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岩

位于南京栖霞山风景区
位于栖霞山纱帽峰到紫盆峰西的岩壁上。据传,栖霞寺创建人僧绍曾梦见西岩壁上有如来佛光,于是立志在此凿造佛像。他病故后,其子在南齐永明二年(484年)开始与僧智度禅师在西壁上凿佛龛,镌刻了三尊佛像,这三佛合称“西方三圣”,该殿也称“三圣殿”。其正中无量寿佛连座高三丈三尺,是千佛岩中最大的佛,所以此窟名“无量佛”,又称“大佛阁”。梁大同元年(504年)又传佛龛顶上出现佛光,因而齐梁两朝封建贵族如齐文惠太子、豫章文献王及臣民以为佛祖显灵,竞相捐资凿石造像,号称千佛而得名千佛岩。佛像有坐有立,大有数丈,小仅盈寸,造型精美,与大同、云冈石窟南北齐名。千佛岩在宋明两代,曾有修葺和增刻。岩壁上还有宋游九言所书的“古千佛岩栖霞寺”七个楷书大字。
千佛岩是从南朝齐永明二年至梁天监十年(484-511年)逐渐开凿而成。所有佛像或五六尊一龛,或七八尊一室。佛像始有515尊,分凿于294个佛龛中,号称千佛岩。后来,唐、宋、元、明各代相继在纱帽峰都有开凿,连南朝在内,共有700尊。佛像大者高数丈,小者仅盈尺。
据古文献记载,这里曾有过一尊很精致的佛像,堪与云冈和龙门石窟媲美。但由于这里的石质属石英砂岩,易于风化,又经明代太监争修,致使这里佛像的艺术价值大打折扣。1925年起,栖霞寺住持若舜等人用水泥把全部造像涂缮一新,并“施唇以朱,画眼以墨”,以便观瞻。
清咸丰年间,千佛崖遭严重破坏。1925年,住持僧若舜用水泥粉饰全山石像,使之失去原貌。“文化大革命”中又遭破坏。现存造像515尊,佛龛294座,除少数完好外,大部分已残缺。
四川夹江千佛岩景区
夹江千佛岩景区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城西3公里处。夹江是一个古老的县城,与其叫夹江,还不如叫江夹,因被青衣江和大渡河两条大江夹在中间而得名。出城向西,大约十公里,就是隐藏很深的千佛岩。千佛岩屹立在青衣江边,本无什么名气,因是古代出益州,经嘉州到宜宾,进入长江的咽喉要道,没有被人忘记。夹江历来是一个屯兵的好地方,蜀汉时期,诸葛丞相就在这里屯有重兵,以抵御南蛮。至尽还有一只野战部队驻扎在夹江。古老的山道已经铺上了柏油,驱车驶过石头搭建的牌坊,来到一撇古香古色的老街,不长的老街越走越窄,终于到了不能通车的地方。下了车,钻出弯弯的街道,就是千佛岩遗址。走不多远,黄黄的江水中露出一块不小的奇石。奇石靠岩,一说是龙背,一说是象鼻岩。以前,遇涨水季节,奇石会喷出一股水柱,形同大象吐水。如今可能因为白色污染,奇石下边的水道被堵塞了,再也看不到奇石喷水的奇观。岸上有一块石碑,提的词已记不得了,大意是说:江中一奇石,为渔家靠岸提供了不少的方便。山崖这边刻满了大大小小的佛像。佛像多为唐宋时代所刻,前后历时数百年。线条豪放的一看便知是唐代遗物,线条细腻的便是宋代雕塑。唐人崇尚豪情,宋人追求细腻,这在唐诗宋词中多有体现。佛像小的高不足十公分,大的有三米之高,林林种种,千姿百态,大小佛像逾千尊,因此而得名千佛岩。高处的佛像保存完好,还能依稀看见佛像身上的颜料;可矮处的佛像命运就不同了,在文革中惨遭破坏,有的不见了头,有的身子不全,总而言之,惨不忍睹。岩壁下自然形成的暗河川流不息,哗哗的流水声,使得四周异常静谧。山道跨越暗河会入青衣江的出口,丈多长的条石作桥,十几条密排在河上,让人无不赞叹条石坚硬和石匠的天功。历代文人墨客都喜好在岩壁题字,久而久之,岩壁上没有留下多少空间了。明万历年间的夹江县令不得不在岩壁上凿了一道公告:上下开岩办厂者必咎。走完两里左右的佛岩山道,便出了峡谷,眼前一片开阔。远处青衣江奔腾不息地流淌过来,遇一个不小的岛子分为两股水流,然后在峡谷汇合。峡谷旁,诸葛丞相当年点兵南征的点将台依然完好。看看眼前这片空地,正是屯兵休整的好地方——江水从峡谷流过,只要派遣千把兵士把守,大军便可在峡谷这头高枕无忧。离点将台不远有个天仙桥,跨过天仙桥,沿着盘山的石阶攀登,可上观山亭。顺着石阶下到半山腰,有一个古老的寺庙,隋朝所建,明朝因大火被焚,明末在原来的石基上重建,因此还能看到隋唐风格的柱石。可惜庙里的佛像在文革中遭到洗劫,不复存在。离古庙不远是一座不大的造纸博物馆。夹江一带盛产斑竹,是造纸的好材料。自古以来,夹江产的宣纸颇有名气,留下了多少文人墨客的真迹。抗战期间,中央政府迁都重庆,办公用纸和宣传用都依赖夹江供应,夹江人民可谓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时至今日,夹江的宣纸仍巴蜀文人墨客争先抢购的奇货。下完石阶,又回到了岩门口。出了岩门,在江边上农家开的餐馆坐下,叫上几斤从江里垂钓的黄辣丁,饱餐一顿黄辣丁火锅,吃点农家自制的米粑,喝点啤酒,把爬山的劳顿忘在脑后。黄昏,渔家划着老鸦船,泛舟江上下钩,期盼第二天一早有好的收获。江上的灯火让人哼起了渔舟唱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