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恩门城楼

东莞迎恩门迎恩门城楼是东莞的标志性建筑,它位于城区市中心,始建于明代洪武十七年(1384年),是当时东莞城东南西北四个城楼城门中西部的一个,故俗称西城楼至今。
韩国迎恩门

古首尔有八门,包括四大门和四小门。它们的名字分别是崇礼门(南大门,已于2008年2月11日遭焚毁)、兴仁之门(东大门)、敦义门(西大门,俗称新门)、肃靖门(北淸门);惠化门(东小门)(初名弘化门,中宗六年(1511年)为避昌庆宫东门弘化门之号而改为今名)、昭德门(西小门 ,避章顺王后之讳,改昭义门)、光熙门(水口门)和彰义门(俗称紫河门)。英祖十九年(1743年),都城门无醮楼处并令设立门楼。汉阳城外西郊曾经有迎接中国使者的“迎恩门”,韩国独立后拆除,新设独立门。
崇礼门是汉城的南大门,所称“国门”是也。你提到的那个并不是崇礼门,而大概是汉城西大门外一幢大门式建筑,原名“迎恩门”,是朝鲜王朝专门为了迎接中国使节修建的(1407年,初名迎绍门)。1539年,明朝使臣薜廷宠写了“迎恩门”挂了上去,之后称为迎恩门。(注:其匾额即题为“迎恩门”,并不是挂着的什么“迎恩”的条幅,而是门的正式名字)。“迎恩门”旁边还修有招待中国使节的国宾馆,题名“慕华馆”(仰慕中华之意)。至于你说的其他,就免不了是穿凿附会了。
我国清政府甲午战败(1894-1895),与日本签订了耻辱的《马关条约》(1895),被迫割让台湾、澎湖给予日本,并放弃对朝鲜的宗主权。朝鲜1896年名义独立,成立“大韩帝国”,将“迎恩门”上部木结构拆除,仅留石制基础。在其旁边修建了“独立门”(1898年竣工),门西一侧上书汉字“独立门”,门东一侧上书谚文“独立门”。慕华馆改名独立馆。
右上照片为原来的“迎恩门”,1896拆除。

独立门,门西面,上书汉字“独立门”独立门,门东面,上书谚文“独立门”。前面的两个石头柱子就是原来迎恩门下方的基础。
大韩帝国(注意:大韩帝国通常简称“朝鲜”,因为其皇帝和朝鲜王朝的国王自明太祖朱元璋时代李氏朝鲜有朝以来,五六百年一脉相成)名义独立,实际上成为俄、日列强争夺的肥肉,其国家元首和高层生活在俄、日、德大使馆包围、监视着的狭小的宫殿中,可谓是真正的列强环伺。一幕又一幕尔虞我诈的内部宫廷斗争围绕着列强扶持代理人、企图霸占朝鲜、进而觊觎中国的罪恶勾当展开,一时间血雨腥风、民不聊生。
与此同时,日、俄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展开日俄战争,中国人的尊严丧失殆尽。当时年轻的鲁迅看到日俄战争的电影和国人的麻木,决定弃医从文。当时的朝鲜何尝不是成为列强逐鹿的战场?
终于,1910年,“大韩帝国”名义上所谓的“独立”终成泡影,日本在战胜俄国、消除障碍、取得绝对优势后,强行以《日韩合并条约》吞并朝鲜。只有13年的大韩帝国灭亡了。由此直到1945年日本二战战败,朝鲜光复,期间日本人对朝鲜半岛犯下了很多滔天罪恶,罄竹难书(有些就连我们中国人看来,也是难以想象的令人发指,要写出来真是一段长长的辛酸故事)。
1919年,巴黎和会,正当我国“五四运动”酝酿之时,朝鲜人民也爆发了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三一独立运动”,发表了三一独立宣言,无奈被日本暴力镇压。一部分朝鲜独立人士1919年4月在中国上海建立了流亡政府“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后随抗战播迁至重庆。
直到1945年日本二战战败,朝鲜光复,朝鲜半岛人民终于迎来了民族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