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龙宫

武当山五龙宫五龙宫位于武当山天柱峰以西的五龙峰山麓,灵应峰下,前为金锁峰,右绕磨针涧,地势清幽。它是武当山建筑最早的八宫之一,历经唐、宋、元、明几代修缮,共建有宫观庙宇850间,规模一度庞大,但现仅存宫门、红墙、碑亭及泉池、古井等。五龙宫元君殿基中部汉白玉须弥座上,供奉着铜铸鎏金玄天真武神像,高达1.95米,是武当山最大的真武神铜像。其右山坡下尚存元代所立的“大五龙灵应万寿宫碑”。五龙宫周围有松萝、五龙、青羊诸峰高耸,飞云涧、白龙洞流水环绕等奇观,景致清幽古雅。游五龙宫有两条路可通:一是从汉十公路的蒿口起,步行12公里,经行宫、仁威观、阴仙岩即可到达;二是从南岩沿古神道西下,经上、中、下院,穿过驸马桥,徒步12公里,也可到达。
据旧志及有关碑文记载,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均州守姚简奉旨上山祷雨,后就其地建“五龙祠”。宋真宗时(998——1022年),赐额“五龙灵应之观”,后废于“靖康之祸”。本山道士孙元政重修,又废于金末兵火。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诏改其观为“五龙灵应宫”。元仁宗赐额“大五龙灵应万寿宫”。元末毁于兵火。明洪武五年(1372年)复修。明永乐十年(1412年)建帝殿、山门、廊庑、玉像殿、父母殿、启圣殿、祖师殿、神库、神厨、左右圣旨碑亭、榔梅碑亭、方丈、斋堂、钵堂、圜堂、客堂、道众寮室、仓库等215间,赐额“兴圣五龙宫”。到嘉靖年间,已有850间。民国十九年(1930年)又毁于火。现存山门、龙虎殿、红墙、碑亭、北道院、斋堂、道房、泉、池、井、殿基等。自明嘉靖以后,此宫领五龙行宫、仁威观、姥姆祠、自然庵。
宫前是二座对称碑亭,结构、法式、造型与玉虚宫碑亭同。亭内各置巨石雕赑屃驮御碑。进宫门是龙虎殿,为清代重建,坐西朝东,砖木结构,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小青瓦屋面,面阔3间17米,进深2间9.1米,通高10.05米。殿内两侧尚存青龙、白虎神像,各高丈余。出宫门,有两墙夹道九曲十八折,俗称“九曲黄河墙”,大部毁坏。现存殿台共9重。前5重有石阶81级,后四重有石阶72级,举目仰望若在天上。元君殿基中部汉白玉须弥座上,现存真武铜铸鎏金像,高1.95米,是武当山现存最大的真武铜像。殿前是天池和地池,二水从龙口吐出。大殿左是玉像殿,所供二尊神像已遗失,殿右山坡下,有元代遗碑六块。宫中还存部分明清碑碣,记述本宫兴废始末。从宫门左登山,为神梅台,台上墓有碑,碑亭右下南折上石山,是启圣台。从台南下,是宋初著名道士陈抟诵经台。直上为凌虚岩。再从故道折而西上,为自然庵。五龙宫现存庙房42间,建筑面积2975平方米,占地面积250000平方米;现存残余宫墙251米。
全称兴圣五龙宫。在武当山天柱峰以北,东距玉虚宫15公里。它是武当山建筑最早、别具一格而又引人入胜的八宫之一。相传唐贞观年间(627一649)均州太守姚简祈雨于武当山,见有五龙从空飞降,即在此建五龙柯。宋代改名五龙灵应之观。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改为五龙又应宫,元仁宗时加赐为大五龙灵应万寿宫,元末毁于兵火。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于旧址重建殿堂庙宇850间,赐额“兴圣五龙宫”,辛亥革命后又大部毁坏。现仅存宫门、红墙、碑亭及泉池、古井等。
五龙宫坐西朝东,宫门外有九曲十八弯的红墙,南北各有一座碑亭,前有日池、月池。进宫门是龙虎殿。其内尚存丈余高的青龙、白虎等泥塑彩绘神像,保存有九重石磴和九重台。元君殿基中部汉白玉须弥座上,供奉着铜铸鎏金玄天真武神像,高达1.95米,是武当山最大的真武神铜像。元君殿前有天池和地池,泉水从石龙口吐出。其左为玉像殿,右山坡下尚存元代所立的“大五龙灵应万寿宫碑”。从宫门左登山,可见神梅台。台上有墓碑,碑亭右下南折上石山,便到启圣台。从台南下,即是宋初著名道士陈抟的诵经台,直上为凌虚岩。五龙宫周围有松萝、五龙、青羊诸峰高耸,飞云涧、白龙洞流水环绕等奇观,景致清幽古雅。
千山五龙宫

道教宫观。在辽宁省鞍山市东南十公里的千山中部五龙谷内。清代乾隆三年(1738)道士彭复兴创建,后经嘉靖、道光、咸丰年间和1927年多次重修及扩建,始具规模。整座建筑由正殿、前殿、配殿、钟楼、玉皇阁、大仙堂等组成;内有正殿、前殿、书屋、左右配殿和钟楼,正殿三间,游龙透脊,梁栋施面,门悬“北极玄天”匾额,中奉真武、药王、邱祖、灵官神像,前殿之中奉塑慈航道人、龙女、善财等八尊泥塑彩绘道教神像,殿右有--巨石,长约10米,前高后低,半掩地下,形如饱食之后正在反刍的一头卧牛,故而人称“卧牛石”,“卧牛”右侧紧贴“牛腹”处有一半月形的水井,名“月牙井”,井水甘甜,四季不涸,为千山古井之冠,书屋五间,为宫内较大的建筑:外围以五米高的石墙,远望似一座孤城拔地而起,独具风格。大仙堂和玉皇阁建在宫后山峰之上,建筑小巧,结构玲珑,掩映于石林绿树之间,宛若空中仙阁。宫外五座峰峦从南、西、北三方蜿蜒而来,至一孤峰前突然收拢,酷似五条苍龙翩翩起舞,形成五龙戏珠之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