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悟云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1943年-),中国语言学家,浙江瑞安人。汉语音韵学的专家。 1943年3月出生。1982获复旦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93年从温州师范学院调上海师范大学工作,同年评为现代汉语博士生导师,并任该博士点负责人, 1999年任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社联)副主席,上海社联语言研究中心主任。1986年以后多次应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威斯康辛大学、奥斯陆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大学、科技大学的邀请讲学、研究和学术访问。现为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博士点带头人,语言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南昌大学兼职教授;《中国语文》、《语言研究》、《语言科学》编委。同时还担任上海市社联副主席,上海市社联语言研究中心主任。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汉语历史音韵学、方言学和东亚语言历史比较。
研究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上古汉语历史音韵。
1. 指出上古汉语也像某些现代亚洲南方语言一样具有次要音节类型,从而对Bodman关于中古来母的上古来源*C-r->r-作出语音解释:其中的C-是次要音节。同时更进一步把这种构拟推广到与舌根音谐声的以母。2. 上古*l-在短元音前变中古的以母,在长元音前变中古的定母,并对之作出语音解释。3.上古存在小舌塞音,它们分别变作中古的影、晓、匣、云。匣母有两个来源,一个来自舌根浊塞音,一个来自小舌浊塞音。4. 对上古收-p、-m诸韵部进行再分部,并提出明确的分部标准。5. 指出谐声关系是上古汉语的形态反映。
他还翻译了几部上古音研究领域最重要的著作,一本是他主持翻译的高本汉的《修订汉文典》,一本是包拟古的《原始汉语与汉藏语》,一本是蒲立本的《上古汉语的辅音系统》。
二、中古汉语历史音韵。
在反切行为的研究基础上确定汉语中古音的基本框架,并提出三条基本的反切原则来确定声、韵、和介音。由这些原则他得出推论:1. 《切韵》的每一个韵目带有相同的主元音和韵尾,从而对前人拟作同一主元音的登~蒸、咍~灰、痕~魂等韵的构拟作出修正;2. 重纽两类是介音不同,并对重纽的介音作出新的构拟。
三、汉语方言学。
他认为南方方言是南方土著居民在学习汉语过程中,形成一种带有本族母语特征的混合语。根据这种语言史观,他指出汉语方言史的研究必须在作历史层次分析的基础上才能运用西方的历史比较法,同时主张以各个历史层次面貌的构拟来取代原始语的构拟。他所发表的汉语方言的许多论文,就是用历史层次分析法来解释以往方言史观所不能解释的方言现象。
专著:
《温州音档》
《汉语历史音韵学》,2000年,上海教育出版社 ISBN 7-5320-6820-X
《潘悟云自选集》,2002年,安徽教育出版社
译著:
《修订汉文典》(高本汉)
《原始汉语与藏语》
《上古汉语的辅音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