康蒋山,并补汴京天宁万寿寺席。建炎间(1127~1130),又迁镇江金山,高宗赐‘圆悟’师号。后迁江西云居,久之,还领昭觉。他著述宏富,而尤以原本《雪窦颂古》加‘垂示’、‘着语’、‘评唱’而成的《碧岩集》最著名,对禅家发生很大的影响。
克勤的法嗣有七十五人,其法流以径山宗杲(大慧,1089~1163)、虎丘绍隆(1078~1136)二派为最大。径山一派更分为灵隐、北涧二派,虎丘一派也分为松源、破庵二派。虽然宗杲的法嗣有九十四人,绍隆的法嗣只有一人,但宗杲下数传即息,而绍隆的传承则相传不绝。
杨岐和黄龙同时兴起,后来黄龙的法脉断绝,杨岐也恢复了临济旧称,所以临济后期的历史,也就是杨岐派的历史。杨岐派禅法在宋元两代传入日本,创行别派,在日本镰仓时代禅宗二十四派中,有二十派皆出于杨岐的法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