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
学院概况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是在山西省团校的基础上,经国家教育部和山西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于1994年建立的成人高等院校,并附属有山西萨克森HEC外语学院、山西共青中学、山西省青少年研究所和山西青苑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等。承担着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普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全省各级共青团干部、各类青年干部和企事业单位青年管理人才的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和语言培训以及青少年研究等工作职能。
学院位于太原市中心的迎泽湖畔,北邻都市商区,西傍秀美园林,人称"花园里的学校".地理优越,交通便利.是省直"文明单位"和太原市"园林化单位"。完备的教学新区,布局合理,整洁明敞,是博学、明德、成才的好地方,开放的迎泽公园绿荫碧波,鸟语花香,是晨练、暮读、休闲的好场所,繁华的柳巷闹市大厦高耸,商铺林立,是实习、砺练、求职的好去处. 学院设施齐全,有配套的各类教室、实验实训室和近500台微机的计算中心、藏书10万余册的图书馆及电子阅览室、学术报告厅、形体训练室、音乐欣赏厅、运动场、学生公寓,餐厅等。可同时满足2000人学习的需要。
学院设有社会工作系、经济管理系、应用艺术系、计算机系和基础教学部、培训部等教学部门。面向高等职业教育开办13个专业。拥有34名副高以上职称及42名研究生以学历组成的中青年教学骨干,并长年聘请30多名各行业专家进行客座教学。
学院坚持"多层次、高起点、开放式"的办学方针,以教学质量求生存,以办学特色求发展。努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有理想、会技能、懂管理的高素复合型人才。学院创办的山西萨克森HEC外语学院,与德国、俄罗斯的有关院校、基金会、培训机构和团中央国际人才交流中心长期合作,向德国、俄罗斯、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输送留学生和研究生。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天津财经学院等全国重点院校举办的在职干部研究生课程班,成为我省大学生继续教育基地之一。学院计算中心是国家教委首批设立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点"、"劳动部高新技术考试点",并被指定为山西省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点。
历史回顾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是在山西省团校基础上,经原国家教委和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一所成人高等院校,她经历了创立-发展-停办-恢复-建院等几个阶段。
1949年随着太原的解放,华北人民政府通令建立了新的山西省,同时组建了中共山西省委,随即建立起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并在党校内设立青年干部培训班,由党校副教育长马子谦同志兼任青训班班主任。1950年2月22日,中共山西省委决定以省委党校青年干部培训班为基础,建立共青团山西省委团校。山西省委在青年路北段西侧专门划拨了10万多m2地(原面积)作为校址。20多名教职员工带领受训学员,以一马车的桌椅板凳、劳动和生活用具为家底,开始了一面教学、一面建校的艰苦创业。
1951年,为适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共青团中央要求各省经过两年准备、五年奋斗,到1958年建成具备初级党校(地级)标准的省级团校。共青团山西省委高度重视团校的发展,为加强对团校工作的领导,决定由团省委书记兼任校长,下设副校长和正、副教育长;在人员编制上,按在校学员500人,学生与员工5:1的比例配备教职员工。到1957年,在编教工达92人;在行政机构设置上,设立了办公室、教务科、组织科、行政科;在教研机构设置上,建立了哲学教研室、政治经济学教研室、党史党建教研室、团的业务教研室和妇女业务教研室。正规划、专业化的省团校初具规模,使团校不仅成为全省青年干部和妇女干部的培训基地,而且也是省委干部整体培训的重要阵地之一。
在这以后,随着党的中心任务的转移和方针、政策的调整,团校的编制和机构虽有所变化,但总的趋势是加强、充实和提高。
据不完全统计,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的17年间,山西省团校(包括党校青训班)共开办干部理论轮训班(受训时间4个月以上)18期,培训干部5000多人;开办短期班(以学习党的中心任务、方针、政策和团妇业务为主)22期,培训干部6000多人,共计11000多人。
1966年5月16日以后,“文化大革命”开始,受极“左”思潮的影响,共青团遭受严重的破坏与摧残。1970年8月,随着共青团山西省委的被迫撤销,山西省团校所有干部有的调动、有的下放,校舍设备移交省政府行政事务管理局,省团校被解体,期间停止办学达10年之久。
1978年7月2日,中共山西省委做出《关于加强党对共青团领导的指示》,并决定恢复共青团山西省委团校。同年,省团校开始了干部培训工作。1978年复校时,学校面积减少到现在的4.2万m2,校舍被占,百废待兴。就在这种艰苦条件下,边建设边培训,在整建校园的同时,圆满完成团省委下达的团干培训任务。
自1983年起团校开始举办大专班,与山西大学联办团干部政治专科班(1988年后与山西经干院合办),开始了正规学历教育的探索,使团校教育走上由过去单一的短期轮训发展为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并举的办学路子。此期间,教职工编制由42人增加到75人(后省编办划拨给省青少年研究所2名编制,实为73个编制)。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团干部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1985年经省政府批准同意团校按千人规模文科类专科学校在原址改扩建。经过几年建设,至学院成立前已形成校舍建筑总面积2万多m2(现为5.18万多m2),硬件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不断深入的条件下,团校教育受到巨大冲击,面临生存与发展的重大考验,在团省委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团校酝酿已久的建院工作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1993年5月26日,山西省政府向国家教委提出在省团校基础上建立“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的申请。1993年10月24日,在湖南长沙举行的全国高校设置评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以优势票获得通过,国家教委以教计字[1994]88号文件签发通知,山西省政府以晋政函[1994]86号文件批转,同意按普通高等专科院校建制,成立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仍保留山西省团校,领导班子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由共青团山西省委主管并主办,教学业务上接受省教委的管理、监督、指导。学院发展规模定为800人,先开设青年思想教育、少年思想教育、科学社会主义和行政管理四个专业。人员编制经省编委1995年8月11日批复由73名增加到133名。自此,在历代团校人的努力下,经过10年准备、六年申请,实现了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使团校、学院两项事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1994年12月5日学院举行隆重的建院挂牌仪式,标志着我省青年干部的培养教育工作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载止2001年底,培训全省各级各类团的专兼职干部5万余人;成人大专学历毕业生3000余人;服务社会的各类培训6000多人;研究生课程班结业学生856人。现学历教育有18个专业,在校生人数达到了1543名。
为了扩大办学规模,多层次培养人才,学院坚持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举,突出重点学科,注重办学的多样性,在原来单一招成人专科生的基础上,从2000年开始扩展到兼从应届中专、技校和高中毕业生中招收高职生,使在校生人数大幅度增加,办学规模三年迈出三大步:2000年首次突破1000人,2001年达到1500多人,2002年超过2000人。
2002年,学院与石家庄铁道学院合作,在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设立法学专业本科教学班,招生50人,实现了教育层次的一次重大突破。与天津轻工学院的本科教学点设置计划也在实施中。
从1996年开始,学院分别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复旦大学、华东师大、华东政法学院、天津财经学院等全国重点高校联合举办了10个专业的在职干部研究生课程班,培训在职中青年干部近千人。附属外语学院与德国、日本等国外院校联合办学,选派研修生近百人。
为了充分利用教学资源,1998年创办了全国第一所青年干部院校附属中学——山西共青中学,用现代品牌经营的方法探索了共青团无形资产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在共青中学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办学理念,2001年首届高、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分别达到71%和98%,得到了社会的好评。目前初、高中在校生达到近500人。
为了改善办学条件,学院从1996年开始,自筹资金新建校舍2.95万平方米,新增800多万元的教学设备,目前,有各类藏书12.5万册,学院各系部处室全部配备了微机,语音教学、电化教学、电子音像书刊、服装实验室、美容美发实验室等都配备齐全,用于教学的计算机近800台。建院后的学校按普通高等专科建制,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设置有11个系处室。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加强教学职能机构的建设,通过几年的改革调整,现行政机构有办公室、组织人事处、教务处、资产计财处、学工部(与院团委合署)、工会、基建办、科研处(与青研所合署);教学部门有:社会工作系、经济管理系、应用艺术系、计算机系、培训部;教学辅助部门和配套设施包括图书馆、计算中心及各类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学院现有教授和副教授37人,博士生,硕士生16人,研究生56人。下属法人单位有:山西省青少年研究所、山西萨克森HEC—外语学院、山西共青中学和山西青苑物业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