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事
五事:
1. 古人修身的五件事,貌、言、视、听、思
2. 兵中上决定胜负优劣的五种因素,道、天、地、将、法
3.古人养生五事:养生无甚可恃之法,其确有益者:曰每夜洗脚,曰饭后千步,曰黎明吃白饭一碗,不沾点菜,曰射有常时。曰静坐有常时,纪泽脾不消化,此五事中能做得三四事,即胜于吃药。([清]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同治十年八月二十五日夜《谕纪泽、纪鸿》)
4.参禅五事:
(1)、 调食:饮食不宜过饱,否则气急心满,百脉不通,使心闭塞,坐就不安。但食得太少,则身体虚弱,意虑不固,容易引起焦躁。因此饮食要适中,少食多食都会障碍得定。还有吃了杂秽之物,使心识昏迷,会引起昏沉。若五脏有病,要注意避忌。否则会触动旧疾,使四大违和,身心不安,亦不利修定。禅宗学人要有自知之明,在进食后休息半小时方可入座,否则身息不调,难以入定。俗话说:“身安而后道隆,饮食知节量,常乐在空闲,心静乐精进,是名诸佛教 ”。
(2)、 调睡眠:照佛经上说:睡眠原是无明惑覆,因此,贪、瞠、睡、悔、疑合称“五盖 ”意即盖覆心性,令生不善法。先是贪欲盖,执著五欲之境以盖心性。其次是瞠恚盖,在违情的境界中,生瞠恨心,盖覆理智。三是睡眠盖,心昏身重,盖障心性的灵知。四是掉悔盖,心起躁动,谓之为“掉 ”,于所作之事而心生忧恼,谓之为“悔 ”,盖障心性。五是疑法盖,于法的选择,犹豫而缺乏决断,盖障心性。以上五盖的名数见《大智度论》卷十七、《大乘义章》第五、《三藏法数》第二十四。禅宗学人对睡眠要正确调处。如果睡眠过多,不但废修圣道,亦复丧失功夫,令心暗昧,善根沉溺。因此必须经常作无常观,调伏睡眠,令神智清醒,心念明净,这样方可栖心圣境,入三摩地(梵语三昧,音译三摩地,意译为定、正受或等持。即止息杂虑,心专注于一境,正受所观之法,保持不昏沉、不散乱的状态。经中说:“初夜后夜,亦勿有,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 ”。
(3)、 调身:调身就是关于坐禅时对自己身体姿势的调整。先需厚坐具,使身体能安稳久坐,无所妨碍。其次当整定,即调整定式。坐法一般有两种:(一)结半跏趺坐,就是以左脚置放在右脚上,牵来近身,令左脚指与右膝齐。(二)全跏趺坐,就是先将右脚置于膝上,再将左脚安于右膝上。这种跏趺坐法古时称为“吉祥坐 ”或“降魔坐 ”。一般学者先结半跏趺坐,坐久不麻不痛,血脉通顺,再进一步学全跏趺坐,循序而进,最为稳当。禅宗本来在坐姿等方面无大的区别,在坐久疲劳或酸麻时可以掉换上下,左右上下交替结跏均无不可。对一般学人来说,还是以半跏趺坐较为相宜。坐定之后要宽解衣带,使衣带周正,不令在坐时脱落。因衣带过紧,使身体窄迫,气息就不易调和。过松容易脱落,应以松紧适度为宜。其次是安手,以右手掌放在左手掌上,两手大拇指相接。当心而安,据印相说:这是“法界定印 ”之相。然后正身,先当摇动身体以及各支节,反复约七、八次之间,使用按摩法,勿令手足差异。坐定时要求身端正直,使背脊骨勿曲勿耸,不得左倾右斜,前躬后仰。坐时不可依靠墙壁或其他屏障,否则习惯成自然,会引起后患无穷。其次是正颈,鼻与脐对,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直而坐。调好坐姿后,当口吐浊气。吐气时开口将浊气排出,不可粗急,宜缓细而深长。绵绵随气而出,观想自身百脉不通处俱随放息而出。闭口,鼻纳清气,循环呼吸。然后闭口,唇齿相依,舌顶上颚。同时闭目,但令断外光,不要作意过甚。端身正坐,毋使身首四肢随便动摇。特别注意极冷极热,过寒过暖及迎风处皆不宜静坐,光 也应适当。
(4)、 调息:息有四种相:一风、二喘、三气、四息。前三种是不调相,后一种为调相。坐时鼻中之息,出入有声称为风相。鼻息出入,虽无声音,而息出入结滞不通名为喘相。息已无声,亦不结滞,但出入不细,是为气相。鼻息出入无声音、不结滞、不粗浮,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安稳,情抱悦豫,此是息相。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守息则定。静坐时有风、喘、气三相名不调,若用功参究,复为心患,心亦难定。当依三法:(一)下住安心,即把心放在脐下一寸五分气海丹田之处,使心镇静下来。(二)放宽身体,不要矜持,使身体轻松愉快。(三)观想气从遍身毛孔出入,通行无阻。身调则众患不生,心安理得。
(5)、 调心:调心之法有两种:(一)调伏乱想,令心与参究相应,不令逾越。(二)当令沉浮宽急适得其所。甚么是沉相?若坐时心中昏暗,心非明历,无所参究,头常低垂,是为沉相。当系念于鼻端,或安心于发际、两眉中心,或令明历,事注本参,可以对治。甚么是浮相?若坐时心好掉动,身亦不安,念外异缘,寻思杂事,是为浮相。应安心向下,最好安住气海丹田,或肚脐中,心住本参,止住散念,心即定住,则住安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