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群礁

我国明代航海家郑和于1405年至1433年曾先后七次率领大型船队下西洋,为纪念郑和功绩,故名。有些外文图书称为 Tizard Bank and Reefs。
地理

郑和群礁是南沙群岛西北部第四列环礁,处于北纬10度19分-25分,东经114度12分-45分之间。整个群礁沙盘外就是750-

1000米以上的深海。长轴大约56公里长(西南--东北),19公里宽,中央的泻湖大约50-90米深。沙盘上有几个岛礁浮出水面。郑和环礁礁盘面积达615平方公里,但露出海面的陆地面积只有0.557平方公里。

郑和群礁的“门”分布于南,北,西三面。北面有四个“门”,在太平岛东,水深10-18米之间。一门据太平岛14公里,二门据太平岛6.5公里,三门距岛3公里,四门在岛东侧,常用的是三门水道。南侧有两门,一门在鸿麻岛东北,深18米,二门在鸿麻岛西,深18米。西门在太平岛西南4公里,深18米。
舶兰礁(Petley Reef) 北纬10度24分,东经114度34分,礁盘呈卵圆形,长径1.8公里,退潮时可露出海面近1米。
安达礁(Eldad Reef) 位于北纬10度21分,东经114度42分,郑和环礁的东端,是东北向尖突的礁体。礁盘自西南向东北伸展约8公里,宽800-1000米。礁盘上有不少礁块出露海面。这个广大礁盘上已有次成泻湖发育,又叫“礁湖”。礁湖有一处水深在18米以上,可进入小船。
郭谦沙洲(Sand Cay) 北纬10度23分,东经114度28分,它的名字来自1946年接受本岛的中业舰舰长李郭谦。沙洲呈椭圆形,长500米,宽300米,海拔2.5米。由于已有沙堤围绕,故内部为低平洼地。沙洲上有灌木林生长,高达4-5米,还有我国渔民种植的椰子林。它和太平岛间有一串礁盘相连,其中途有一小礁,低潮露出海面。
历史早在明代郑和下西洋时期,“郑和群礁”就有海南渔民,以捕取海参、贝壳为生,各岛都有其足迹,也有久居礁间者。海南每岁有小船驶往岛上,携米粮及其他必需品,与渔民交换贝。船于每年十二月或一月离海南,至第一次西南风时还。
据记载,被命名的“郑和群礁”位于南沙群岛的北部,由太平岛、鸿麻岛、敦谦沙洲、舶兰礁、安达礁等组成。这些岛礁在同一礁上,礁长约五十五公里,宽约十五公里,群岛中央为一礁湖,是南沙群岛最大的群礁。“郑和群礁”中的太平岛呈棱形,长一千四百米,宽约四百米,面积约零点四三平方公里,是南沙群岛中最大的岛屿。该岛扼南海交通咽喉,可作为远洋渔船的中继站,历史上向为中国渔民捕捞水产基地之一。鸿庥岛东西长约六百米,南北宽约二百米,面积约零点零七平方公里,高六点二米。岛上有淡水井一口,过去是中国渔民长住岛屿之一。
“郑和群礁”现被越南侵占的有鸿庥岛和敦谦沙洲,太平岛被中国台湾占有,南薰礁由中国海军驻防。“郑和群礁”中以郑和下西洋随员费信命名的“费信礁”,是南沙群岛中最小的岛屿,只有六千二百平方米。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于一九三九年侵占了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一九四五年日本宣告投降,当时中华民国政府派专员分别接收了这两个群岛,在岛上举行接收仪式,并立碑纪念。一九四七年中国政府命令将南海诸岛划归广东省管辖,同年十一月内政部重新公布《南海诸岛新旧名称对照表》,统一确定包括“郑和群礁”在内的南海诸岛中岛、礁、沙、滩的正式名称。
一九八九年八月,中国海军南海舰队在南沙群岛的永署、赤瓜、华阳、南熏、诸碧、东门等六座岛礁矗立石碑、上刻“中华人民共和国南沙群岛”,中央刻礁名,其中包括“郑和群礁”,作为中国领土主权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