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佛堂

石佛堂,即苍山石窟始建与隋唐大业年间,唐代增建红叶寺。明正德年间、清道光五年重修,1982年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北省八大名窟之一。
石佛堂位于阜平县城南10公里的苍山村西侧,8处石窟建在崖壁上,总称为“石佛堂”。旧志记载:苍山西侧叫石佛山,巨石如佛,高人云端。清朝举人张尊三赋道:
九日登高涉岫巅,同人极目快流连。
崎岖鸟道空中凿,层迭仙梯峭壁悬。
风送钟声红叶寺,鸡啼夜色白云天。
嵯峨万嶂环仙洞,石佛尊严锁翠烟。
石佛堂为唐代所建,现存窟中石刻及泥塑均是明清遗物。8个石窟虽然大小不一,但结构大致相同,从南到北依次为“千佛堂”、“石佛堂”、“观音堂”、“十二菩提堂”、“三教堂”、“五龙圣母堂”、“全神堂”、“罗汉堂”等。窟内有浮雕、石像、壁画、泥塑及碑刻等。壁画内容以神仙佛教为主,石刻以浮雕造像为主,精工制造,人物栩栩如生。窟内和崖壁坡上有石碑2块,明代清代各一块,立于第5窟之内和第3窟之外。西侧第4窟前建有石塔一座,塔向4层,通高4米,中层为园柱形,中间设一佛龛,里面供奉泥塑一尊。全塔外形庄重秀丽,形似酒坛。佛堂后面最高处有空地一块,约300平方米。此处原有“红叶寺”一座,有房数间,现已恢复重修。清康熙年间,有道士丁合成、张合德在此居住,力耕而食。道士预先凿一园形石洞,内放巨罂一个。洞门设机关,进则不可复出。一百余年后,丁道士坐化,其徒将他安放在石洞巨罂之内,洞檐又以短厦护之,世世有徒祠守,至今此物虽遭破坏,但整体尚存,游人颇感新奇。
石佛堂崖畔南侧,有一道石趴小梯,胆壮者可由此爬上峰巅。立足山巅,四处山野尽收眼底。自峰巅北挪数步,有一道宽约一丈,深约五丈的大石漕,不论气候多旱,漕底清泉总是汩汩不断,人称“圣水槽”。大旱之年,常有人来取“圣水”求雨。这里的自然景观有“一线天”、“悬空树”、“上天梯”、“飞来石”、“风动石”、“八戒探海”等。整个石佛堂景区处在500亩原始次森林之中,其中枫、松、柏、橡、山杏、山桃、山石榴、荣花等乔灌木达80余种,草达50余种,春、夏、秋三季繁花不断,晚秋层林尽染,五彩缤纷,把这一道教圣地映衬成一个奇独的世界,人至而流连忘返。几百年来,石佛堂多次遭盗毁坏与重修,1982年7月列入河北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近来,投资500多万元对石佛堂的石塔石窟和山路进行修建,成为游山观景的一个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