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唐代皇陵

中国唐代皇陵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从李渊建立唐王朝到灭亡,前后经历了三百年的历史。在这期间,共有二十一个皇帝,包括武则天在内。这二十一个皇陵都建造在陕西省关中平原(或渭河盆地)的北山山脉或白蟒原之上,以都城长安为中心,朝东西两翼以120度向北展开。从今陕西蒲城向西,经富平、三原、泾阳、咸阳、礼泉直至乾县,共6县1市,直线距离150多公里。这种座北朝南、依山背原、两翼展开、面临平原、并且隔渭河与都城长安相望的布局,体现了唐王朝的博大气势。尤其是那些倚山而建的帝王陵墓,气势更是雄壮异常。宏伟孤耸回绝的陵园主峰,广阔浩大的陵园区域,庞大的皇亲勋臣陪葬墓,威武雄壮的神道石刻,使唐代皇陵和大唐盛世一样,在中国皇陵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称它为中国皇陵继秦汉以后的第二次发展。
唐代皇陵最特出的特点是“因山为陵”,气势恢弘。另外的特点是,陵区内有很多殿宇楼阁组成的地面建筑;功臣陪葬,皇亲从葬;有大量威武雄壮、富有时代感的陵墓石刻。
唐代主要的帝王陵墓有:高祖李渊的献陵,太宗李世民的昭陵,高宗李治的乾陵,中宗李显的定陵,睿宗李旦的桥陵,玄宗李隆基的泰陵,肃宗李亨的建陵,代宗李豫的元陵,德宗李适的崇陵,顺宗李诵的丰陵,宪宗李春的景陵,穆宗李恒的光陵,敬宗李湛的庄陵,文宗李昂的章陵,武宗李炎的端陵,宣宗李忱的贞陵,懿宗李淬的简陵,僖宗李儇的靖陵。
按渭北各地分布:
蒲城(桥陵、泰陵、惠陵、景陵、光陵)
富平(唐陵、元陵、丰陵、章陵、简陵)
三原(康陵、献陵、庄陵、端陵)
泾阳(崇陵、贞陵)
礼泉(昭陵)
乾县(乾陵、靖陵)
咸阳市(兴宁陵、顺陵)
唐太宗昭陵
唐太宗李世民是李渊的第二子,被封为秦王,他为建立统一强大的唐王朝跃马征战,屡建战功。后来他发动“玄武门之变”,用武力逼迫高祖退位,自己当上了皇帝。第二年改号为“贞观”。李世民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帝王,在他当政期间,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为盛唐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贞观十年长孙皇后死后,太宗就开始营建昭陵。他极力宣扬薄葬,目的是为了使"歼盗息心",免得象汉朝诸陵一样被偷盗尸骨无存。但事实上,昭陵的建制并非俭约,而是十分奢华的。整个陵园方圆几十公里,气势壮观雄伟,是以往的帝王陵园所无法比拟的。唐太宗死后葬入玄宫,与长孙皇后合寝,以便让皇后按礼制在寝宫内侍奉墓主。
昭陵墓室内部非常华丽,据传举世闻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手书《兰亭序》真迹就在其中。唐代诗人杜甫曾经作诗描述了昭陵玄宫辉煌壮丽的景象。
昭陵陵园内有一百六十多座功臣贵戚的陪葬墓。其中有魏征、房玄龄、温彦博、李靖、尉迟恭等历史有名人物的坟墓。昭陵居高临下,陪葬墓分布在两侧,其中公主妃子的墓多数在山上。在昭陵的玄武门外有一个梯形的祭坛,祭坛陈列着十四个少数民族酋长的石像,祭坛的东西庑殿中陈列着举世闻名的浮雕石刻“昭陵六骏”。
唐太宗生前平定突厥,与吐蕃和亲,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深得各族人民的拥护。太宗死时,突厥阿史那社请求殉葬,于是高宗派人打制了这十四个少数民族酋长的栩栩如生的石像,立在昭陵前。这十四尊雕像是唐太宗时期良好民族关系的写照。可惜它们在清代乾隆以后大多被毁了。
至于昭陵六骏,是驰名中外的浮雕。它们是李世民当年统一全国,南征北战驰骋战场骑的六匹战马。李世民为了纪念它们,将它们雕在了石屏之上,相传六骏的图形是出自唐代著名的画家阎立本之手。工匠们运用高超的技艺逼真地雕刻了这些形象。石屏的角上题有高宗的赞美诗,是由欧阳洵书写的。这六骏分别是:特勒骠、青骓、什伐赤、飒露紫、拳毛虢和白蹄乌。其中,飒露紫是唯一旁边伴有人像的。据传说,李世民在一次作战中与随从失散了,敌方的骑兵一箭射中了飒露紫,丘行恭拼死护驾。李世民后来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就把这段情形刻在了石屏上。中箭后的飒露紫垂手侍立,丘行恭果断拔箭,这种救护之情,实在是人马难分,情感真挚。昭陵六骏体现了中国人民无比的智慧和创造力,在人们心目中于是就被神化了。据传说,安史之乱时,在潼关大战中,忽然飞沙走石,黄旗招展,杀出数百队骑兵,于是叛军仓皇溃逃。偃旗息鼓后,骑兵突然消失,不知去向。后来的昭陵守墓官报告说,潼关交战那天昭陵石人石马汗湿欲滴,真是神驰呀。
昭陵的布局,不仅体现了王权的"至高无上"的气概,还说明了李世民一心想结成以宗室和大臣为主体的新的氏族集团,以便于唐代王朝的长期统治。
杨贵妃墓
杨贵妃墓位于陕西省兴平市西面。陵园规模虽然不大,但也不失皇家气派。它有青砖瓦围墙,雕梁斗拱,朱红色的油彩和苍翠的松柏,交相辉映,颇有幽谷肃穆的气氛。墓的侧面有回廊,碑石琳琅满目。其中有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白居易、刘禹锡的诗作石刻,讽古喻今,诗意深刻,耐人寻味。
根据野史记载,杨贵妃缢死那天,一个村妇无意间拾到贵妃的锦袜一只,如获至宝,在路边“每遇客求一玩得百钱,前后获无数”。刘禹锡曾在一首诗中描写道:“履綦无复有,履组光未灭,不见岩畔人,空见凌波袜。邮童爱踪迹,私手解磐结,传看千万眼,缕绝香不歇。指环照骨明,首饰敌连城,将入咸阳市,犹得贾人惊。”后来玄宗从四川回到长安,令选棺椁择地埋葬,这时杨贵妃已经肌肤糜烂,只拣到一枚香囊,玄宗见到了惨然泪下,命令画工把贵妃像绘在便殿,早晚望之嘘唏不已。“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描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故事的诗句。在历史上,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故事的结局,正是唐朝社会由强盛走向衰败的反映,正如清代文人袁牧所说:"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是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唐肃宗建陵
唐肃宗建陵,在陕西省礼泉县的西北。东面和昭陵隔山相对,西面与乾陵隔川遥望,北面群山叠嶂,南面是层层梯田和广阔的沃野。
由于一千多年的水土流失,陵区内横贯南北两条大沟,整个陵区的遗迹破坏较大。现在陵园内残存有五对石马,脖下正中雕着独铃,这在唐陵的石刻中是罕见的。还有门狮八只,华表一通,石鸵鸟一只,石人十对。石人东文西武,文官持圭,武官操剑。从建陵的石刻风格来看,体态普遍不昭陵、乾陵卑小,制造也比较粗疏,与陵墓的比例也不相称,反映了唐王朝自“安史之乱”以后,政治、经济由强盛走向衰败的状况。
唐代宗元陵
唐代宗元陵,位于陕西省富平县的西北的檀山,因山为陵。元陵陵区周长二十多公里。据《旧唐书·令狐桓传》记载:"德宗即位后,曾诏立代宗元陵制度,物极优厚,当竭币藏奉用度。令狐桓曰:'臣读《汉书·刘向传》见论王者山陵之城,良史称叹,万古芬芳,何者?圣贤之心,勤俭思务,必求诸道,不作无益……由此可以看出,有德者葬逾薄,无德者葬逾厚,昭然可睹矣。'德宗从之。"
由此可见,元陵陵寝建制已经大不如先帝,反映了唐朝的政治、经济每况日下的状况。元陵陵园的石刻与建陵相同,制造也比较粗疏。
唐德宗崇陵
唐德宗崇陵,在今天的陕西省泾阳县西北的嵯峨山,也是因山为陵。陵区四门原有石狮各一对,朱雀门外立有石人十对、石马五对、鸵鸟一对、华表一对,玄武门外有石马三对。此外,朱雀门外还有石像八尊。石刻虽然已经残破,然而大部分仍然保存着
唐顺宗丰陵
唐顺宗丰陵,位于陕西省富平县东北的金瓮山。丰陵因山为陵,陵区周围二十公里。陵区原有石刻,四门各有石狮各一对,朱雀门外有石人十对、石马五对、鸵鸟一对、翼马一对、华表一对,玄武门外有石马三对。现仅存石狮和华表各一座,都已经残破。
由于唐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个比较大的朝代,历经近四百年,在位皇帝二十多位,因此唐代的陵园建筑也比较多。除上面介绍的各个陵园外还有,唐宪宗的景陵、唐穆宗的光陵、唐敬宗的庄陵、唐文宗的章陵、唐武宗的端陵、唐宣宗的贞陵等。
唐太宗昭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