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与子

(一)漫画《父与子》一幅幅小巧精湛的画面闪烁着智慧之光,无言地流泻出纯真的赤子之情与融融天伦之乐,永远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德国漫画大师埃-奥-卜劳恩的传世名作,1934年12月在战争中德国,一部反映普通民众父子间生活、情感的漫画在《柏林画报》上连载,漫画充满了人性的温情和幽默,把普通民众的生活通过父子间的表露刻画的如此纯真。漫溢着暖暖的人情味。
卜劳恩原名埃里希-奥赛尔,1903年3月18日出生于德国福格兰特山区的一个小村庄,1907年随父亲迁居福格兰特山区的首府卜劳恩市,17岁进入莱比锡绘画学院学习,在5年的学习中卜劳恩的绘画作品屡屡获奖,1921年——1933年,卜劳恩发表了大量的幽默画作,并为作家卡斯特纳绘制插图,1930年和玛丽嘉尔德结婚,第二年生下儿子克里斯蒂安。这就是他们的父与子。
1934年,卜劳恩得到纳粹当局的允许,在不发表政治观点的前提下为《柏林画报》提供漫画连载,大师把对爱子克里斯蒂安和父亲保罗-奥赛尔的挚爱融入《父与子》的漫画当中,连续三年间,共创作了近二百幅的作品,这种父子间的爱,给了非常时期的人们带来了甜蜜和安慰,也使他获得了极大的成功。1944年,卜劳恩参加反纳粹活动被捕,面对纳粹的死刑,大师选择在他41岁的生日即将来临之时自杀身亡。
战后《父与子》集出版,在德国家喻户晓,并且赢得了世界范围内的读者们的喜爱,被誉为是德国幽默的象征,享有极高的艺术评价。《父与子》漫画成为世界漫画史上重要的一章,这种父子间的温情与幽默感染者每位读者,历久弥新。
(二)小说名著《父与子》
作者:[俄]屠格涅夫
《父与子》描写的是父与子冲突的主题。这一冲突在屠格涅夫笔下着上了时代的色彩。巴扎罗夫代表了19世纪60年代的年轻一代——激进的平民知识分子。而巴威尔和尼古拉则代表了保守的自由主义贵族的老一代人。当然,在对待年轻人的态度上,父辈中的人们态度各有不同,尼古拉比较温和,希望理解子辈,想跟上时代,只是不太成功。巴威尔则固执己见,信奉贵族自由主义,对年轻人的反叛耿耿于怀。父与子的冲突在广义上表现为巴威尔和巴扎罗夫之间的对立,由此,在巴扎罗夫身上塑造了时代“新人”的形象。
巴扎罗夫是精神上的强者。他充满自信,生气勃勃,具有锐利的批判眼光。他和阿尔卡狄家的仆人们和睦相处,并不妨碍他批判老百姓的落后迷信。他的精神力量和批判锋芒集中表现在他与巴威尔的论战上。两人初次相见,就在感觉上互不相容,进而展露出思想观点上的针锋相对。巴扎罗夫以他特有的简洁、粗鲁的话语对巴威尔以强有力的反击。颇有咄咄逼人之势。他决不屈从权威,具有自主的人格和评判标准,体现了年青一代独立思考的处世态度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斗争精神,当然,也带有年轻人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中的可能产生的偏颇和极端。但他还是以毋庸置疑的精神优势压倒了对手。巴扎罗夫吻费涅奇卡,在巴威尔看来,是严重地侵犯了贵族的权利,也是他们之间对立观点的继续发展。决斗暴露了巴威尔的偏狭、虚弱和做作,显示了巴扎罗夫的豁达、镇定和自信,双方精神力量的强弱在此得到进一步的揭示。
巴扎罗夫是行动的巨人,他抨击贵族的泛泛空谈,自己首先从小事做起。他具有实践能力,注重自然科学研究。他的行动有价值取舍标准:“凡是我们认为有用的事情,我们就依据它行动。”他的行动目标很明确——为未来打扫地盘。他敢于行动的勇气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他曾恼怒自己也产生那样浪漫的情感,但在爱情之火燃烧起来的时候他却决不回避躲闪。
屠格涅夫写出了在否定爱情的巴扎罗夫内心,爱情是如何萌芽、发展的,写得真实可信。但是作家让巴扎罗夫在爱情受挫后一蹶不振,重蹈了巴威尔在恋爱上的覆辙,那句对巴威尔的尖刻评价“雄性生物”犹如一记耳光反打在巴扎罗夫自己的脸上。这并不是说,不能写他的失恋痛苦,英雄也有儿女情长的一面。但屠格涅夫却让他的主人公一味消沉下去,不能自拔,直至死亡。这不能不是对巴扎罗夫的曲解。那个在贵族庄园所向披靡的勇士竟无力使自己最终摆脱消极悲观的情绪,人物性格的整体性因此受到损害。作家把巴扎罗夫临终前期待阿金左娃的一吻这幕写得极为动人,然而他的锐气,他的愤恨,他的精神威力,他的坚强意志也在这女人敷衍式的一吻中消溶殆尽。
这种违反人物性格发展逻辑的矛盾变化,与作家的思想倾向不无联系。屠格涅夫对巴扎罗夫所代表的平民知识分子有一种情不自禁的向往,他钦佩他们的个人品质和牺牲精神,但并不赞成他们的社会政治主张。这位温和的自由主义贵族作家害怕暴力革命,不希望他们的事业取得成功。他认为他们的观点必然导致他们成为悲剧人物,因此他安排了巴扎罗夫的失恋、悲观乃至最后死亡。巴扎罗夫性格上的不一致正好折射出作家对民主主义者的矛盾态度。
阿尔卡狄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特殊的意义。就年龄来说,他属于子辈,也曾追随过巴扎罗夫;但就思想意识来说,他是父辈的子弟,因此巴扎罗夫称他为“温柔的自由主义少爷”。在刚刚到来的新观念和迟迟不肯退去的旧观念相互争斗的时候,青年人凭借他们的敏感、勇气和朝气等生理、心理因素有可能更倾心于新观念,然而子辈并不是先进思想的当然代表者,进化论的观念在社会思想斗争中并不具有绝对普遍性,更何况其中也不乏有猎奇求新的表面追求。因此,屠格涅夫所表现的不全是生理、心理意义上两代人的代沟,更渗透着不同社会阵营之间政治思想的分歧,从而揭示出当时俄国民主主义对贵族自由主义的胜利。
《父与子》的中心人物是平民知识分子巴扎洛夫。巴扎洛夫是平民知识分子的典型,是“新人”的形象,他性格的突出特征是具有鲜明的革命色彩,这表现在:1、他激烈地否定现存制度。巴扎洛夫的否定有其历史的合理性。这里首先是历史进步的需要,其次才是革命者的版面认识和过激情绪。作家对巴扎洛夫的这种精神特质虽不欣赏,但却作了真实的描述。2、蔑视贵族阶级。这是平民觉醒的一个重要特征。巴扎洛夫确信真理在自己手中,确信自己是时代英雄,有权蔑视贵族阶级。他对于巴威尔的愤怒挑战始终从容对待,而且常常摆出一付不屑一顾的态度。在论辩中,在决斗里,他老师崇高的胜利者。最后巴威尔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光荣已成往事。3、以平民身份自豪,跟人民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巴扎洛夫已经不同于巴西斯托夫,他不再是优秀贵族分子的追随者,他已经意识到,平民优于贵族。这是平民势力兴起的又一个重要标志。同时,屠格涅夫也表现了巴扎洛夫的知识分子的生活方式使他和人民隔膜起来的情形。一个农民评论巴扎洛夫说:“当然啦,他是一位少爷,他能懂得什么呢?”这样的描述也是很深刻的,它揭示了巴扎洛夫高于普通农民和脱离人民的一面,在当时的平民知识分子中,这也是一种典型的现象。这正是后来的民粹主义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父与子》是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代表作。《父与子》完成于1860年8月至1861年8月,经多次修改后,于1862年在《俄罗斯导报》上。
(小说阅读:http://www.5xia.net/Book/3389/Index.aspx)
屠格涅夫
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诗人和剧作家,出生于世袭贵族之家,生于俄国奥廖尔省奥廖尔一个旧式富裕家庭,父亲是一个骑兵团团长,十六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屠格涅夫的妈妈脾气很不好,经常打骂自己的孩子。1833年进莫斯科大学文学系,一年后转入彼得堡大学哲学系语文专业,毕业后到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哲学、历史和希腊与拉丁文。屠格涅夫进入莫斯科大学学习一年,随后转入圣彼得堡大学学习经典著作,俄国文学和哲学。1838年前往柏林大学学习黑格尔哲学。在欧洲屠格涅夫见到了更加现代化的社会制度,被视为“欧化”的知识分子,主张俄国学习西方,废除包括农奴制在内的封建制度。
1843年春,屠格涅夫和他的最早师父李根(中文译名)共同发表叙事长诗《巴拉莎》受别林斯基好评,二人建立深厚友谊。
1847年~1851年,他在进步刊物《现代人》上发表其成名作《猎人笔记》。以一个猎人在狩猎时所写的随笔形式出现的,包括25个短篇故事,全书在描写乡村山川风貌、生活习俗、刻画农民形象的同时,深刻揭露了地主表面上文明仁慈,实际上丑恶残暴的本性,充满了对备受欺凌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写出了他们的聪明智慧和良好品德。该作品反农奴制的倾向触怒了当局,当局以屠格涅夫发表追悼果戈里文章违反审查条例为由,将其拘捕、放逐。在拘留中他写了著名的反农奴制的短篇小说《木木》。
19世纪50至70年代是屠格涅夫创作的旺盛时期,他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罗亭》(1856)、《贵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与子》(为怀念屠格涅夫和他的最早师父李根(中文译名))(1862)、《烟》(1867)、《处女地》(1859)。其中《罗亭》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塑造了继奥涅金、皮却林之后又一个“多余的人”形象,所不同的是,罗亭死于1848年6月的巴黎巷战中。《父与子》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它反映了代表不同社会阶级力量的“父与子”的关系,描写亲英派自由主义贵族代表基尔沙诺夫的“老朽”,塑造了一代新人代表——平民知识分子巴札罗夫。但巴札罗夫身上也充满矛盾,他是旧制度的叛逆者,一个“虚无主义者”,否认一切旧传统、旧观念,他宣称要战斗,但却没有行动。小说问世后在文学界引起剧烈争论。
从60年代起,屠格涅夫大部分时间在西欧度过,结交了许多著名作家、艺术家,如左拉、莫泊桑、都德、龚古尔等。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国际文学大会”,被选为副主席(主席为维克多·雨果)。屠格涅夫对俄罗斯文学和欧洲文学的沟通交流起到了桥梁作用。
屠格涅夫是一位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他既擅长细腻的心理描写,又长于抒情。小说结构严整,情节紧凑,人物形象生动,尤其善于细致雕琢女性艺术形象,而他对旖旎的大自然的描写也充满诗情画意。
推荐:
上海百家出版社,《父与子全集》3本/套,真正的原汁原味,最接近原著的版本!
父与子作者: (德)卜劳恩 绘

出 版 社: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1]出版时间: 2009-9-1
开本: 16开
印次: 1
纸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500793861
包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动漫/幽默 >> 欧美漫画 >> 父与子
定价:¥24.00
内容简介《父与子》是德国漫画家埃·奥·卜劳恩的传世杰作。一幅幅漫画线条流畅洒脱,人物造型鲜明生动,浓浓的父子深情,诙谐、幽默,无论老幼都会被深深打动,禁不住发出会心的微笑。
作者简介埃·奥·卜劳恩,1903年出生于德国。1931年他有了可爱的儿子,成为父亲后,他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与父亲对儿子的爱都灌注到自己的漫画中。连环漫画《父与子》问世后,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风靡世界。卜劳恩因此成为一位闻名世界的漫画巨匠。《父与子》也被人们誉为德国幽默的象征,受到全世界人们的赞扬。
目录爸爸挨打
书的魅力
启示
露了“马脚”
战争与和平
相似的可笑
自有妙法
头发的合成
乱真之作
青出于蓝
危险的游戏
父子情深
以身作则难
弄巧成拙
一举两得
盼儿归
“犬马之劳”
报复
美丽的谎言
教子有方
醉眼昏花
看球赛
小鱼的信
互利双赢
流动厕所
越长越矮
获胜之道
积习难改
为了儿子
生日节目
父亲输棋
责罚应有度
大象的酬谢
巧妙的构图
学艺难
梦游者
可怕的胡子
看你咋办
苦中作乐
慈父孝子
爸爸的梦
惩戒
自有对策
按序办事
好心办错事
艺术的魅力
家庭“海战”
时候未到
马脾气
父亲的签名
弄假成真
想老爸所想
礼轻情重
理解万岁
有福同享
爱要真诚
游戏中有智慧
晚餐
老手出场
装鬼
危险的恶作剧
别具一格
天鹅抽烟
灵机一动
自家的狗
难抵诱惑
彩蛋变脑袋
妙在胡子
无知无畏
改变面貌
儿子的智慧
不分主次
空欢喜
美人鱼来访
一根香蕉皮
骑马妙招
爱子情深
输光
遗憾
意料之外
会走路的桌子
超过冠军
意外的冠军
接受教训
逃学记
钓鱼
父子情
挂镜
忍让并非无力
误会
图钉降劫匪
模仿
好书
智慧之举
假戏真做
以假乱真
家有传统
圣诞老人多
奇妙的手套
保密
节日来客
除夕遇险
天上掉烤鸭
我们还缺少的晨报
打前三思
自卫有方
有失有得
自责
寻找滑道
狮子识字
养鱼奇谈
享受遗产
已有防备
可怕的礼物
享受不了
精神可嘉
都是自家人
“鬼”也害怕
救人
情谊深
相等的报酬
理论和实际
现场直播
遇上高手
试验“神功”
改正难
听话的仆人
意外
精神食粮
星火难觅
回报
意外的收获
骑野马
飞翔的“老爸”
智高一筹
空欢喜
裤子渔网
意外的收获
柏林来的“观众”
海狸的本能
荒岛上的友情
前功尽弃
猎山羊
鸽子
好事变坏事
风暴
各有所想
幻想与现实
时来运转
什么最可贵
勋章
难挡的诱惑
无用之书
结束漂流
终于回到陆地
回家感觉真好
欢庆生日
画像
捷足先登
家庭魔术
为了清晰
父亲怕血
枪下无情
交换
淘气父子
意犹未尽
帮错忙
中的
警告
一脉相传
爱犬者
机会难得
酒后
快乐春游
小狗学礼
如愿以偿
发型和胡子
眼见不为实
劝说有道
惩罚过重
真假难辨
跳蚤的报复
歪打正着
蒸汽难当
爱面子的老爸
父子发明家
不再受骗
原来是他
魔鬼与帽子
父子练功
打错人
成名之后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