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泉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30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醉翁亭记》写道:“山行六七里,渐渐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让泉也。”让泉在醉翁亭前,泉眼旁用石块砌成方池,水入池中,然后汇入山溪。水池三尺见方,池深二尺左右。池上有清康熙四十年知州王赐魁立的“让泉”二字碑刻。让泉水温度终年变化不大,保持在十七八摄氏度。泉水“甘如醍醐,莹如玻璃”,所以又被称为“玻璃泉”。

让泉,因此位于滁州醉翁亭畔的两峰之间,有两峰让出之意,故名曰:让泉.而今多讹为酿泉.根据手边所掌握的有关资料,查对其中所收录《醉翁亭记》内,针对于让泉的记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简述如下(评注后文字,为笔者所加):

一、北京出版社《中国历代散文选》下册,第191页,注[6] “酿:原作“让”,据明嘉靖刻本改”。

评注:由此可见此书编撰者错误地认为,本来正确的“让”字为错,而又采用并非善本的明刻本校对,以至于铸成大错,导致六一先生千古名篇从此以讹传讹。

二、人民文学出版社《宋文选》上第81页。注4:“酿泉:即琅琊泉,以适宜酿酒得名”。

评注:此说非也,“让泉”,非“酿泉”,亦非琅琊泉。

三、商务印书馆《辞源》合订本第1709页,“[酿泉]泉名。在安徽滁县西南。宋欧阳修文忠集三九醉翁亭记叙及酿泉”。

评注:可见“酿泉”一词的来源于《醉翁亭记》,编者却不知正确写法应该为:“让泉”。而同书第1591页,“让”字条下,却只见有让水的记载,而不见让泉。可知并非是一泉分别有“让”与“酿”,二种不同的称谓,而是误“让”为“酿”矣。

四、安徽人民出版社《琅琊山》第8页。“池上有清康熙四十年知州王赐魁立的“让(酿)泉”二字碑刻”。

评注:王赐魁立的石碑上分明所书为“让”字,此书编者因为发现记载中,此泉有“让”与“酿”两种不同的名称。因未能详加考证,只好画蛇添足的在文中另加一括弧,加注上并不存在的“酿”字。

五、初中课本。八年级语文(下)中,也选用了散文名篇《醉翁亭记》,其中亦误为:酿泉。

评注:“让泉”与“酿泉”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因此造成以讹传讹,而误人子弟,更有许多老师为探讨“酿泉为酒”中的“酿”字是动词还是名词,而争论不休,无谓地浪费宝贵的时间,实过之大也。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