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乾陵

唐高宗(650—683在位)与皇后武则天合葬乾陵,是唐陵的代表。也是唯一一座埋葬两位皇帝的帝陵。乾陵位于乾县北梁山上。梁山分三峰:北峰居中为主,前方东西两峰对峙而且形体相仿,犹如门阙。两峰之间依势而向上坡起的地段自然形成神道,乾陵地宫即在北峰,凿山为穴,辟隧道深入地下。隧道墓门用石条层层填塞,缝隙以溶铁汁浇涛锢闭,因此,迄今无损。
乾陵地上情况大致是:主峰(陵体)四周为神墙,近方形平面,四面正中辟门,各设门狮一对。神墙四隅建角楼(角阙)。南神门内为献殿址,门外列石象,自南往北:华表、飞马、朱雀、石马(五对)、石人(十对)、碑、华表南即东西乳峰,上置乳阙(相当宋陵乳台);阙南又有双阙为陵南端入口(相当宋陵鹊台)。这种善于利用地形和运用前导空间与建筑物来陪衬主体的手法,正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自。
唐代例于陵区(兆城)植柏树,文献称为“柏城”。用松柏作为纪念祭祀场所绿化树种,在中国有久远传统,见于文字制度则始于唐代。
乾陵最著名的则是无字碑。武则天立无字碑究竟是何用以,我们不得而知。或许是想着“功过是非,后人评说。”武则天的无字碑与高宗的有字碑相对,千百年来,有字碑经过风吹雨淋上面的字已看不清,相反,无字碑上却刻上了历代文人的评价。这或许也体现了武则天的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