黉门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29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名词)古代称学校的门,借指学校。

黉(音 hóng),古代称学校,有黉门、黉宫、黉宇、黉序、黉校等说法。另有 黉门监生(明清时国子监的生员。也有的是恩荫或捐纳而得的)、黉门客(指秀才、读书人)等名称。对此,古代典籍中多有介绍,如《后汉书˙仇览传》:“农事既毕,乃令弟子群居,还就黉学。”《幼学琼林˙卷三˙宫室类》:“黉宫胶序,乃乡学之称。” 汤显祖《还魂记》:“黄门旧是黉门客,蓝袍新作紫袍仙。”《儒林外史˙第六回》:“身在黉宫,片纸不入公门。”(意思是说,自己是个生员,有身份,丝毫不能参与诉讼的事。黉宫,古代学校,这里指当时的府学、县学、公门、衙门。)李渔《笠翁对韵》:“ 北面黉宫宜拾芥,东巡岱畤定潘柴。”(拾芥:捡取地上的草芥。比喻取之极易。)《汉书·夏侯胜传》:“胜每讲授,常谓诸生曰:‘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岱畤:岱,泰山。畤,古代祭天地五帝之处。燔柴:烧柴,祭天之礼。《礼·祭法》:“燔柴于泰坛,祭天地。)

黉门今日即使在今日,黉门、黉宫等古雅的说法也没有失去生命力,2006年4月19日下午,在厦门大学授予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名誉法学博士学位的仪式上,连战先生当场挥毫,写下“泱泱大学止至善,巍巍黉宫立东南”的题词,一时传为美谈。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