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莎(salsa)背景
与世隔离近四十年的古巴,一个加勒比海上的岛国,孕育全球品质第一的雪茄,更是流
行音乐:颂 (song)、伦巴 (rumba)、曼波 (mambo) 以及莎莎音乐(salsa)的发源地。古巴?
史的演变,对音乐的发展影响深远。两百年前古巴是西班牙殖民者运输金矿的航海转运站,
船队停泊靠的就是木制钉子将所有的船连结起来,西班牙水手及非洲来奴隶将钉钉子敲打的
声音,像变魔术般的转变成奇妙的节奏,也就是现今拉丁音乐韵律节奏的起源。十九世纪的
古巴是世界主要的糖业出口国,因农业劳力需求,大量的非洲奴隶被贩卖于此,非洲鼓乐以
及崇拜多神的非洲祭祀典礼也因此传入古巴,成了今日莎莎音乐的主要推动力。
莎莎源自于颂乐,它结合了非洲强有力的韵律以及古巴东部圣地牙哥 (Santiago) 的西
班牙农村山歌,颂乐是许多拉美乐风的原型,也是恰恰恰 (cha cha cha)、曼波 (mambo)、
莎莎的源头。30年代,巴蒂斯 (Batista) 执政期间与美国的关系十分密切,全国的主要产
业皆由美国资本家所垄断,当时涌入相当多的美国观光客及从事投资的商人。哈瓦那的酒吧
、夜店为当时上流社会的交谊场所,大环境的刺激下创造出结合多种元素的莎莎,并藉此推
向美国及全美洲。70年代古巴革命的成功以及卡斯楚的专政,许多古巴艺人流亡至美国,更
将古巴歌谣及拉丁节奏散播全世界,纽约可说是拉丁音乐艺术及舞蹈的大熔炉,发展出纽约
莎莎。被喻为『莎莎女王』库鲁丝 (Celia Cruz) 在纽约高唱莎莎的同时,美国对古巴的制
裁丝毫未减,古巴境内乐人声音的传播受到阻碍,世界对这个随菸草、蔗糖输出无数歌谣的
加勒比海岛国逐渐淡忘;波多黎各乐人取代了古巴乐人在拉美乐坛的地位,在全世界演奏商
业版的古巴歌谣。有趣的是,政治上的对立在也表现在古巴莎莎与纽约莎莎,夹杂著对立与
竞争关系。90年代随著卡斯楚的开放观光,欧美的音乐制作人、唱片公司纷纷来到古巴寻宝
,重温古巴音乐的黄金年代,以传统而非商业拉丁音乐再现世人,90年代的古巴颂乐再度耀
眼於世界乐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