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新


残疾人运动员姓名:张立新
出生日期:1983年1月2日
2008年9月9日,北京残奥会田径比赛展开第二个比赛日的争夺,在国家体育场进行的男子4x100米接力T53/T54级别的比赛中,中国队以49秒90获得冠军。
中国队被安排到了第5道,四棒选手分别是纵凯、赵骥、张立新和李虎召,在比赛开始后,中国队就迅速取得领先优势,在交接环节上也表现的很完美,最终中国队以49秒90领先第二名2秒多的绝对优势获得冠军。中国队曾在首轮的比赛中以49秒89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
12岁,他与母亲相依为命
张立新的家位于大连市中山区中南路的一个普通居民区中,
一室一厅的老式格局,水泥地,几套简单的家具。他的母亲汲桂香告诉记者,这是他们租的房子,距离张立新的训练场地只有几百米,三年前从甘井子区搬过来的,为了方便儿子训练。
汲桂香是个健谈的女人,言谈举止透着坚韧的性情。谈起儿子的现状,她的脸上显现出身为母亲那特有的骄傲,同时也含着隐隐的伤感。“新新是个坚强的孩子。这么多年我们母子相依为命,能走到今天,要感谢社会各界以及各级残联对我们的帮助。”汲桂香告诉记者,她这辈子对儿子最大的愧疚就是没有给他完整的家庭和健康的身体。
1995年,与丈夫离异的汲桂香,带着12岁的儿子张立新撑起了家庭的整个天空。性格内向的小立新不善于用言语安慰心情低落的妈妈,但他知道,只要自己在学校好好表现,成绩优异,就是对妈妈最大的慰藉。小学时期的张立新一直是班里的“两道杠”,考试分数每科从没低于95分,家长会上,老师只要表扬同学,都少不了张立新的名字。回到家里的小立新也非常乖巧,总是按时把作业完成,还会帮着妈妈作些简单的家务。工作繁忙的汲桂香每天下班后看到像个小大人般懂事的儿子,总有想抱儿子入怀的冲动。1996年的春天,汲桂香逐渐摆脱了婚姻失败的阴影,正当母子二人为新生活振奋努力的时候,无情的病魔悄悄地向张立新袭来。
13岁, 左腿取出一截骨头
“就是从那时起,新新开始和我说,他腿疼。”汲桂香回忆道。一天吃完晚饭,张立新对妈妈说:“妈妈,为什么我的腿总是疼?不活动的时候疼,活动多了也疼。”汲桂香起初并没在意,以为儿子踢球踢累了,就在小立新的左腿上贴了三天的药膏,但并不见效。于是汲桂香带着儿子去了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做了检查,医生初步诊断为“骨髓炎不排除骨肉瘤”。“当时我连什么叫骨髓炎和骨肉瘤都不明白,也不清楚哪个病情更严重。但我知道儿子生病了,而且这个病很疼!”
为了控制病情,1996年7月,小立新左腿大腿部被取出三分之一的骨头。医生告诉他,以后不能做剧烈运动了,走路也得小心翼翼,否则很容易发生骨折。小立新很乖,他从此告别了心爱的足球,只是在小伙伴玩耍的时候站在一旁静静地观看。然而,即使这样,也没能阻挡病魔对他身体的进一步摧残。
半年后,张立新病情复发,同样是在左腿的位置。到了1998年3月,小立新已经无法正常上学,躺在床上的他除了要忍受锥心的疼痛外,患病的腿部像发面的馒头一样,一天天的肿胀起来。在撑得近乎透明的皮肤下,每一个汗毛孔都看得清清楚楚,血管狰狞着像要爆开一样,而他的身体却迅速地消瘦。
“孩子疼啊,每天疼得吃不好饭,睡不着觉。他奶奶喂他吃饭,新新一边哭一边吃,我们大人都不忍心看啊!”张立新家的老邻居说。几个月的时间,小立新瘦得只剩下一层薄薄的皮囊,医生诊断——骨肉瘤,癌症晚期,小立新的家人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不过此时的汲桂香还是决定给孩子实行截肢手术,“大夫说,像新新这病,到后来疼都能把人疼死。如果截肢,起码孩子不再遭罪了。如果幸运的话,癌细胞不再扩散,也许新新还有复元的可能。”
14岁,永远失去了左腿
“张立新当时知不知道自己得的癌症?”记者问汲桂香。“我们一直瞒着他,有时和别人说这病的时候,都把他支开。这孩子平时很少说话,我们都以为孩子小,不会知道这些,但是我们错了。”为了给孩子看病,汲桂香带着张立新走了很多城市询医问药:北京、上海、西安、山东、长春……听说长春有家肿瘤研究所药方很灵,在1997年冬天的一个周五,汲桂香母子坐了一宿火车从大连赶往长春。下了火车一路打听到了医院,看病、抓药,争取在一天内办完所有事情,坐着当天晚上的火车回大连。“为什么不多呆几天?住宿不得花钱吗?去趟长春,我们母子俩来回坐的都是硬座,就为了能省点钱,多开点好药。火车上冷啊,新新身上还带着病,第二天我又得上班。那段日子,真不容易啊!”
每当看到别人家小孩活泼健康的模样,想起自己儿子脆弱的生命,她都忍不住偷偷的流泪。即便如此,汲桂香一直向儿子隐瞒他真实的病情。虽然骨肉瘤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对于年纪尚小的孩子来说,能接受自己生命垂危的真相吗?汲桂香不想说,也不敢说。关于和孩子商量截肢的问题,也是奶奶提出来的,当时小立新的回答是:“只要不再这么疼了,截就截吧!”
就在张立新进行第二次手术之前的一个晚上,他向母亲问了一个看似漫不经心的问题:“妈妈,你说有钱什么都能买到吗?”“当然了,有了钱,妈妈会给新新买很多好东西!”母亲一边收拾东西一边说。“妈妈说的不对,有一样东西多少钱也买不到。”“什么东西?”汲桂香随口应道。“是人的生命。”张立新小声地说。
1998年8月,抱着一线希望的张立新第二次躺在手术台上。为了配合医生的治疗,让骨骼尽快愈合,张立新在手术后没有打止痛针。大夫说:“小新新,你要实在太疼了,就告诉我们,好给你打止痛针。”而小立新硬是咬着牙坚持了一个晚上。那一夜,小立新病床上的枕巾是湿的,那块枕巾浸透一个少年在忍受巨痛时的汗水,也记录着他伤心的眼泪。因为从那一夜起,他已经明白,自己永远地失去了左腿,从此不能和小伙伴一样自由的跑跳,甚至连最基本的走路资格都没有了。
这一次,张立新凭借自己顽强的毅力彻底战胜了死神。住院休养的那段时间,他对母亲说:“妈妈,以后有事你不要再瞒我了。其实,我什么都知道。”那一年,他14岁。
曾一度自闭于家中
张立新第二次手术进行得非常成功,
他体内的癌细胞得到有效抑制,而恢复为一个健康人的代价是他永远失去了左腿。当一个人身患绝症的时候,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顽强地活下来。但是真的活了下来,却从此告别健全人的生活,在漫长的岁月里都要依靠拐杖走路,这种打击也是毁灭性的。
出院后的张立新告诉妈妈,自己不想再上学了,即使继续读书,就在家学。汲桂香给儿子买来一台电脑,办完退学手续后,张立新整日呆在家中,每天与电脑为伴。每逢周末,当汲桂香提议和儿子到外面走走,张立新听了总是摇头。由于汲桂香白天要上班,而与小立新同龄的孩子平日也去上学,平日里张立新几乎没有朋友可以倾吐心事,久而久之,张立新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除了亲人外,他不愿意见任何人,就这样,张立新在家一呆就是一年多。
“那段时间,新新心里不好受啊!一个原来活蹦乱跳的孩子,冷不丁没了腿,生活上不适应是一方面,心理上有了自卑的想法。”汲桂香看着儿子一天比一天沉默,心里万分着急。就在她不知所措的时候,大连市残疾人联合会向她们母子伸出了求援之手,并在张立新的精神和生活上给予了鼓舞和关爱。
成为轮椅竞速满贯王
大连市残联李扬等人知道张立新的情况后,推荐张立新到残联打球。2000年的春天,张立新勇敢地迈出了家门,每天往返于残联训练场与家之间。由于住在甘井子,张立新从残联回来得倒两遍车,如果遇到下班高峰,张立新拄着拐杖一站就是一个小时。路途奔波、运动的辛苦,张立新毫不介意,因为他终于结识到新的朋友。残联的教练员对他严格要求,队友们为他鼓劲,有时还互送对方回家。张立新变得开朗起来,他的竞技成绩也越来越好,涉及的领域也愈加广泛。
起初,他参加的是排球项目,身高1米8的张立新凭借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出色的反应能力被篮球队挑走,随后又被吸收为大连市轮椅竞速队队员。从第一次接触到轮椅竞速这个项目时,张立新就掩饰不住心中的激动,“我喜欢竞速轮椅,我一定会闯出个名堂来!”竞速轮椅的运动员外出比赛,一般都是单手拄拐,另一只手拖轮椅。习惯拄双拐的张立新为了扔掉其中一支拐杖,加时加量地训练臂力,强化体能。经过一个月的努力,张立新能够灵活自如地单手拄拐,走起路来健步如飞,常常把母亲落在后面。
此后的他逐渐在全国各种残疾人大赛中崭露头角,多次获得全国轮椅竞速冠军。2003年9月,张立新代表辽宁队参加全国第六届残运会上轮椅竞速六个项目的角逐,结果拿了六块金牌,实现了“大满贯”,并打破了三项全国记录。这么年轻的选手,如此好的成绩,是谁也没料到的。2003年10月26日,在第17届大连国际马拉松轮椅组的比赛中,张立新不负众望,夺得全程冠军。2004年张立新参加了第12届雅典残奥会,获得轮椅竞速400米项目第六名的好成绩。
回到家里,妈妈向他表示了祝贺,张立新则调皮地说:“刚开始练的时候,我总被别人落老远,都想过不干了!幸亏当时没有放弃,要不哪会有现在的成绩?”
考取沈体圆了大学梦
艰辛的努力,骄人的成绩,张立新的付出得到了社会的认可。2002年,张立新被沈阳体育学院录取,由此圆了自己的大学梦。他感谢在自己困难时期,为他提供援助的人们。他不会忘记给他进行过两次手术的隋医生,给了他新的生命;住院时候,母亲原单位——中山商业发展公司的叔叔阿姨捐款集资,帮他渡过难关;特别是大连市残联不仅为他提供经济援助,还把他引入了一个新的世界。在轮椅竞速的体育世界里,他意识到自己生命的价值所在,拥有了朋友,恢复了自信。
他把心爱的轮椅称作“宝马”,视为珍爱。每次赛前,他都摸着轮椅小声地说:“宝马,宝马,你要快些跑啊!”六运会后,他把“大满贯”得来的六枚金牌都挂在“功勋战骑”轮椅上,拍了张照片。张立新在一篇日记中这样写道:“这个轮椅已经和我朝夕相处,就像我的朋友和兄弟一样。是他给了我荣誉,给了我美好的未来。我也会在今后好好保管他,爱护他,让他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我的轮椅在追风——第29届北京奥运会官方会刊专访“我天生就喜欢速度的感觉,那种在奔跑中让风从耳边掠过的快感……”
虽然不幸因病截去了一条腿,但与轮椅为伴的张立新,终于在北京残奥会上实现了他从小就怀有的追风梦想。
14日晚6点半,“鸟巢”。男子4×400米T53-54级轮椅竞速接力赛中,中国四员“飞车虎将”张立新、崔彦锋、赵骥、李虎召以3分5秒67夺得冠军,并且刷新了由他们在上午刚刚创造的世界纪录。当最后一棒的张立新像风一样冲过终点时,他已经超出第二名足足有四十米远。
这已经是张立新第四次出现在国家体育馆的最高领奖台上,注视着国旗从眼前升起。在所参加的集体和单人共4个项目的比赛中,他全部获得了金牌!
“他太让人难以置信了,在赛场上他简直就是‘野兽’。”在男子200米T54级决赛后,和他同场竞技的前残奥会冠军、芬兰名将泰赫蒂这样评价张立新。
能取得今天的骄人成绩,张立新在赛后最想感谢的人除了妈妈,就是他的恩师——前国家轮椅竞速队总教练田海江。“这个月30号是田导去世一周年的日子,他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在北京奥运会上带领我们夺取金牌。”
带着恩师未实现的心愿,在本届残奥会上,张立新接连在男子4×100米接力T53-54级、400米T54级、200米T54级以及4×400米接力T53-54级项目上获得金牌,一次次地带给大家惊喜。“原来想拿到一块金牌就很高兴了,没想到越战越勇。”就连张立新自己也没想到这一次的残奥之旅能这么完美。
身高1米80,长得阳光帅气的张立新从小喜欢运动,在学校时是校足球队的主力前锋。后来,因为骨肉瘤不得不截去一条腿,但这并没有毁掉张立新的体育之路。此后,他打过一段时间的轮椅篮球,但当他第一次看到轮椅竞速比赛时,场上风驰电掣的场面再次点燃了他心中的追风梦想。
轮椅竞速训练枯燥而艰苦,张立新介绍说,对轮椅的操控主要来自双手的快速摩擦,就算是戴着皮手套,同样会带来损伤。同时,运动员比赛时所用的轮椅并不好控制。
“我们的重心都在后面,控制不好就会侧翻,尤其是在下雨的时候。”他曾在一次训练中因为侧翻而摔成脑震荡。
虽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张立新成长的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从雅典残奥会的第六名到北京残奥会获得四枚金牌,张立新付出了太多的努力。日复一日的苦练,让他逐渐跻身世界顶级选手的行列。他和队友一起,获得了世锦赛、亚运会的冠军,但那时他最希望的,还是能在北京夺冠。
现在,张立新已经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而下一个目标则瞄准在了四年后的伦敦。
新华社记者贾文军张寒吴俊宽
北京残奥会-------中国田径队的四金王
9日,张立新和队友合力获得男子4X100米接力T53-54级金牌。
10日,在男子400米T54级的决赛中,张立新一路领先斩获冠军,同时以45秒07的成绩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14日上午,男子200米T54级决赛中,张立新以24秒34的成绩夺冠。他在预赛中以24秒18的成绩创下了新的世界纪录。
14日晚上,男子4X400米接力T53-54级决赛,张立新和三名队友用金牌和破世界纪录的成绩为自己的北京残奥之旅完美收官。
生物学专家张立新,1970年12月,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8年4月至1998年6月和2000年11月至2001年1月分别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生物化学系和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园艺和植物分子生物学系从事合作研究工作。1992年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1997年6月于兰州大学生物系植物生理专业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光系统II钙结合和钙定位的分子机理研究’获选为‘首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作为主要参加人荣获‘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7.12-2001.12在芬兰图尔库大学生物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8.4-1998.6和2000.11-2001.1分别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生物化学系和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园艺和植物分子生物学系从事合作研究工作。1999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2002年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学特聘教授。2002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在国际著名的植物学和生物化学刊物如“Plant Cell”“J. Biol. Chem.”“Plant Journal”“FEBS Lett.”等发表论文数篇。
复旦大学副研究员男,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01年获复旦大学化学系理学博士学位(无机化学)。2000年12月-2003年6月先后在德国汉堡大学化学系和台北中央研究院化学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3年8月-2008年任日本的理化学研究所协力研究员(定期制职员)。主要的研究领域是金属有机化学、配位化学和高分子化学。先后在美国化学会志(1篇)和德国应用化学(2篇)等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近20篇,单篇论文( 2005年JACS )最高已被他引30多次。有三项国际发明专利获批准或公开,还申请了一项日本专利。其中高效、高活性和高选择性的可控的顺式-1,4-聚异戊二烯聚合催化剂设计和合成还被评为2005年1月以来理化学研究所在工程学和化学领域的最重要研究成果之一。日本的《化学工业日报》等媒体对我们的有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多次报道,给予了非常积极评价。2007年作为重要岗位引进到复旦大学化学系,并获复旦大学人才引进基金的资助。
研究领域:
金属有机化学,配位化学,烯烃的催化聚合,小分子的活化等。
在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负责人)
2. 复旦大学人才引进基金(负责人)
3. “973”计划课题(参与者)
4. 上海市重大项目(参与者)
代表性的论文和专利:
(1). Isoprene Polymerization by Amidinate-Ligated Yttrium Catalysts. Switch the Regio- and Stereoselectivity by AlMe3. Angew. Chem., Int. Ed., 2008, 47, 2642。(第一作者)
(2). Cationic Rare Earth Metal Alkyls bearing a Bis-(phosphinophenyl)-amido(PNP) Ancillary Ligand. An Excellent Catalyst System for Living Cis-1,4-Polymerization and Copolymerization of Isoprene and Butadiene. Angew. Chem., Int. Ed., 2007, 46, 1909。(第一作者)
(3). Unprecedented Isospecific 3,4-Polymerization of Isoprene by Cationic Rare Earth Metal Alkyl Species Resulting from a Binuclear Precursor. J. Am. Chem. Soc., 2005, 127, 14562。(第一作者)
(4). イソプレン系化合物の重合用の重合触媒组成物. 日本特许愿 2007-060656。
(5). Polymerization catalyst compositions for polymerization of isoprene compound. PCT Int. Appl. 38pp. WO 2007105388 (2007)。
(6). Metal complex containing monoanionic tridentate ligand, and polymerization catalyst. PCT Int. Appl. 64 pp. WO 2006078021 (2006)。
(7). Isotactic 3,4-isoprene polymer. PCT Int. Appl. 33 pp.WO 2005085306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