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愚若智
大愚若智的来历
大愚若智是从成语大智若愚演化而来,表达的却是和前者完全相反的意思。
大智若愚在《词源》里的解释是这样的:才智很高而不露锋芒,表面上看好像愚笨。出自宋苏轼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二七贺欧阳少帅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同样意思的还有大巧若拙。老子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至都是一个意思,只是更能表现被形容者伟大可以掌控一切的一面。 ‘大智若愚’若愚,已人理悟之境;但要大彻大悟,当需‘守愚,守者即修行,亦即功夫。理上之悟,是一悟,已近‘愚’之境界;事上之悟,事事悟,时时醒,持守如一,乃一大智者。大智者,愚之极至也。大愚者,智之其反也。外智而内愚,实愚也;外愚而内智,大智也。外智者,工于计巧,惯于矫饰,常好张扬,事事计较,精明干练,吃不得半点亏。内智者,外为糊涂之状,上善斤斤计较,事事算大不算小,达观,大度,不拘小节。智愚之别,实力内外之别,虚实之分。
大智若愚在生活当中的表现是不处处显示自己的聪明,做人低调,从来不向人夸耀自己抬高自己,做人原则是厚积薄发宁静致远,注重自身修为、层次和素质的提高,对于很多事情持大度开放的态度,有着海纳百川的境界和强者求己的心态,从来没有太多的抱怨,能够真心实在的踏实做事,对于很多事情要求不高,只求自己能够不断得到积累。很多时候大智若愚伴随的还有大器晚成,毕竟大智若愚要求的是不断积累自己,就像玉坯不断积累一样,多年的积累所铸就的往往是绝代珍品,出世的时候由于体积太大而需要精雕细琢,而不像外智那般的小玉一样几下子就可以雕琢出来马上能够拿到市场卖个好价钱,因而大器晚成之后往往都是无价之宝。
大愚若智的含义
大愚若智巧妙的改变了原词中四个字的顺序,却表达出了完全相反的意思。大智若愚说明了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道理,大愚若智则正好相反,就像民谚中说的半壶水响叮当一样,这种人未必有真才实学,却喜欢炫耀卖弄,其实只是个半吊子的水平罢了。这样的人乍一看好像很聪明,其实是可笑的。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还有这样一种人,好出小风头,爱占小便宜,无时无刻不在展示着自身智商上所谓的优越感,见鄙者则藐之,见强者则附之,这样的人是真正的聪明吗?不是的,因为他们的小聪明固然可以占着一时的便宜,却在别人心里输了形象,他们趋炎附势,却不会被正真清醒的权贵看中,不过是做其爪牙也。这样的人也是看上去很聪明,实际上却是不明智的。
弱智大愚
这是写小品的何庆魁老师在调侃自己的老实儿子时说的,也是改变了几个字的位置而达到了戏剧性的效果。听了感到很有趣,就记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