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建华

1.文艺评论家江苏高邮人。中共党员。1963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历任高邮县临泽中学教师、文教局创作组干部,中共高邮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江苏省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195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文艺评论集《文坛絮语》、《全国获奖爱情短篇小说选评》、《陆建华文学评论自选集》,传记文学《汪曾祺传》,散文集《不老的歌》、《家乡雪》,主编《江苏青年作家论》、《汪曾祺文集》等。
2.安徽大学哲学系教授男,1965年10月生,先后师从孙以楷先生和李宗桂先生研习中国哲学。1999年6月获安徽大学哲学硕士学位,2002年6月获中山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安徽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道家和礼学。近年来在《哲学研究》、《孔子研究》、《哲学与文化》(台湾)、《鹅湖》(台湾)、《文化中国》(加拿大)等海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在人民出版社、安徽大学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著作4部(含合著)。主要研究成果有《告子哲学的儒家归属》(论文)、《商鞅礼学思想研究》(论文)、《无为而法自然——老子生存论的一个侧面》(论文)、《荀子礼学研究》(著作)、《道家与中国哲学》(合著)等,其中,《道家与中国哲学》获安徽省第七界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3.社科院副研究员男,1960年7月3日生于上海,1982年获复旦大学中文系学士学位,1987年获南开大学社会学系硕士学位,1992年获中科院社会学博士学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社会学博士,副研究员。
研究方向:社会发展、社会问题、形势分析与预测。
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社会形势分析与与预测”研究,《中国社会蓝皮书》副主编。1996年当选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多次赴外讲学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主要学术成果:
《新人类》;
《来自青年的报告——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及其趋向的演变》1992年,辽宁人民出版社;
《变革时期的中国社会》1999年,中央文献出版社。
4.电影导演、编剧1933年12月生,浙江杭州人,中国电影导演、编剧 。1956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本科班,毕业后在长春电影学校当教师四年,后入长春电影制片厂,1964年起从事导演工作。 1980年陆建华编导了影片《排球之花》。这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女排运动员工作和生活的影片,陆建华把重点放在处理人在社会时代变化后整个精神面貌的转变,很好地表现了动乱年代对人的摧残以及人本性所固有的美好和纯真。情节曲折生动,构思新颖,催人奋进,上映后在社会产生一定影响。1982年陆建华编导了影片《西子姑娘》。该片以淡雅、温情的风格表现了一个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养花姑娘在生活和工作中所遇到的挫折及其面对困难毫不气馁最后获得美好人生的故事,在社会上具有普遍现实意义,赢得各方赞誉。 1984年陆建华导演了戏曲故事片《五女拜寿》。该片追求电影与戏曲两种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获得良好效果。在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的评选中夺得最佳戏曲片奖。 1986年陆建华编导了影片《难忘的中学时光》。该片在艺术表现上,从剧本的特定内容出发,确定了朴素、凝炼的风格,传统、老实的手法,不搞时空交错,不滥用变焦镜头,不追求华而不实的东西。创作者的电影观念和影片表达的思想观念一致,形式和内容协调,获得成功。1992年陆建华导演了影片《女人也是人》。在这部反映农村计划生育问题的轻喜剧影片中,陆建华以娴熟的的导演技法切实达到了乐中带泪,寓意深刻的效果。是当时少有的比较成功的农村题材片。 在三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陆建华本着扎扎实实、稳中求进的工作态度创作了十多部风格各异,题材多样的影片,在观众心目中占有一定地位。他的作品还有《生活是美好的》、《游侠黑蝴蝶》、《江湖妹子》、《都市打斗》、《莫忘那段情》等。
主要作品
风雨上海滩(2004)
人间第一情(1999)
莫忘那段情 (1994)
都市打斗 (1993)
女人也是人 (1992)
海狮敢死队(1990)
江湖妹子 (1989)
游侠黑蝴蝶 (1988)
美丽的囚徒(1986)
难忘中学时光(1986)
五女拜寿 (1984)
西子姑娘 (1983)
排球之花 (1980)
延河战火上集 (1977)
黄河少年(1975)
5.西部名画艺术副院长字:致远,号:舜山墨人,男,汉族,1952年12月生,江苏常州焦溪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世界艺术家协会副主席,西部名画艺术副院长。入展《全国首届“小榄杯”县镇书法大赛》、《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全国大型书法展览》、《“大连江鑫杯”全国第二届扇面书法艺术大展》。获《第一届“兰馨杯”中国书画家作品大赛》精品奖,《齐齐哈尔市首届鹤城青年书法大赛》一等奖,《武进“清风颂”书画竞赛》一等奖,入展《全国第一、二届中央部委书法联合大展》,《江苏省首届公务员书画大展》,《江苏省首届佛教书画展》《常州书坛代表作品展》《庆祝江苏省文联成立50周年江苏书法摄影精品展》,《当代江苏书法篆刻精品晋京展》。入编《中华翰墨名家作品博览》,《中国书画作品收藏宝典》,《强国丰碑》,《一代名家》、《艺术中国》、《中华文化艺术名家名作世界传播录》,被授予中国当代百名优秀书画家荣誉称号。书法作品被日本、美国、法国、新加坡等国及台湾、香港等地区的友人收藏。
6.南通大学助教

(19 78 年 11 月—) ,2001年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工学士;在读研究生,现南通大学美术与设计学助教 ,工业设计教研室教师,主要从事工业设计研究。先后参与多项课题研究和课程建设,2005年11月获第三届“华泰杯”汽车轮毂设计大赛优胜奖。担任班主任工作期间获评“优秀班主任”称号。
7.水利部水文局党办主任水文局党委委员、党办主任,先后担任水利信息中心技术开发处处长、水文局科教处处长,在科技管理、标准化工作、教育培训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局科教处2003年荣获全国水利系统标准化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4年荣获全国水利系统科技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水文》杂志连续4届被评为全国核心期刊,并荣获《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他担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兼联络员,几乎没有休息过一个完整的双休日,不仅负责重大活动的组织协调、总体方案和阶段方案的制定、有关工作部署的落实以及宣传报道工作,而且还及时向部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及督导组进行汇报、沟通。
8.《中国肿瘤杂志》特约通讯员女 1954年生, 1994年7月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生化工程专业,高级实验师。现任中华医学会会员、中国抗癌协会会员、《中国肿瘤杂志》特约通讯员。1972年起参加肝癌防治研究的实验工作,从事本专业30年,掌握了科学实验所必需的一整套方法及技术,能从事细菌、霉菌、病毒、细胞培养、免疫、生化等实验工作。先后承担了20多个科研项目的实验室工作,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第一作者论文40篇。于1976年组建了本所病毒室,围绕课题开展实验。1976~1979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研究所进修。在1986年成功地培养出两株抗-AFP单克隆抗体细胞系;1987年建立了高效价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单克隆抗体(抗-HBsMcAb)细胞株,用此抗体制备的血球已用于10多万人次的检测。曾设计承担了HBsAg与肝癌关系长期前瞻研究课题,撰写了国内第一篇研究“自然人群中HBsAg与肝癌关系”的论著(1983),该研究获得江苏省科技成果四等奖,南通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到目前为止进行了10年。22年的随访研究,研究结果分别发表于《中华预防医学》和《中国预防医学》杂志。1983年至今作为实验室负责人,连续参加了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及“十五”攻关项目的实验研究,为启东的乙型肝炎免疫预防及肝癌的预防研究作出贡献。
9苏州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常熟评弹团团长
陆建华,1959年生,常熟市人,出生于评弹家庭。从1974年起正式结缘于苏州评弹,先后师从薛惠萍、钟月樵、王文稼。在近三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弹唱的长篇书目有《沉香扇》、《柳金蝉》、《白罗山》、《蛙女传》等;弹唱的中篇更是数不胜数。工夫不负有心人,梅花香自苦寒来。多年来在各类大赛中获奖连连,其中短篇《山歌王传奇》、《千里寻宝》、《田阿桐》曾三次荣获文化部举办的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优秀节目奖、优秀创作奖、优秀演出奖,被誉为三连贯。最近苏州电视书场播出的《陆建华弹词演唱集锦》,精选了《山歌王传奇》、《千里寻宝》等代表性节目,集中体现了他的艺术积累和收养。
陆建华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委员,苏州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常熟评弹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是深受广大评弹观众喜爱的一位弹词演员。
陆建华,1959年生,常熟市人,出生于评弹家庭。从1974年起正式结缘于苏州评弹,先后师从薛惠萍、钟月樵、王文稼。在近三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弹唱的长篇书目有《沉香扇》、《柳金蝉》、《白罗山》、《蛙女传》等;弹唱的中篇更是数不胜数。工夫不负有心人,梅花香自苦寒来。多年来在各类大赛中获奖连连,其中短篇《山歌王传奇》、《千里寻宝》、《田阿桐》曾三次荣获文化部举办的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优秀节目奖、优秀创作奖、优秀演出奖,被誉为三连贯。最近苏州电视书场播出的《陆建华弹词演唱集锦》,精选了《山歌王传奇》、《千里寻宝》等代表性节目,集中体现了他的艺术积累和收养。陆建华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委员,苏州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常熟评弹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
10.清华大学教授
陆建华:男,汉族,1963年7月生。1986、1989年分别获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学士、硕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1995年由学校公派赴香港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学成后于1998年返回学校。现为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子工程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特邀委员、国家“十一五”863计划专家组成员。研究方向为宽带无线通信、多媒体信号处理等。
主持完成国家973课题、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63重点项目、教育部重大科研项目等多项研究任务,取得多项创新研究成果,部分技术被用于国家重要工程研究项目中,具有重要应用前景。在国内外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7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近30项,15项已获授权。获教育部、国防科工委二等奖各一次(排名1)。200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他是IEEE 通信学会及信号处理学会会员,是通信与信号处理技术领域多个国际会议的技术委员会委员,2008年IEEE国际通信会议(ICC)General Symposium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