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诺德·勋伯格

阿诺德·勋伯格(Arnold Schönberg,1874年9月13日~1951年7月13日)是奥地利20世纪音乐作曲家,可以说这位作曲家没有受过什么专业训练,全凭借自己的天赋自学成才。
起初,勋伯格模仿19世纪末德奥浪漫派作曲家的风格,经过长期极为艰苦的摸索,他逐渐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开拓了音乐领域中的表现主义风格,并首创十二音作曲法(twelve-note system,也称无调音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之後的多年里,勋伯格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思考音乐结构上,1911年他开始执教于柏林和维也纳,1933年,纳粹指责其音乐颓废,是毒害德国青年的垃圾,把身为犹太人的作曲家赶出了其任教8年的柏林普鲁士艺术学院,此後勋伯格定居于美国,前後在波士顿和洛杉矶任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勋伯格不再信仰天主教,而改信犹太教,他始终关注自己同胞的命运,终于在1947年,凭着一种无法竭止的情感于12天里一气呵成地写完了包括全部歌词和音乐的杰作华沙幸存者,这部为朗诵、男声合唱以及管弦乐队而作的作品仿佛是作曲家灵魂深处的巨大悲鸣,象征着一个犹太人的全部尊严。作曲家晚年创作了几部完整系列的12音作品,摩西与亚伦是其最後一部歌剧,可惜作曲家逝世时尚未完成,固演出时通常略去第三幕。此外,勋伯格还是一位画家,其中他的自画像最为著名。
一般认为,勋伯格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1908年以前为调性时期,主要受布拉姆斯和瓦格纳的影响,作品充满德国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气息,并把以瓦格纳为代表的半音化创作技法发展到了极限,主要作品有《D大调弦乐四重奏》(1897)、弦乐六重奏《升华之夜》(1899)、《第一弦乐四重奏》(1905)和《第一室内交响乐》(1906)等;
1908-1920年前后为无调性时期,在此期间,他与表现主义画家科科什卡和康津斯基等人过往甚多,并从表现主义美学思想中汲取灵感,先后创作了一批无调性作品,成为第一位放弃调性的作曲家,主要作品有声乐曲《空中花园》(1908),《五首管弦乐曲》(1909)、独脚剧《期望》(1909)、配乐戏剧《幸运之手》(1910-1913)和人声和器乐作品《月迷皮埃罗》(1912);
1920年以后为十二音技法时期,经过长期的探索,勋伯格终于建立了一种抛弃调性、利用所谓“十二音体系”进行创作的方法。该手法最早出现在创作于1920-1923年的《五首钢琴小曲》(op.23)和《小夜曲》(op.24)中,此期的代表作品是《乐队变奏曲》(1927-1928)、歌剧《摩西和阿伦》(未完成,1930-1932)、《钢琴协奏曲》(1942)、《拿破仑颂》(1942)和《一个华沙的幸存者》(1947)等。其中晚年的作品偶尔又采用调性手法写成,有时还把调性和无调性手法结合在一起。
勋伯格的最大贡献在于继承、发展并最终打破了十九世纪德国浪漫主义的音乐传统,系统地创建了序列主义的音乐理论和方法,从而完成了从浪漫主义音乐向现代音乐过渡的历史性任务。
除了作曲,勋伯格毕生还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从事教学工作,培养了多位世界著名的作曲大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音乐教育家。他的学生韦伯恩和贝尔格等人进一步发展了他的序列音乐理论,从而对现代音乐的发展产生有重大影响。此外,他的理论著作《和声学》(1911)、《音乐的思想与逻辑》(1934-1936,未完成)、《音乐创作基础》(1948)、(配器学》(1949)和《和声的结构功能》(1954)以及论文集《风格与思想》(1950)等也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主要作品
《升华之夜》(Verklärte Nacht,1899年)
《古雷之歌》(Gurrelieder,1910年-1911年)
《五首钢琴曲》(1923年)
《月光下的皮埃罗》(Pierrot Lunaire,1912年)
《钢琴组曲》(Piano Suite,1923年)
《五首管弦乐曲》(Five Orchestral Pieces,1909年)
《期待》(Erwartung,1909年)
《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1942年)
《华沙的幸存者》(Survivor from Warsaw,1947年)
《摩西与亚伦》(Moses und Aron,1951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