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救寺

[1]位于永济市蒲州镇的土岗上。普救寺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原名永清院,是一座佛教十方院。元代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说的“红娘月下牵红线,张生巧会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普救寺内。
传说五代时,河东节度使作乱,后汉朝刘知远派郭威去讨伐,围蒲州年余,百姓苦甚。郭威召寺僧问策,僧曰:“将军发善心,城即克矣!”。郭威当即折箭为誓,翌日破城,满城百姓得救,从此更名普救寺。
历经岁月沧桑,寺内殿阁僧舍均已毁坍湮没,唯有13层、高37米的舍利砖塔(俗称莺莺塔)依然屹立于土岗之上。20世纪80年代中期,依据唐代佛教寺院的布局和西厢记故事的格局修复了普救寺。现在巍峨高大的主殿、小巧玲珑的西厢书斋、方整宽敞的塔院、崔相国夫人和莺莺小姐所在的佛居别墅等建筑都已落成,它们依山而筑,错落有致。
寺宇布局以中轴线为准,依次为天王殿、钟鼓楼和大雄殿。东侧前为经院,后为僧舍等;西路为塔院、西厢书斋,最后是别墅花园。
普救寺莺莺塔:

普救寺的西轴线上,屹立着一座古朴秀雅的方形密檐式砖塔,该塔原名舍利塔。后因元代王实甫在《西厢记》里描写的张生与莺莺的爱情故事发生在这里,人们称它为莺莺塔。莺莺塔以其独特的结构和精湛的工艺,具有特殊的回音效应,堪称世界奇塔。
莺莺塔建筑结构的特点
莺莺塔坐落在峨嵋山塬头的土丘上,平面呈四方形,底层每边长8.35米,南向辟门,内为方室,室内后壁有一佛龛,已无佛像。第一层塔室不设楼梯,室顶砌作叠涩八角穹窿,中有一孔,可通上层。第一层以上塔身内部,皆为空筒。塔上壁用砖叠涩出檐十三层,塔身高39.50米,从二层到九层,塔壁间有转角通道,内设台阶,可攀登盘旋而上至九层。二层以上四面辟门,但真假门相间,门顶作拱形,游人可从真门向外眺望。塔刹原为风磨铜制,形似葫芦,高约两米,可惜于1922年地震倾圮。1991年剔补维修时,另加砌葫芦形塔刹。一至二层塔外壁间,嵌有历代修茸的石刻14块,如今都成了普救寺兴废变化的珍贵史料。据我国著名建设专家罗哲文考证,该塔结构上保存了唐塔的一些特点和风格,即四方形空筒式,其外观与西安大、小雁塔如出一辙。从寺内现存碑刻记载,它是明代重修的一座密檐式砖塔。
莺莺塔之绝艺——“普救蟾声”
回音建筑,在我国的文化园林中,堪称绝艺。现在,这种古代的绝艺,全国保留下来仅存四处,它就是北京天坛的回音壁,山西永济普救寺的莺莺塔,河南三门峡宝轮寺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的“石磴琴声”。这四处古建筑被誉为我国现存的四大回音建筑。莺莺塔之所以成为我国四大回音建筑之一,首先是由于它具有特殊的声学效应——“蛙鸣”,这种效应在方志中被称为“普救蟾声”。游人在塔的四周,以石相击,即可听到从塔上传来的“咯哇!咯哇!”的蛙鸣声。几百年来,这一奇异的效应成为普救寺的一大奇观,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来此观光并为之赞叹称绝。某些学者把莺莺塔这种奇特的回音效应和缅甸掸邦的摇头塔、摩洛哥马拉克斯的香塔、匈牙利索尔诺克的音乐塔、法国巴黎的钟塔、意大利的比萨科塔誉为世界六大奇塔。
莺莺塔自明代嘉靖年间重修,至今已有430多年的历史了。据笔者调查,除1953年和1991年,曾对该塔进行了剔补维修外,全部都保留着明代重修后的原状。普救寺原有的舍利塔有无蛙声这样的回声效应?因没有确切的记载,无从查考。只有清乾隆乙亥重镌《蒲州府志》中有普救蟾声的记载。可见,莺莺塔蛙声效应的发出,距今至少有200年以上。
莺莺塔位于寺宇西侧,塔呈四面形,叠层出檐,收刹很小。造型与西安小雁塔相似,犹存唐韵。莺莺塔最奇特之处,在于它能传出蛙叫之声。如在离塔15米处,以石块互击,即有从塔内传来“嘎哇”的蛙叫声,清晰无比。或鼓掌或喊叫三声,亦会传来蛙声三响,奇妙无比,令人惊诧不已。它是我国古代四大回音建筑(北京天坛回音壁、四川潼南石琴和河南三门峡市蛤蟆塔)之一。
现在门票50R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