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子来凤桥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29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送子来凤桥

来凤桥位于小桐街东侧,建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为三孔石板桥。传说建造时,适有一鸟飞来,造桥人认为祥瑞,取名“送子来凤桥”,清康熙四十八年、道光十五年重修。

来凤桥于1997年重建,其造型及结构别致,适于旅游观赏,为新景点之一。此桥宽10米,正中有花墙相隔,行人可各走一边,老百姓俗称晴雨桥。桥顶有棚,红檐黛瓦,古朴又新颖。桥两边有护栏,且有方砖铺就长条座,供游人休息,可观河中景色。

[送子来凤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夕看多时。

路过送子来凤桥,

抬头有鸟飞过。

他们说,鸟是祥瑞,

亦如当初建造它的时候这个名字的由来。

桥的一边为斜坡,一边为台阶,

左生男,右生女,

当中隔着镂空花墙,方便了两两相望。

静谧的古桥,悠悠伫立了百年,

不会说话,

只等时光轻声走远,

只用眼睛来见证无数对情侣夫妇在此海誓山盟,缘订三生。

或许中年以后,

几十年过下来也是平淡无奇,

像清水不起波澜;

而年轻时候,

有时短短几年便如隔了一生一世,

沧海桑田便是这般道理吧。

桥的影子,被斜阳拉出一个长长的字,

我总觉得那像个“情”字,

一点点的感动,一点点逝,

还是沿着斜坡来回走了几遍,

心里默念着的是永远。

介绍:

来凤桥位于小桐街东侧,建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为三孔石板桥。传说建造时,适有一鸟飞来,造桥人认为祥瑞,取名“送子来凤桥”,清康熙四十八年、道光十五年重修。

来凤桥于1997年重建,其造型及结构别致,适于旅游观赏,为新景点之一。此桥宽10米,正中有花墙相隔,行人可各走一边,老百姓俗称晴雨桥。桥顶有棚,红檐黛瓦,古朴又新颖。桥两边有护栏,且有方砖铺就长条座,供游人休息,可观河中景色

来凤桥于1997年重建,其造型及结构别致,适于旅游观赏,为新景点之一。此桥宽10米,正中有花墙相隔,行人可各走一边,老百姓俗称晴雨桥。桥顶有棚,红檐黛瓦,古朴又新颖。桥两边有护栏,且有方砖铺就长条座,供游人休息,可观河中景色。如何走桥走这座桥还有点讲究,古人讲究阴阳学,南阳北阴,古时男为阳,女为阴。此桥南面一边是阶梯,北面一边是斜“水乡百步少山踪,来风桥高似卧虹。日淡天青云翳净,登高望见莫厘峰。”注云:“西塘四周无山,唯天晴登来凤桥北望,隐约可见太湖诸峰。”这首竹枝词为西塘已故老诗人李钟奇所作,收在他的《平川棹歌》诗集里。嘉兴嘉善两地均无山,历来为乡土诗人所憾。嘉兴朱瘦竹昔有往南湖卧看夏云如山的戏言,似比登高一望更有趣味些。

据《西塘镇志》记载,来风桥建于明崇桢十年(公元1637),清代两度重修。相传当初造桥时,适有一鸟飞来,市人以为祥瑞,遂取名“送子来凤桥”。1988年改建为单孔钢筋混凝土拱片桥。1998年重建,采用古典园林中“复廊”的形式,中有隔墙花窗,两边通道。据称凡新婚情侣过此桥,男左女右,可卜贵子。又此桥赤名“滴水晴雨桥”’谐名“情侣桥”。前者能使人想起雨天的景象,在此坐憩,喝上一杯岂不更好? 坡。男子当然走台阶步步高升,女子三寸金莲小迈步,持家稳稳当当,老人们说:“新婚夫妇走一走,南则送子,北则来凤”,要是有婚后还未得子的,不妨也来走一走。国际影星《廊桥遗梦》的女主角梅利尔来到西塘,也走了这座廊桥。现在每逢周末或节假日,有当地戏迷在桥上自娱自乐吹拉弹唱,将江南水乡的休闲暇意体现得淋漓尽致。

单就桥而言,送子来风桥确实是比较别致的,仅仅是一座桥从构思来说已经具有了江南园林的特色,移步换景。桥的中间是一饰墙,把这座桥分为两个世界,在墙上镂空有扇面窗口,透过窗,看到的是一幅幅水乡的真实画面。

国画家黄里,就在这座桥上创作了《水乡西塘》,这是最近邮电部发行的水乡古镇邮票中的最后一枚,从桥上望去,小河、渔船、廊棚浓缩在这枚小小的邮票上。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