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熙
品种培育人:
张洪熙研究员,先后主持承担国家、部、省级重大科研项目40多项,育成扬籼、扬粳系列新品种及杂交稻新组合20个。其中,扬稻2号在我国率先突破了水稻抗病与高产脱节的状况,对控制长江中下游稻区白叶枯病、稻瘟病的危害,发挥了历史性作用。扬稻6号率先将丰抗优与广适性有机结合,是籼稻优质育种的新突破,居国内外同类品种领先地位,对推动稻米结构的调整起了巨大作用。同时,提出了“四稻并举,总体提高,重点突破”的育种观点,总结出“个体看匀称、群体看协调、机能看熟相”的育种经验。并建立了传统育种方法与高新生物技术相结合的以籼粳亚种优势利用为主体,塑造理想株型,实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综合育种路线。目前育成的“三系”优质杂交籼稻“丰优香占”、“K优818”,“两系”优质杂交籼稻“扬两优6号”取得杂交水稻优质育种的重大突破。此外,创立了水稻药物处理大苗无土抛秧技术,并将水稻旱育技术与抛秧技术有机结合,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水稻抛秧方式。研制的旱育秧高吸水种子包衣剂及烟草丸化包衣高吸水种衣剂为国内外首创。研制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在长江中下游等稻区累计推广2.5亿亩,增产粮食160多亿公斤,创社会经济效益150多亿元。
先后获得省级二等奖以上科技成果奖13项,其中扬稻2号获国家星火一等奖,扬稻4号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扬稻6号、扬粳186分别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
1988年和1992年分别被授予江苏省和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1年被授予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1993年被评为省优秀科研院所长,1996年被授予省优秀知识分子称号,1998年获中华农业科教奖,2001年、2003年分别获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1993年和1998年分别当选为第八届和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1940年8月出生,江苏省兴化市沙沟镇人。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扬州大学兼职教授、博导;江苏省优质稻米产业化首席专家。
1952年在江苏省兴化中学就读,1960 年毕业于苏北农学院,历任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1992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1年授予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1993年评为省优秀科研院所长;1996年被授予省优秀知识分子称号;1998年获中华农业科教奖;2001年获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1993年和1998年分别当选为第八届和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一直从事水稻育种与栽培研究,育成水稻新品种27个。研发旱育无盘抛秧技术、无盘抛秧剂、全量麦草还田轻简稻作技术等。累计推广2.8亿亩,增产粮食190多亿公斤,创经济效益200多亿元。获成果奖13项,其中,国家星火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部、省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发明专利3项。发表论文50余篇。
20世纪80年代育成扬稻1号、扬稻2号,解决长江流域白枯病肆虐为害的重大问题。20世纪90年代育成扬稻3号、扬稻4号,实现高产与多抗性能的聚合。20世纪末育成杨稻6号,既是优异常规品种,又是杂交水稻骨干恢复系,并用作中国水稻(籼稻)基因组框架图研究材料。跨入21世纪,育成丰优香占、杨两优6号、K优818、杨籼优418等,率先突破杂交籼稻优质与高产结合的难题。育成扬粳9538等品种,为解决江苏粳稻生产条纹叶枯病危害做出重大贡献。创立水稻无盘旱育抛秧技术和全量麦草还田轻简稻作技术,组装集成秸秆还田、农田保育、轻简稻作相配套的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