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罗亚斯特教
古代阿拉伯半岛,诞生过许多优秀的民族文化,伊斯兰教诞生之前,那里仍然盛行的拜物和图腾崇拜,说明了其早期迷信形式的丰富。从古代埃及远古的传说中,我们很容易知道当时的图腾崇拜状况,其木乃伊制作的历史也非常悠久,这些早已经是尽人皆知。他们当时制作木乃伊的认识根源,正是一种迷信状态的说明,因为那是为了死者的灵魂,能够在另一个世界有个依附,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普遍有了灵魂不灭的信仰。我们尽可能地再向前追溯,在这片土地上,原始迷信形式之后,最早诞生的宗教形式。就我可以找到的资料,这里诞生比较早的宗教形式,应该是琐罗亚斯特教。琐罗亚斯特教是古代波斯人的宗教,传为伊朗人先知,琐罗亚斯特所创。
该教的圣经是《阿维斯塔》,琐罗亚斯特教认为,天地万物都包含着善恶,这样两种力量的斗争,从这个教义上很容易感觉到,它已经具有了典型的直观混沌倾向。它以善恶对立的形式,代表所有的矛盾对立面,而这种对立的状态本身,就是一种直观混沌。我们说混沌思维倾向,从人类诞生之初就已经出现,这是一个显然的说明。琐罗亚斯特教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曾被波斯王大流士一世尊为国教,成为人类较早期政教合一的形式,占据了古代波斯王国,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善恶因此成为统治者要求的代名词。
琐罗亚斯特教礼拜圣火,故又称“拜火教”,后来有过世界范围的流传,南北朝时也曾传入我国。今江苏省扬州市东南40公里处,仍然有个“波斯村”,那里的人承认自己的波斯商人后裔,其宗教信仰仍然保持着“拜火教”的显著特征。古代波斯人以经商著名,以此可证当时琐罗亚斯特教,在世界范围的传播。琐罗亚斯特教政教合一的时期不长,而且因为后来发展起来的宗教,在形式上更为完善,因而在发展中被逐渐取代,它现在在世界上的教徒已经很少,但是它无疑属于比较早期的明确宗教,而且还取得过政教合一的形式。
起源祆教,即琐罗亚斯特教(英文:Zoroastrianism,波斯文:زرتشتیگری),基督教诞生之前中东西亚最具影响力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曾被伊斯兰教徒贬称为「拜火教」,在中国称为「祆教」(「祆」,拼音:xiān,中古拼音:hen,意为天意所授之教,这是专门创造的一个汉字,注意不要把「祆」「左示右天」误作「祅」「左示右夭」)。
祆教的思想属二元论,有学者认为它对犹太教以及後来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影响深远。祆教的神「密特拉」也进入到罗马帝国的宗教中。目前此教在伊朗偏僻山区和印度孟买一带的帕西人(又译作巴斯人)中仍有很大的影响。
此教的创始人是琐罗亚斯德(又译查拉图斯特拉,前628年-前551年),出身於米底王国的一个贵族骑士家庭,20岁时弃家隐居,声称30岁时受到神的启示,改革传统的多神教,创立新的宗教,但受到传统教祭司的迫害。直到42岁时,阿契美尼德帝国的宰相娶他女儿为妻,将他引见国王,祆教才在波斯迅速传播,77岁时他在一次战争中,在神庙中被杀身亡。另有说法谓琐罗亚斯德的生存年代要更早,琐罗亚斯德教也非他首创,他只是一个集大成者。
教义阿胡拉·玛兹达是代表光明的善神,安格拉·曼纽是代表黑暗的恶神;善神的随从是天使,恶神的随从是魔鬼,互相之间进行长期、反覆的斗争,为了战斗,阿胡拉·玛兹达创造了世界和人,首先创造了火。琐罗亚斯德的出生是善神阿胡拉·玛兹达胜利的结果,琐罗亚斯德的精髓每一千年产生一个儿子,他指定第三个儿子为救世主,以彻底肃清魔鬼,使人类进入「光明、公正和真理的王国」。[来源请求]人死後要进入「裁判之桥」,根据其生前所作所为决定入地狱或天堂,但在世界末日时都要最後受一次最後审判,恶人的灵魂可以汤除罪恶而复活。
祆教认为人灵魂的样子祆教的主要经典是《阿维斯陀》,意思是「知识」,也叫「波斯古经」,主要记述琐罗亚斯德的生平以及教义。原有21卷,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後认为,信仰琐罗亚斯德教的波斯人作战太勇敢,故毁琐罗亚斯德教所有经典,所幸存下来的阿维斯陀仅有一卷,而在希腊留有的一部完整21卷抄本後来散佚。在波斯萨珊王朝期间,琐罗亚斯德教复兴,这一卷《阿维斯陀》被拼凑、补齐成为21卷,但与原来的版本已不可同日而语。
祭祀仪式祆教认为,火是阿胡拉·玛兹达最早创造出来的儿子,是象徵神的绝对和至善,是「正义之眼」,所以庙中都有祭台点燃神火,最壮观的是在伊朗利用天然气修建的神庙,四方的神庙四角有四根连接天然气井的管道,在庙顶四角有四个日夜燃烧的火炬。日常点燃和保存神火要经过繁复的仪式。
祆教认为,火、水、土都是神圣的,不得沾污。教徒死後仅能天葬,即放置特定圣域任由兀鹰食其屍体。
传播
祆教在中东迅速传播,萨珊王朝时成为波斯帝国的国教。佛祖释迦牟尼悟道後招收的第一批弟子就有琐罗亚斯德教徒,不过名为「迦叶」的门徒并非大迦叶,只是重名而已。後来阿拉伯帝国征服波斯,在伊斯兰化过程中,祆教受到伊斯兰教排斥,被迫向东迁徙,部分进入印度,部分通过西域进入中国。当时西域各国都信仰祆教,在中国受到当时南北朝时代的北方各国皇帝的支持,唐朝时也有许多祆祠以备「胡商祈福」,宋朝以後则基本消失。今天的伊朗境内尚保留有5座寺院,但规模都很小,也举行宗教仪式,内有长年不灭之圣火。
在金庸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记载的明教,即历史上的摩尼教,就是起源於祆教,但教义融合了大量基督教、佛教等其他宗教教义。国内常不加区分的将祆教与摩尼教统称为「拜火教」,含义比较混乱。实际上二者并不是同一种宗教,二者关系类似于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关系。
帕西人在8-10世纪间,一部分坚持信仰琐罗亚斯德教的波斯人,不愿改信伊斯兰教而移居印度西海岸古吉拉特邦一带。这些波斯移民在印度被称为「帕西人」(Parsi),至今共有10万人左右,仍信琐罗亚斯德教,主要从事工商业,操古吉拉特语。虽然这些帕西人并非穆斯林,但这是我们在印度历史上最早见到的「帕西」(Parsi)一词,按《大英百科全书》的解释:「『帕西』(Parsi)一词,其意为波斯人(Persians),乃移居印度的波斯琐罗亚斯德教徒之後裔。」可见,自中世纪起在印度出现的「帕西」(Parsi)一词是「波斯人」之意。後来,随著伊斯兰教在南亚次大陆的广泛传播,在印度民间流行的语言中,「帕西」一词的词义逐渐扩大了范围。
鸦片战争以前,已有帕西人到广州经商。广州的长洲岛上有「帕西教徒墓地」,墓地原已荒废失修,2002年被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完成修缮。
在香港,部分帕西人以贩卖鸦片起家[来源请求]。原来在香港居住的帕西人在铜锣湾以"白头教"之名建立一所神庙,此庙在20世纪90年代改建为善乐施大厦。香港比较著名的帕西人有香港大学创办人之一的麼地、律敦治医院名字来源的律敦治、天星小轮前身九龙渡轮公司的创办人 Dorabujee Naorojee Mithaiwala[1]。香港的其它祆教教徒,还包括1865年香港上海滙丰银行、香港总商会的创办委员,不少琐罗亚斯德教徒也是联交所上市公司董事。此外,香港旭龢道和碧荔路也以琐罗亚斯德教徒而命名[2],香港现时亦有名为祆教坟场的帕西人墓地。
在澳门仁伯爵综合医院下方,有一个白头坟场,也是祆教教徒的墓地。
相关著作1885年尼采所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Also sprach Zarathustra)被认为是人类哲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其中「查拉图斯特拉」实际上就是「琐罗亚斯德」的另一种音译(中国古书中则称为「苏鲁支」)。
德国作曲家理察·施特劳斯1896年谱写了同名的乐曲,成为音乐史上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