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冬节
冬至,潮人称为冬节。潮人把冬至当小年过,故潮谚说:“吃过冬节 圆,就算大一年(岁)。”《初学记》卷四引《玉烛宝典》云:“十一月 建子,周之正月。冬至日……阴阳日月万物之始……故有履长之贺。”因 为这天是周历的元旦,所以古人常在这一天开展重要活动。例如上古在春 分、秋分、夏至、冬至登观天台观天象,并将所见天象刻在简策上,以附 会一年的人事吉凶。汉魏时用夏历,但把冬至称为亚岁,同样在这一天进 行重要的祭祀或其他活动,《初学记》卷四引《宋书》曰:魏晋“冬至, 朝贺享祀,皆如元日之仪。”《二程语录》卷十二云:“冬至节令命妇进 表,贺太皇及大后太妃。”可见古人是把冬至当作小年来过的。
潮汕一带,冬节前,家家户户都要春糯米粉末儿,做糯米汤圆。到冬 节前一天,吃过晚饭,家中主妇就张罗把一个大葫(浅沿的笸箩)摆在矮 凳上,把糯米粉末儿揉成团。然后,一家人无论大小都围坐四周,各自捏取 粉团搓成弹珠大的冬至圆。有些人故意搓一些大小参差不齐的,这叫“父 子公孙”圆,象征岁暮之际,一家人圆圆满满。冬至日天亮之前,勤劳的 主妇就用红糖煮熟“冬至圆”,盛于碗内祭拜祖先及司命帝君。起床之后, 大人和小孩都要先吃上一碗冬至圆,这样才算添了一岁。如果有家人外出 不归,那么一定要为他留下一些糯米粉,待其归家时,做一碗汤圆给他吃。 除了人吃冬节圆外,人们还用以喂牛。如果牛不吃时,要想方设法用 甘蔗叶包住哄它吃。此外,还得在牛的前额、双角、脊背、尾巴贴上圆, 让它跟主人添寿添福。这一天,人们也要在家里的门环、牛栏、猪圈等处 贴上冬节圆,灶头也得放上五、七颗。
传说,有一年冬至,闽南来了三个衣衫褴褛的逃荒者。饥寒交迫,老 妇饿死了,只剩下父女两个人。父亲向人家讨了一碗冬节圆给女儿吃,但 女儿却坚决不吃,要让父亲吃。推来让去;父亲流泪说:“女儿,为父不 能养活你,眼看你忍饥受饿,不如在这里择一人家嫁了,图一口之食。” 女儿也就含泪答应,两人分食了一碗冬至圆后便分手了。后来,女儿嫁了 一个好人家,日子好过一点了,但她天天思念父亲。到了冬节时候,更是 忧伤万分。她的丈夫问起原因,妻子就将详情告知。后来夫妻俩想了一个 方法,在大门环上贴了两颗大大的冬至圆,心里想:父亲若看到,定会触 景生情。这样,年复一年,这习俗终于沿袭下来。
冬节吃“圆”,可能源于吃“馄饨”。《帝京岁时纪胜》云:“冬节日 祀祖以羹饭之外,以细肉馅包角儿奉献。谚语谓‘冬至馄饨夏至面’。” 潮汕人不在元宵吃汤圆,而在冬节吃,可能与古代冬至吃馄饨有关,《燕 京岁时记》亦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浑饨之象,故于冬 至日食之。”今潮汕人所吃的有馅汤圆——鸭母(米念),便类此说。
也有人用冬节圆来占卜生男或生女。如果这一年有人家娶新媳妇,那 么在天亮时祭拜完井神之后,投进一颗汤圆。然后让新媳妇急忙打水,如 果能够将这汤圆打上来,那么则预兆生男孩。有人则将放在筛里的汤圆每 次取出两颗,一直取到最后、如果剩下一颗,则预兆生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