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俗
《礼记·乡饮酒义》注云:“以礼属民而饮酒干序。”古人饮酒,长幼有序。所谓有序,《礼记·曲礼上》云:“长者举未?,少者不敢饮。”古人饮酒,习惯以一饮、一干、一尽为序。若长者饮未尽,少者先尽,为不敬,此乃顾及古人长幼尊卑有序之礼。与今日宴席中众宾举杯齐干,大家同尽之礼俗不同。此俗至唐犹然,王建诗云:“劝酒不依巡。”巡者,遍也。依次干杯遍饮为一巡。是必一人饮毕,再及一人,逐次而饮。不然,《曲礼》所云:长者如今日徐徐饮酒,而不尽杯,少者岂不承俟之,无一滴人口乎?所以,长者饮酒,一干而尽,实为常习,可谓照顾少年之礼。另外,古人宴饮时举杯敬人,常用食指伸人杯中略蘸一下,并弹出酒滴,以向对方表示敬意,也系饮酒之礼。(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婚嫁酒绍兴是著名酒乡,因此以酒为纳采之礼,以酒为陪嫁之物,就成了绍兴男婚女嫁中的习俗。这里最有代表性、最典型的东西就是“女儿酒”。“女儿酒”是女儿出世后就着手酿制的,贮藏在干燥的地窖中,或埋在泥土之下,也有打入夹墙之内的,直到女儿长大出嫁时,才挖出来请客或做陪嫁之用。此俗后来又演化到生男孩时也酿酒,并在酒坛上涂以朱红,着意彩绘,并名之为“状元红”,意谓儿子具状元之材。女儿酒十分讲究酒坛,往往在土坯时就塑出各种花卉、人物等图案,等烧制出窖后,请画匠彩绘各种山水亭榭、飞禽走兽,仙鹤寿星、嫦娥奔月、八仙过海、龙凤呈祥等民间传说及戏曲故事。在画面上方有题词,或装饰图案,可填入“花好月圆”、“五世其昌”、“白首偕老”、“万事如意”等吉祥祝语,以寄寓对新婚夫妇的美好祝愿。这种酒坛被称为“花雕酒坛”。女儿酒原是加饭酒,因为装入花雕酒坛,因此又有了一个新的名称--花雕酒。这种花雕酒存放时间长达20年左右,启封时,异香扑鼻,满室芬芳。“花雕”又成了绍兴人生儿生女的代名词。即使时至今日,若生了女儿,人们就会戏称“恭禧花雕进门”。在绍兴的婚嫁酒俗中,除“女儿酒”外,旧时还有不少名目,如“会亲酒”、“送庚酒”、“纳采酒”等,均由男女各方自家操办。“订婚酒”是婚嫁全过程中仅次于结婚的一个关键性步骤,是正式婚礼的前奏曲。至今,在绍兴的不少地方,仍重视订婚,要摆酒席,会亲友,所以“订婚酒”还是一个重要酒俗。
婚礼新人喝“交杯酒”时,却十分严肃认真,因为从此以后,新婚夫妻要风雨同舟,共同生活,因此这酒对人生具有特殊意义。所以当里面一对新人喝交杯酒时,外面闹房的亲友必须屏息静气,保持安静,不能随便打闹。这是绍兴婚嫁酒俗中又一独特之处。
生丧酒1、剃头酒。孩子满月时,要剃头。这时家里要祀神祭祖,摆酒宴请, 亲友们轮流抱过小孩,最后就坐在一起同喝“剃头酒”。除用酒给婴孩润发外,在喝酒时,有的长辈还用筷头蘸上一点,给孩子吮,希望孩子长大了,能像长辈们一样,有福分喝“福水”(酒)。
2、得周酒。孩子长到一周岁时,俗称“得周”。这时的孩子已牙牙学语, 在酒席间,由大人抱着轮流介绍长辈,让孩子称呼,这不仅增添了“得周酒”的热烈气氛,更让人享尽了天伦之乐。
3、寿酒。人生逢十为寿,办寿酒,这似乎已成定规。在绍兴, 寿酒十分讲究,民谚曰:“十岁做寿外婆家,廿岁做寿丈姆家,三十岁要做,四十岁要叉(开),五十自己做,六十儿孙做,七十、八十开贺。
4、白事酒。也称“丧酒”。绍兴旧俗中,长寿仙逝为“白喜事”。 绍兴人称“白事酒”又叫“豆腐饭”,乡间称“吃大豆腐”,菜肴以素斋为主,酒也称素酒。
岁时酒1、散福酒。祝福的日子,一般在腊月二十夜至三十日之间, 但不得越过立春,祝福这一天十分忙碌,前半夜烧煮福礼,到拂晓之前,摆好祭桌。次日凌晨开始祭神,家中男丁依辈分大小,逐个按次序向外跪拜行礼。拜毕便将纸元宝、烧纸连同神祗(绍兴俗称“马张千”)一起焚化,并把原先横放在桌子改成直摆,调转福礼,拔下筷子,由外向里叩拜祭祖。祝福祭祀完毕,全家人一起围坐喝酒,这叫“散福”。因这酒刚供过菩萨,是神赐之福,因而男女老少都喝,十分快乐。
2、分岁酒。亦称“新岁酒”,一般在除夕之夜进行,一家人围坐吃喝, 欢快异常。在喝“分岁酒”时,不仅要在门上贴大红门联,且全家灯火通明。如有人远在外地,不能回家过年,则要让出一个席位,摆上筷箸,斟满酒,以示对远地亲人的怀念。如若盼子心切,就在席上外加一酒杯和筷子,以预示明年人丁兴旺,这称“添人增口”酒。
3、元宵酒。元宵即上元,指农历正月十五日。绍兴风俗除闹花灯外,是夜, 男女老少还要在家喝元宵酒,早晨吃用各种馅子做的“汤团”。
4、挂像、落像酒。旧时绍兴每逢腊月二十前后,都要把祖宗神像从柜内“请”出来挂在堂前,并点燃蜡烛,供上酒菜,祭祀一番,这就是“挂像酒”。到正月十八,年事已毕,就得把神像“请”下来,这时又得祭祀一番,办“落像酒”,亲朋好友,族内长幼相聚欢饮,喝过“落像酒”,过年活动就告结束。
时节酒1、清明酒。绍兴人在清明祭扫祖坟。坟墓多在郊区山上,又临河道, 因此城里人总是全家老小带上酒及各种祭品,带去的酒菜在坟地祭过后就送给“坟亲”亨用,自己回家喝清明酒。有些人家没去墓地祭祀,也在家中摆酒祭奠祖宗,俗称“堂祭”,祭后族人聚饮,这也是“清明酒”。
2、端午酒。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家家门前要挂菖蒲、艾以避邪, 中午要喝端午酒,并要置备“五黄”,即黄鱼、黄鳝、黄梅、黄瓜和雄黄酒。这时家家户户都打扫灰尘,因为过了端午,盛夏来临。所以喝端午酒,过端午节,实在是一个很好的卫生节日,此风俗流行至今。
3、七月半酒。农历七月十五又称中元鬼节。绍兴河流纵横,湖泊很多。 旧时这天,河中要点燃河灯。在河蚌壳内放进菜油,用灯芯点亮,放在河中任其飘荡,点点灯火,倒映水中,煞是好看。有的村子还要倚水搭台演戏,俗称“社戏”。戏一般演3天,白天要摆七月半酒,晚上在各家神龛前要供上茶水, 洗脸盆内盛上水,放上毛巾之类,让亡灵擦汗,洗脸。
4、冬至酒。绍兴民间有冬至给死者送寒衣的习俗。这一天,祭奠之后, 焚化纸做的寒衣供死者“御寒”。这一祭祀酒席,俗称“冬至酒”。祭祀之后,亲朋好友聚饮,既怀念亡者,又联络感情。
生活酒生活上的酒俗与酒习有:1、新居酒,可分造屋与乔迁两大类。和解酒,人与人之间有了纠纷, 有人出面劝之和解,以酒为“中介”之物,于是出现了“和解酒”。宴宾酒,除游乐性的如“元宵赏灯”、“中秋赏月”、“重阳登高”、“赏菊品蟹”等约亲友小酌外,尚有“洗尘酒”、“接风酒”、“饯行酒”、“送别酒”等。另外,还有“会酒”、“罚酒”、“谢情酒”、“仰天酒”等。
酒俗之劝酒一说中国人饮宴时,很喜欢劝人多饮。这种做法,起源也是极早的。《诗经·小雅·楚茨》中有:“以为酒食,以享以祀,以妥以侑,以介景福”的诗句。侑,就是劝的意思。诗名的本意是唯恐受享者没有吃饱,故而劝饮劝食。
劝人多饮几杯酒的做法,一方面表达了敬酒人的真诚,希望对方喝好喝够,同时也可以活跃酒宴的气氛,为饮酒者助兴。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劝酒“劝”过了头,竟然带有相当的“强迫”之意,甚至以灌醉对方为乐。这种做法,自古以来就遭到不少人的反对。《孔丛子》、《积善录》、《遯翁随笔》等古籍中,都有反对劝人强饮的记载。清代人阮葵生在《茶余客话》中引陈畿亭的话说:
饮宴者劝人醉,苟非不仁,即是客气,不然,亦蠹俗也。君子饮酒,率真量情;文人儒雅,概有斯致。夫唯市井仆役,以逼为恭敬,以虐为慷慨,以大醉为快乐,士人而效斯习,必无礼无义不读书者。
他的话,含有轻侮劳动群众之意。其实统治阶级中逼人饮酒者难道还少么!但他说的不要硬劝人醉,却是可取的,遗憾的是逼人致醉之事,至今仍时有发生,还编出了什么“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饮酒不用让,感情就是量”之类的顺口溜,硬把“多喝”与“感情深”拉到一起,根本不顾及酒量之大小和多喝会损害健康,实在是一种必须戒绝的陋习。
金华酒俗"金华酒"是我国著名的黄酒之一,特别是宋明以来,被文人、儒士们嘉誉为“晋字金华酒,围棋左传文”四绝之一的桂冠。婺州人 在千百年的酿酒、饮酒历史中,形成了不少古雅厚朴,独特奇趣的酒俗,它是地方历史文化的积淀,内涵丰富。
(一)、元旦朝贺,人人一盅。正月初一,婺州人自汉代起已有岁首“元旦朝贺”的礼仪,一直传承到民国初年,元旦大清早全家老少穿上新衣新帽,按长幼辈分有序的在厅堂拜祭祖先,再拜团聚的长者,大家互拜后,人人要从祭桌上取过一盅家酿酒,行举殇贺新岁大礼,口说吉祥话,举杯齐饮。不会饮酒的和小孩,也要移杯小嘴一抿,以示礼成,然后按长幼入席,共享“元旦宴”。新春会拜礼仪为“初一拜自家,初二拜姑舅,初三拜岳丈,初四初五拜年满畈走”。
(二)洞房花烛夜,新人共饮鸡卵酒。古婺州习俗,成亲前后,是一系列的酒事,从托媒酒开始,下来是相亲酒,订婚酒,择日酒,陪嫁酒,上轿酒,婚日喜酒,拜叔伯酒,拜太公酒,回门酒,敬邻酒到谢媒酒等等。其中最独特的是洞房花烛夜,二更鼓后,有利市婆婆送给新郎新娘的每碗蒸有三个鸡卵的“鸡卵酒”,意寓甜甜蜜蜜,三元及第。
(三)孩子三朝,要尝箸头酒。小孩出生的第二天,要办“三朝酒”,也称三朝礼,旧俗叫“皇男酒”,办三朝酒时,要特大好的鸡肉、肉丸、馒头、朝糕,以庆大喜特喜。有的地方,品三朝酒时,还会颂“甜甜酒,福禄寿,舔舔箸头,一世弗愁”。如果小孩脸上露出酒窝,人们又会说“面上两个小酒窝,大来家里金满箩”。孩子满月时,理发师用酒和水润发,理个桃型发式,理完后,大家喝满月酒。
(四)亲家公来了和牛吃的酒。婺州农村有迎神和斗牛的习俗,斗牛胜败往往要影响主人声望,所以主人对喂养牯牛十分重视,斗牛季节要给牛吃补品,喂养专为斗牛酿制的陈年上等好酒,习惯上称“牛酒”,酿“牛酒”,要糯米多,用水要紧,酒龄长,也叫“紧水老酒”,品质特别优异,为了喂养能成名的牯牛,主人往往舍不得将酒拿出来开坛,除非是至尊至亲的亲戚长辈来,才可以开坛。若是外地人,听说主人要舀给牛喝的酒,常常会心生疑虑,其实是主人一片诚心。
金华,称酒为“福水”,“太平君子”,“天禄大夫”,对酗酒者,称“酒糊涂”,“酒醉徒弟”,“黄汤痨病”,并投以鄙视的眼光。
厦门酒俗厦门人喜欢饮酒,但酒恰很好,喝得醉如烂泥或乱发酒疯的是极少数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他们基本上把酒当作药物来看待。厦门俗语‘小酒小人参",适量的酒对人的健康,尤其是对老人和产妇,是有益的。因此,厦门过去有名的酒是药酒,"春生堂"、"万全堂"、"松筠堂"都是以酿制药酒著名的。时至今日,厦门酒厂的"固本药酒"仍非常畅销。就连高粱酒和米酒,厦门人也首先从药性来看待它们。高粱酒是"凉"性,败火;
米酒则"热"性,易上火。火牙痛,几口厦门高粱,第二天居然也就好了。还有许多人家,自己买来中药,用酒浸泡,每晚一小杯,长年饮用,健补身体。至于逢上"霜降"、"立冬"、"冬至"、"清明"等节令,那更是非要喝上两杯药酒不可。即使不敢喝的,也要将酒掺到汤食中,如排骨汤、鸭汤,一并喝下。
产妇一般喝"老酒"。厦门"老酒"指糯米酒,多是龙岩的"沉缸"或福州的"蜜沉沉"。糯米酒度数低,营养高,含糖分,易入口。产妇作月子,一天至少要喝两次。厦门产妇最经常的食物是面线煮鸡、鱼、肉之类的营养品,往往在烹煮中要掺进"老酒"。一个月子,喝它一二十瓶是极普通的事。
甚至小孩也有被要求喝酒的时候。孩子长到十三四岁,青春发育期,厦门人称其将"转大",父母往往要买中药田七炖鸡给孩子吃,而且必掺些"老酒"或药酒,或高粱酒。
酒除了当药喝,还常被作为药来使用。手指头烫伤。立刻倒一杯高粱酒,将指头浸泡其中,不但止痛,而且消毒,不起泡,不发脓。不能浸的部位,则可用草纸浸酒敷在上边。若是脚拐了,扭伤拉伤,就用高粱酒涂擦按摩伤处,对舒筋活血,还真有些功效。
在这种以酒为药的观念指导下,厦门酒徒虽多,更有不少每日必饮的酒仙,但酒俗良好,值得称羡。
当然,对于爱面子而又热情好客的厦门人来说,酒也是待客不可或缺的饮料。婚丧喜庆的大日子就不必说了,即使平时的亲朋往来,也总要治酒款待。酒席之上,厦门的规矩是"敬酒的干杯,被敬的随意"。这对于那些没有酒量的人,无疑是救命的福音。只要你别逞强,守拙以待,多少敬酒都是可以对付的。对方如果要强迫你干杯,自会有人出来解围,或说"酒不要勉强",或是干脆把"敬酒干杯,被敬随意"这句俗语念一遍给敬酒者听,对方只好作罢。不过,如果你不知规矩,抢先敬酒,干了杯,那就会被认为会喝,别人敬你的酒时,就可以要求你干杯。这时,你就很难拒绝了,席上的人也会认为你藏量,不再出来念规矩,你就可能喝过头。厦门人称那种好出风头的人为"风龟"。酒席上的"风龟"往往成为众矢之的,最后被灌醉,大出其丑、因此出席厦门的酒宴,即使你有一定的酒量,也不宜太早就起来敬别人的酒有非敬不可的,亦宜留待酒席将尽时再敬。在厦门的宴席上,先敬酒被看成是一种身份名誉的象征,只有主人和德高望重的人才先敬酒。如果不是,而抢先敬酒。就会被视为"风龟"。
亲密朋友相聚饮酒,有时也猜拳,都用闽南方言。有一条规矩,叫"拳不离拇"。拇,指大拇指,无论你喊一喊二,除非你不出,出拳则必须出大拇指。如果你喊"二",并出食指和中指,那就犯规了,叫着"出土拳"。必须把酒杯端起,闻酒一次。也不准喊"五",喊"五"被称做"女人拳",也要闻酒。
近年。厦门的酒风更趋温和。烈性酒的销量大幅下降,低度酒和啤酒渐趋流行,酒席上强行敬酒的基本上看不见了,而果汁、饮料、茶水、矿泉水却纷纷上宴席。一律可以充作酒来相敬。谁愿喝什么就喝什么,彼此自由,相互尊重,使宴会更加轻松愉快,也对人的健康更为有益。
苗乡侗寨酒俗在黔东南自治州的苗乡侗寨,有“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席”的规矩。家家都放有一两坛自己用糯米酿造而成的米酒,约二三十度之间。酒俗,是苗侗人民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节日常有报酒(祝酒)、敬酒、拦寨酒(雷山郎德12道拦寨酒)、拦门酒、迎客酒、送客酒。红喜席,有嫁别酒、分家酒、换酒(交杯酒)、酒歌酒、订亲酒、贺儿酒。白喜席(如高龄老人过世等),有慰问酒、陪葬酒、酬劳酒、别魂酒、祭祀酒。日常席,有火堂酒、平伙酒(打平伙)。还有结盟议事时的歃血酒(血酒)、议榔酒。一般都用土碗作酒杯,逢重大节日和吉日,酒具改为牛角。
锡伯族酒俗锡伯族的年轻人不许和长辈同桌饮酒,其中原因大致有二:一是长幼有别,不能没大没小;二是酒喝多了容易失礼,对长辈的不敬被视为最丢脸的事。朝鲜族晚辈也不得在长辈面前喝酒,若长辈坚持让小辈喝,小辈也得双手接过酒杯来转身饮下,并表示谢意。
各国酒俗琐谈在澳大地亚,只有在下午6时后,才准喝酒。如果在冬天,则要向后延迟一小时,至于新年及节日,饮酒的时间要到11时才能开始。
在加拿大,则因地方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规定,如魁北克进餐时饮酒是被允许的,但在多伦多,则除却在鸡尾酒会之外,其他场合一律禁止进餐时饮酒。
在美国的奥克拉荷马州与密西西比州,只准人们喝无甜味的酒。
在瑞典,男子每月只准喝3公斤。
保加利亚、匈牙利与罗马尼亚,于选举时间,会有个短暂的酒禁,其所以有如此措施,乃为防止选民因酒醉而滋事。在法国,饮酒通常不受限制,所以在周末到深夜,你可以见到许多醉鬼,歪七倒八地躺在路边。饮酒的时间,每天长达19小时。
阿拉伯国家在3000年前,就已获得酿酒之道,但是他们现在如要喝酒,除了到地下酒吧之外,别无他法可以过过酒瘾。
在印度,喝酒只能在酒市时,始准一尝“杯中物”。
在德国,有许多地方,只许居民喝啤酒,其他烈酒均在禁止之列。
在英国,有许多很有越的饮酒习俗,如禁酒令的实行是分区管制的,牛津街有一段的酒吧,是在下午10时30分停止营业,但在另一段则在下午11时才禁止喝酒。因此,在英国的酒客们,通常知道以泰晤士河畔为界线划分,故常有在某个地方喝,遇时间到了,再到别的地方继续喝的雅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