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太伯

tài bó
太伯
太伯(一作泰伯),吴国第一代君主。姬姓,商末歧山(在今陕西)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即周太王)长子。太王欲传位季历及其子昌(即周文王),太伯乃与仲雍(一作虞仲)让位三弟季历而出逃至荆蛮号勾吴。
《史记·泰伯世家》中,记载了春秋时吴国王室的起源及其世系:
吴泰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泰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
吴太伯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儿子,他还有两个弟弟仲雍和季历。季历和他的儿子昌都素有贤名,周太王也有立他们为储的想法。后来季历继位做了周季王,他的儿子昌就是周文王姬昌。太伯在荆自称“句吴”。到了周武王姬发灭了商后,就叫人找到了仲雍的后人(泰伯无子)周章,正式册封周章为吴侯。
太伯与弟仲雍同避荆楚,最后定居在太湖边的梅里(今无锡梅村)。土著居民来归附者有千余家,奉立太伯为当地的君主,称吴太伯,自号“句吴”。
商代末年,中原地区侯王用兵频繁,太伯深恐兵祸波及,在梅里平墟修筑城郭名曰“故吴”。太伯定都梅里后,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曾“穿浍渎以备旱涝”。相传太伯开凿伯渎河,它流经坊前、梅村、荡口,直至漕湖,全长43公里,是无锡历史上人工开凿的第一条河流。无锡清名桥一段俗称“伯渎港”。伯渎河的开凿,使当地百姓世受其利。孔子在《论语.泰伯》中云:“泰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德而称焉。” 太伯三让天下和开发江南的功德,几千年来,一直为后人所敬仰。
太伯无子,卒后由其弟仲雍继位。太伯葬于梅里东(今鸿声镇)之皇山(后名鸿山)南麓。东汉永兴二年(154年)四月,桓帝命吴郡太守麋豹监修太伯墓,并在太伯故城中建造太伯庙,供人们祭祀瞻仰。资治通鉴说一些不服邪马台国的倭人以他与他兄弟仲雍为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