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眼鵟鹰

拉丁学名:Butastur teeas
英文名:White-eyed Buzzard Eagle
白眼鵟鹰是中型猛禽,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藏语译音“莎斯米嘎”。体长40—41厘米,眼睛为白色,十分醒目,并因此而得名。翅膀长而尖,脚也比较长,尾羽为方形,甚长而窄。前额和宽阔的眼后纹为白色,后颈也是白色,背部为暗褐色,具有黑色的羽轴纹。翅膀上的覆羽为褐色,具有白色斑点和横斑。喉部白色,具有黑色的中央纹,其余下体均为褐色。尾羽为棕褐色或棕色,具有宽的黑色亚端斑,有时还具有许多道窄的黑色横斑。飞翔的时候翅膀的下面为白色,内侧微具黑色的斑。虹膜为白色,嘴尖端黑色,基部和口裂为黄色,蜡膜也是黄色,脚和趾为橙黄色。
白眼鵟鹰是留鸟,没有亚种分化,分布区从伊朗东部沿喜马拉雅山到印度、缅甸、泰国和我国西藏南部的错那,隆子,江孜,聂拉木,吉隆,亚东,林芝,墨脱,朗县,米林,察隅,波密等地。但在我国极为罕见, 也可能是偶然到来的迷鸟。
白眼鵟鹰栖息于山脚平原、林缘灌丛、干旱原野、耕地以及村庄附近等开阔地区的树上,有时也在地面上活动。飞行时一般紧贴地面,很少翱翔和滑翔,即使有时翱翔时间也很短暂。叫声低沉,并且经常反复鸣叫不止。主要以小蛇、蛙、蜥蜴、鼠等为食,偶尔也吃小鸟和较大的昆虫如蝗虫、蚱蜢等。
繁殖期为3—6月。营巢于开阔地区孤立的树上、小块丛林或者疏林中的树上,巢甚为简陋,主要由细的树枝构成,几乎没有任何内垫物,每窝产卵2一3枚,偶尔也有多至4枚和少至1枚的。卵的颜色为白色或淡蓝白色,光滑无斑,仅有少数具少许淡灰色或淡红色斑点。孵卵由雌鸟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