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伊万诺维奇·卡法罗夫
修士大司祭,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团第十三、十五届领班。
卡法罗夫1817年9月17日出生于地处今俄罗斯鞑靼斯坦的契斯托波尔市。1838年毕业于喀山传教士学校,后进入彼得堡神学院学习。1839年自愿参加第十二届传教士团为助祭,取法号鲍乃迪。1840年到北京,1847年回国。次年升任大司祭。1849年出任第十三届传教士团领班,1850年到京,1858年回国。1864年由驻罗马大使馆教堂住持出任第十五届传教士团领班,3月25日到京,1878年退休回国。死于马赛客途。先后3次来华,共居留30余年。其间,1870~1871年曾参加俄国地理学会组织的阿穆尔河和南乌苏里江考古与民族考察队约一年。卡法罗夫第一次居京时期,从汉、蒙、藏文佛典中做了大量摘译,除部分发表外,全部手稿赠给В.П.瓦西里耶夫(1818-1900)。此外,所有著作几乎全部发表,大部刊于其本人创办的《俄国驻北京传教士团成员著作集》。所编《华俄大辞典》使其享有世界声誉。卡法罗夫在华期间,适值中国发生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和英法联军等重大历史事件,他给亚洲司和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岳福的报告颇有史料价值。卡法罗夫于1858年英法联军侵华时期所写日记也有史料价值。卡法罗夫为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岳福和俄国公使普提雅廷提供关于京津的重要政治军事情报与建议,对沙俄抢在英法之前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的中俄《天津条约》起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