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贻芳

吴贻芳(1893-1985年),原籍浙江杭州,是中国第一届女大学生,第一位大学女校长,是我国著名女教育家。
1904年始入杭州女子学校、上海启明女子学校就读。
1916年考入金陵女子大学,由于学业突出,组织才能尽现,被推选为学生会会长,带领同学们参加了五四运动。
1919年毕业后任教于北京女子高师。
1922年赴美留学,1928年获生物学、哲学双博士学位。
1928年回国后,她出任金陵女子大学校长,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位大学女校长。先后主校23年,将金女大掌管得有声有色,蜚声海外。

1945年,出席联合国成立大会,成为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第一位女性。
新中国成立后,她历任金陵大学、南京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等校(院)领导职务,历任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江苏省副省长、江苏省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兼江苏省暨南京市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妇联副主席、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名誉主席,并当选为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六届常委。
1979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为世界杰出女性专设的“智慧女神”奖。
吴贻芳把一生的心血都倾注在中国教育尤其是女子高等教育事业上,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一生可谓桃李满天下。
从主持金陵女子大学开始,吴贻芳一贯坚持她的办学宗旨──培养为社会献身、为社会服务的人才。她将“厚生”定为金陵女子大学的校训。“厚生”的具体含义就是:人生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活着,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帮助他人和社会。这样不但有利于别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更为丰富。
金陵女子大学规定每个学生在学期间都要从事一定的社会服务工作。在南京,学校组织学生成立了农村服务部,每逢农忙,他们就培训当地乡村十几岁的女孩子办幼儿园。还开办妇女部,教妇女们识字,卫生常识等。经过这样的教育培训,一批又一批的金陵女大学生带着吴校长的“厚生”精神走向社会,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无私地献身于国家的建设事业。
吴贻芳治学态度十分严谨,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学生入学第二年,要参加一次英语综合测验,全面考察英语写读、理解运用能力。及格者方可升入三年级,不及格者必须在三年级补修,再考仍不及格,便须自动退学。
为了使学生毕业后对社会有较强的适应性,吴校长主张一方面基础知识要扎实,另一方面又要扩展知识面;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广度。金陵女大实行主辅修制度,做到文理相通。文科先要掌握一定的理科知识,理科生也要选修一定学分的文科课程。这样,就打破了当时社会对妇女就业的种种限制。凡金陵女大毕业的学生,很快便适应工作岗位并做出成绩。
吴贻芳不但在女子高等教育上卓有建树,在学前教育领域也有着不凡的见解。与早期的幼儿教育家相比,吴贻芳的学前教育思想更加具有时代性。她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三个面向”的指示,明确提出“幼儿教育也要三个面向”。
在谈到幼儿教育的“三个面向”时,吴贻芳提出:幼儿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要联系实际,认真贯彻《幼儿教育纲要》里规定的内容与要求,并在工作实践中发挥创造性;要面向世界,必须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和科学作法,培养合格优秀的幼儿教师;要面向未来,幼儿教育要以培养未来的劳动者为目标,为他们日后的生活和
工作做好最早的准备。她还坚持幼儿教育应具有广泛性和开放性。要积极创设条件,根据孩子已有的认识基础,充分开发智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
吴贻芳根据自己半个多世纪的教育实践,深深感到教师在整个教育事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教师水平不提高,教育质量就得不到保障。她形象地将师范教育比喻为教育的“工作母机”。师范教育必须努力办好,向各级各类教育提供力量雄厚的师资,推动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
当第一次教师节大会召开时,吴贻芳已是93岁高龄的老人。她抱病参加大会,并发言:“尊敬师长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今天我们是社会主义制度,更应该发掘这个好传统。相信通过教师节的活动,将会进一步提高全党全社会对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教师的地位。”
除了呼吁全社会要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吴贻芳认为教师队伍的建设,还要依靠教师自身的努力。她说,教师的提高主要在于学习,离开这个是没有别的道路的。能坚持不懈,刻苦钻研,则“三年有成”,如果一曝十寒,不肯下苦功夫,则“七载无效”。她还认为教师必须需有良好的教学方法。
吴贻芳根据她几十年的从教经验,总结并提出两种主要教学方法──直观教学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和快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第一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在于不仅让学生学懂,还使学生学会运用,有效改变书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两者之间脱节和分离的状况。第二种教学方法既符合普遍性的学习规律,又能适应少数学生在学习上的需求,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
从青年学习时代开始,直到壮年和晚年,吴贻芳在教育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了一生。作为近代中国一位杰出的爱国女教育家,她是中国妇女的骄傲。更重要的是吴贻芳还留下了终身为祖国,为人民,为事业奋斗献身的“金陵精神”。吴贻芳,中国第一位女大学校长,让我们记住这个不平凡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