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都仍
1、桑都仍(1926—1967),著名马头琴演奏家。内蒙古[/url]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人。自幼爱好民间艺
术,学会拉四胡,演唱好来宝,被乡亲们誉为小“胡尔齐”。1947年参加内蒙古歌舞团,任乐队演奏
员。1951年拜著名马头琴演奏家色拉西为师,成为建国以后第一位蒙古族青年马头琴演奏家,多次在内
蒙古和全国文艺会演中获奖。在科尔沁地区“四度定弦演奏法”的基础上,又向巴拉根学习察哈尔“五
度定弦演奏法”,后留学蒙古人民共和国,向马头琴演奏家扎米扬学艺。博采众长,刻苦钻研,终于创
立了一套新型的演奏技法。音色明亮圆润,干净利落,演奏风格含蓄细腻,意境深邃,具有很高的艺术
造诣。对于蒙古马头琴艺术新流派的形成,演奏技巧的系统化、规范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还创作
了许多独奏曲,其代表作品有《蒙古小调》《鄂尔多斯的春天》(与他人合作)《四季》《走马》《怀
念》等,这些乐曲已成为蒙古族马头琴艺术的保留曲目。
马头琴的改革方面,桑都仍大胆探索,勇于探索,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他与马头琴技师张纯华合作,试
制出多种型号的木面共鸣箱马头琴,组成80人的马头琴乐队,60年代初晋京演出,受到首都音乐界高度
赞扬,为后人的成功改革奠定了基础。生前曾任内蒙古歌舞团乐队队长、艺委会副主任,中国音乐家协
会会员、内蒙古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
2、桑都仍男,1947年1月生。内蒙古赤峰市人。中共党员。毕业于石家庄高级陆军学校。现任内蒙古锡盟畜牧局纪检组长,兼任局直机关党委书记。主要业绩成就:自担任锡盟畜牧局纪检组长以来,廉洁奉公,甘为公仆。在家庭、孩子、亲属问题上从未给组织添过任何麻烦。1992年下乡担任西乌旗社教工作团团长兼旗委副书记期间很好地完成了社教三项任务,被评为全盟优秀社教工作队员,同时被评为全盟黄牛改良工作先进个人。在西乌旗开展社教工作时,与牧民群众“三同”,为牧民办了不少好事和实事。在巴拉格尔苏木共办4期培训班,受教育对象3600人次,党团员、于部受教育面达100%。在全旗范围共办7期冷配培训班。每次都到会讲“黄牛改良”在畜牧业生产中的重要意义。1994年被组织上安排赴西乌旗担任专业工作队队长。为巴拉格尔苏木争取资金2万元,修复了苏木和综合服务站办公室,使之焕然一新。在黄牛冷配工作中,结合实际,创造性、开拓性地提出“十落实”、“五抓”、“三结合”的工作思路,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获自治区党政机关干部下农村牧区工作先进工作者奖。在畜牧局纪检组长岗位上已工作了14年,以党的卫士责任感,博得全局干部职工的好评。组织全系统党员学习讨论中央和有关部门的文件材料,组织收看电视教育片,以新鲜的形式和内容,使组织生活过得十分活跃。获盟直机关优秀党务工作者奖。在民主评议党员中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用蒙汉两种文字写作的学术论文、散文、诗歌、好来宝、通讯、报道等有180多篇,10多万字。较有影响的论文有《试论草场合理利用》(蒙文)刊登在《内蒙古畜牧业》杂志(蒙文)和《内蒙古日报》上;报道《锡盟确定畜牧业主攻方向》刊登在《内蒙古日报》(汉文)头版头条上;报道《锡盟畜研所人工繁殖旱獭成功》(汉文)获内蒙古日报好新闻三等奖;人物通讯《崇高的理想,闪光的足迹》(汉文)获锡林郭勒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征文二等奖;报道《西乌旗超额完成万头黄牛冷配任务》(蒙文)获锡林郭勒日报好新闻二等奖。诗《神圣边疆的钢铁卫士》(蒙文)被选入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部队作品选》一书。诗《边陲前哨》(蒙文)被选入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永恒的春天》一书。1994年传略业绩被选入《内蒙古英模录》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