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厚
革命家、新四军老战士刘子厚(1909-2001)刘子厚 1909年生,河北省任县人,原名刘文忠,化名马致远,192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革命工作,师范文化。早年读中学时参加秘密革命活动。1929年至1937年在河北省任县从事中共地下工作,参加组织并领导冀南暴动、为主要负责人之一,任中共任县县委书记,中共冀鲁豫特委冀南地区特派员,中共冀南滏西特委组织部部长、军事部部长,中共滏西特委书记,中共中央北方局兵运领导小组副组长等职,在北平从事地下工作。1935年参与领导发动冀南农民暴动,成立中国工农红军平汉线游击队,任队长。1936年将游击队扩大成立华北人民抗日救国军第1师,任师长。率部在冀南进行抗日反蒋游击斗争,扩大了抗日救国宣传。后受挫转去鄂豫边游击根据地,任中共鄂豫边省委统战部部长,参加坚持鄂豫边游击战争。
新四军老战士刘子厚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至1941年任中共豫南特委统战部部长兼军事部部长,中共鄂豫区委委员,(1939年后任)中共鄂豫区信(阳)应(山)地委书记兼新四军信应游击总队政治委员。1941年“皖南事变”后,1941年至1945年任新四军第5师第2纵队政治委员,鄂豫边区行政公署副主任、党组书记。参加创建发展鄂豫边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游击战争。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至1949年任中原行政公署副主席,鄂西北行政公署副主任,中共鄂西北区第四地委书记兼鄂西北军区第四军分区政治委员,中共鄂豫区委副书记兼鄂豫行政公署主任。参加了中原突围和转战大别山的解放战争。1949年5月至1951年8月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兼省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1950年8月起)。1951年8月至1952年11月任中共湖北省委第二副书记兼省委组织部部长(至1952年2月)、省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至1952年3月),1952年11月至1956年11月任中共湖北省委第二书记,其间:1955年6月至1956年1月兼任中共湖北省监察委员会书记。1952年2月至1954年8月任湖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8月至1956年1月任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席(1954年8月至1955年1月)、湖北省人民委员会省长(1955年1月至1956年1月)。1952年9月至1954年1月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南行政委员会委员,1952年12月至1954年11月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员。1956年至1958年3月任三门峡工程局局长、党委书记,1957年7月至1958年3月兼任中共河南省三门峡市委第一书记。1958年4月至1964年3月任中共河北省委书记处书记,1964年3月至1966年8月任中共河北省委第二书记,1966年8月至1967年1月任中共河北省委第一书记;1958年4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河北省省长。
刘子厚与毛泽东杨尚昆在一起1960年11月起任中共中央华北局委员,1961年9月至1966年12月任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书记。“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1968年2月至1971年2月任河北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1年2月至1979年12月任河北省革命委员会主任,其间:1968年3月至1971年5月任省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组长;1971年5月至1979年12月任中共河北省委第一书记,1972年5月至1975年10月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政治委员,1966年11月至1967年5月曾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河北省军区政治委员,1971年2月至1980年6月曾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河北省军区第一政治委员。1977年12月至1980年2月兼任河北省政协主席。1979年12月至1982年4月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86年4月增选为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2001年12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八大二次会议增选)、委员(扩大的八届十二中全会增补),第九届、十届、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三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2001年12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毛泽东不信“亩产10万斤”
1958年8月,头戴草帽的毛泽东,由河北省省长刘子厚、天津市市长李耕涛等人陪同,走在通往天津东郊四合庄乡新立村农业社的田埂上。毛泽东要去农田看看。他每到一处,都要眼见为实,不光听汇报。
毛泽东和村干部边走边谈,走到一块稻田前。张福安介绍说,这是区领导的计划亩产10万斤的试验田。
“搞亩产10万斤有可能吗?”毛泽东表示疑问。
“过去没搞过,现在我们正在试验。”
“你们这些粮食,现在还没有收到手,还得继续努力呀!”毛泽东说。
对动辄万斤、10万斤的亩产量,毛泽东表示不相信:“不可能的事。”他指着一位负责人道:“你没种过地,这不是放卫星,这是放大炮。”
有人解释说新立村用电灯为水稻照明,用鼓风机朝水稻吹风,就可以亩产10万斤。毛泽东仍然摇头,说:“吹牛,靠不住。我是种过地的。亩产10万斤?堆也堆不起来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