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洲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3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百里洲
百里长堤

百里洲位于长江中游荆江段首段,是万里长江第一大江心洲,因环江堤防长74公里,合百余华里,故得名百里洲。1955年成立百里洲区,后多次变更,1998年撤乡建镇,版图面积213平方公里,现辖41个村(居)委会,常住人口近10万人。

2002年末耕地面积为18万亩,是一个有近10万人的水果、粮、棉、油生产大镇。湖北省枝江市百里洲,是镶嵌在万里长江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历史上曾是闻名全国的植棉大乡,由此获得了"银洲"之美称。

水陆交通比较便利。有县级公路23公里,通乡油路17公里,已硬化的通村公路88公里,

百里洲

700多公里的晴雨路网络全镇。北面长江主航道过境35公里;南面松滋河过境有28公里,

采穴河过境有17公里。共有客渡口20处,汽渡码头3座,港口一处,平均3.7公里就有一处渡口,能日夜通航。“节电路”县乡等级公路维修改造工程2007年10月完工。对外陆路交通即将打通,南河大桥接线路省二级公路“枝江——百里洲——松滋”(刘金路)已正式动工,南河大桥主体工程将于2008年年底完工,届时将“天堑变通途”。

百里洲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楚怀王墓在百里洲,古丹阳聚在百里洲,百里洲有三国魏吴浮桥战争遗址。千百年来咏颂百里洲的诗句层出不穷,清·曹以履《枝江—竹枝词》:“缘堤深柳绕周遭,百里洲边景最绕。山色湖光看四面,楚王台并庚台高。”从诗句中不难看出,百里洲四面环水,周围围着堤坝,几百年来常常遭受水灾的侵袭,勤劳朴实的百里洲人民以他们不屈不饶团结互助的精神,抗击了一次又一次的洪峰,携手建设保卫了自己美丽的家园。站在堤坝上举目四望,一边是奔腾不息的长江,承载着上下五千年的悠悠岁月;一边是一望无际的绿洲,展现着当今新时代的宁静祥和

农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国家投资2.43亿元的上百里洲江堤整险加固工程今年将全面完工,该镇堤防抗洪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国家投资4521万元的百里洲泵站维修改造项目

已开工建设;林家垴崩岸工程

百里洲
梨花

已被纳入国家河洪治理项目;投资3380万元的鸭子湖土地整理项目、

宜昌市投资300万元的余家小堰土地整理项目,即将开工建设,5年内可完成全镇农田土地整理。水利设施自成体系,人工河、主干渠和46横19纵共计65条92公里的干、支渠贯通全镇,人工河、主干渠清淤项目正在申报国家项目。

各类资源十分丰富。镇内棉花、水果、蔬菜、畜禽和特色水产品等农产品资源丰富,五大农业经济板块已初步形成;劳动力资源富集,全镇有劳动力4.35万人,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日益提高,现有富余劳动力近2万人。

二三产业发展迅猛。该镇加快了工业和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棉花纺织加工工业园、果蔬加工园及畜禽养殖加工园“三园”建设初具规模,组建了五大农产品产销协会,发展壮大了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促进了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有力推进了产业化进程。棉花“种、加、销”实现一条龙,现有棉花纺织加工企业25家,棉花加工能力1.5万吨,2006年加工棉花1.3万吨,是长江中下洲最大的棉花集散地之一。朝阳纺织公司系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注册资本1000万元,占地面积85000平方米,生产规模5万锭,2006年实现营业收入12368万元,实现利税629万元。现有水果打蜡厂4 个,年加工能力3万吨。该镇生猪养殖业发展迅猛,现有500头以上规模养猪场12个,1000头以上规模养猪场2个。2007年生猪出栏11万头,现有能繁母猪4万头,生猪存栏9万头。

政策优惠服务一流。我镇不断调整经济发展结构,制定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大力扶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镇内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配套设施功能齐全,城镇建设初具规模。集镇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猛,已形成商品交易市场2个,各类商铺达到750多家。

《革命百里洲》架起一座桥

2008年春节,对于生活在四面环水的百里洲上的人来说,谈得最多的话题不是腰包里鼓起的收入,也不是罕见的大雪,而是百里洲南河大桥已开工兴建。因为百里洲从古至今,被孤立在水中央,与两岸陆地一直没有建起一座桥。十万百里洲人像盼星星盼月亮一样,不知盼了多少年!

即使走出了百里洲的人,无论身在何处,心中对百里洲上能有一座桥的企盼从来没有停止过。“拥有一座在中国在世界桥梁建设历史上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的大桥,天兴洲无疑是幸运的,天兴洲上的农民也是幸福的。我的家乡是《革命百里洲》里所写的百里洲,这是一个比天兴洲大几十倍、拥有十万人的沙洲,千百年来,祖居沙洲的农民就盼望有一座大桥,让他们通向幸福通向现代的世界,但是对百里洲人来说,这可能永远只能是一个梦。在岁末的寒风中,站在天兴洲大桥耸立江面的桥墩面前,我只能默默把一个百里洲人的梦想隐藏起来,只能静静地体味天兴洲的巨变。”《芳草》杂志副主编李鲁平在参观武汉的天兴洲大桥时有感而发。

百里洲镇,位于长江中游荆江首端,是万里长江上最大的江心洲,它北依长江与枝江城区马家店隔江相望,南靠松滋河与松滋市相邻,全镇四面环水,版图面积2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6万亩,环洲堤长74公里,总人口10万人。洲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无工业污染。尽管这个镇有着优厚的自然资源,如“中国砂梨之乡”、“湖北省优质棉基地”、“湖北省生态农业基地”,1956年,还因棉花单产过百斤周总理亲自授牌,获得了“银洲”的美称。然而却因为其交通不便,至使百里洲这个昔日的“金岛银码头”,在时代的发展中依然相对封闭和滞后。什么时候能“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伏笔:《革命百里洲》

1998年,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又临长江,百里洲经受了严峻考验。这一年,著名报告文学作家赵瑜约了宜昌作家胡世全专程赴百里洲考察。他们一踏上百里洲,就让百里洲的党政官员感到了紧张。因为赵瑜是中国报告文学中极有影响的作家,著有中长篇报告文学《中国的要害》、《太行山断裂》、《但悲不见九州同》、《第二国策》等,参与并推进了当代报告文学的发展,尤以中国体育三部曲《强国梦》、《兵败汉城》、《马家军调查》影响深远。官员们担心赵瑜作家面对当时百里洲存在太多的问题而有太多的揭露,对两位作家心有疑虑,心存戒备。甚至有人提出“只要您到别的地方去调查,所需资金都由我们出!”当地干部们都怕他呆的时间长了,不定会捅出什么娄子,给他们带来什么麻烦。而面对守护在岸上的百姓,赵瑜对百里洲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结,使命感,正义感,责任感在他的心头同时升起,于是,他放弃在北京的优越生活,与胡世全一起接连五载,屡赴孤洲。百里洲上58个行政村的田间地头,留下了他们采访的足迹。2003年12月,一本厚重的报告文学《革命百里洲》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本书的出版,给了百里洲人不小的震动,震动最大的是党政官员,原以为赵瑜作家写的是一本关于百里洲农民负担的书,读了这本书之后,他们才知道赵瑜作家并非是“鸡蛋里挑骨头”,而是在历史地把百里洲作为剖析民国社会的样板,为长江农人立传,客观上让更多的人认识了千年孤洲!因此,在后来赵瑜重返百里洲时,当地干部竟诚恳地提出要颁给他“荣誉洲民”的称号。

《革命百里洲》于2004年获得鲁迅文学奖,同年获得徐迟报告文学奖,还被评为“湖北省文化精品生产突出贡献奖”。百里洲也因此而提高了知名度。

时光飞逝,枝江市的领导走的走,来的来,百里洲四面环水,仍没有一座桥。2006年,新任枝江市市长刘建新在来枝江之前就已读过《革命百里洲》这本书,到枝江之后,他又读过杨尚聘写的《在水中央》,对于曾经繁华的“金岛银码头”百里洲,刘建新市长有过新的设想与规划。一次在给省里来的领导汇报工作时,把百里洲的情况当重点介绍。刘建新市长说:“这个镇四面环水的特殊地理位置,长期制约着全镇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十万人民群众出行和物流完全靠渡运,对外交通十分不便。特别是大雾天气和深夜禁船,对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多年来,百里洲镇人民渴望修建跨江大桥,打通百里洲与外界的陆路交通。2006年枝江市三届四次人代会上,百里洲镇三十一名市人大代表联名提出了‘建设枝江途经百里洲至松滋的省级公路,修建百里洲至松滋的南河大桥’的建议案,议案提出后,我们枝江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经研究,成立了工作专班,在多次实地勘察后,拟定了工程可行性方案。”为了加深省里来的领导对百里洲建桥方案的印象,刘建新市长想到了他读过的《革命百里洲》,他认为文化的力量是沟通的力量之源,他于是打电话给《三峡日报》社党委书记杨尚聘,要杨尚聘帮忙速购10本《革命百里洲》,不曾想这本书在宜昌十分走俏,宜昌葛州坝新华书店里仅剩下四本。据书店的工作人员介绍,《革命百里洲》在宜昌已经脱销好几次了。这仅剩下的四本《革命百里洲》当天被“火速”送到枝江,送到省领导的手上。省领导拿着沉甸甸的《革命百里洲》在较短的时间内作出了决定:方案尽快报省交通厅及相关部门立项。

特批:经费2000多万

一个月之后,刘建新市长为百里洲南河大桥的经费问题到湖北省委去找其中一位领导。那位领导秘书不让他进去,为了支走刘建新市长说领导开会去了,刘建新市长不相信,他大胆地“闯”进省领导的办公室。“我知道我这样做欠缺礼貌,但是我不是为我个人的私事来找您的,我是为百里洲的十万人民来找您的”。刘建新市长诚挚地解释。省领导脸上微微露出笑意。原以为很难办的程序,在领导那里变得举重若轻,一经督办,就批签了2000多万元。省里这位领导说:“百里洲大桥的事不仅是枝江的事,也是我们的大事”。刘建新市长拿着省领导的签批意见,不经意间他看到省领导的办公桌上仍放着他送的那本《革命百里洲》,这个以风趣幽默著称的年轻市长,此刻心里涌起诸多的感动,感动让他不知说什么好。他怀着敬仰的心情给省领导深深地鞠了一躬,说:“我代表百里洲的十万人民给您鞠躬”!正是因为有他们对这本书的一致认同,百里洲南河大桥的项目才得以顺利地立项动工。

2007年12月28日,对于百里洲镇的十万百姓来说,真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南河大桥开工了!架桥,是百里洲人祖祖辈辈的梦想,如今当这个梦想真实地出现在百里洲人眼前的时候,他们欢呼雀跃,内心的激动无法抑制。大桥开工的这一天,来自百里洲和松滋的乡亲们就象逢年过节一样喜悦,不由自主地汇集到施工现场,庆祝这百年难遇的幸事。一位施工人员感叹道:“我参与架过很多的大桥,但像今天这样看热闹的场面还是头一次见到”。在这个喜庆吉祥的日子里,百里洲原东湖桥村(现已改名为路飞霄村)的主任肖新荣也来到南河大桥的开工现场。从他们村到南河大桥,有近二十华里,肖新荣之所以放下手头的事情专程来看南河大桥的开工仪式,是想亲眼见证“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神奇。“如果赵瑜作家知道百里洲在建桥,他该有多高兴啊!”肖新荣无比激动地说。这个肖新荣不仅读过《革命百里洲》,还亲历过赵瑜作家在调查采访过程中给百里洲的百姓留下的美好。2000年的时候,赵瑜作家和胡世全作家在东湖桥村采访刚上任不久的村主任肖新荣,肖新荣很客气地安排了中餐,赵瑜作家坚持说不要安排客餐,就在农家吃顿便饭。那天中午,中央电视台《大三峡》节目的总编导张镜鹏和一位朋友听说赵瑜作家在百里洲深入采访,特意从宜昌赶来看望他,中餐时多炒了几个菜,赵瑜作家记在心上。走的时候,赵瑜作家给做饭的农户付一百元钱,朴实厚道的东道大妈说:“你们是接也接不来的客人,招待不好,多多包涵!”一百元钱推来推去,最后由随同人员在第二天的下午把钱交给那位东道大妈的儿媳妇阮志芹手中,并附言:“赵瑜作家说农民做一顿客餐不容易,请一定收下”。时隔多年,这些画面仍清晰地印刻在百里洲老百姓的心上。也许肖新荣还不知道,百里洲南河大桥能这么快立项开工,《革命百里洲》起到了“引桥”的作用。或者说《革命百里洲》本身就是一座桥,是一座文化沟通的桥。

思考:当文化资源遇上智慧

《革命百里洲》究竟有着怎样的文化价值,我们未做专项调查。但从读者的反响里,我们知道这本书随着时间的沉淀仍在不断增值,尤其是这本书给百里洲人民带来的实惠根本无法用数字来衡量。原湖北省文联党组书记、省政协常委韦启文先生读完《革命百里洲》后,于2008年3月26日携夫人专程来百里洲考察。据百里洲镇的副书记傅远清说,近年来因为《革命百里洲》的影响,使前来百里洲考察的高层领导和文化名人越来越多。沧海桑田的百里洲,曾经“四面八方,货畅其流,千帆万船过孤洲,鱼米之乡得地利,江涛是水还是油”,而今,在枝江市刘建新市长的规划中,即将再现赵瑜作家笔下“金岛银码头”的新繁荣。南河大桥由省交通厅和各级地方政府投资3117万元修建,大桥北起百里洲镇陈家尾村,南至松滋市涴河市镇大口村接壤处,桥长321.06米,桥面宽度9米,将于2009年底前竣工通车,从此将结束百里洲四面环水,孤洲独岛的历史,打开了南端陆路交通,不仅成为百里洲镇对外交通的快速通道和防汛抗洪的应急通道,而且将对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大桥建设进展十分顺利。

铁肩担道义、重手著真情的作家以及惠眼识珠、善于把文化资源变成财富的市长,还有那位对百里洲“特事特办”的省领导都是百里洲人民的福星。他们虽生在不同的年代,在人生的因缘际会里,他们的才智和价值取向在某一个时段相遇,促成了一座桥的诞生,也成就了一段佳话。我们盼望着,在南河大桥竣工通车的那一天,赵瑜作家、胡世全作家、“特事特批”的省领导、刘建新市长、隐藏着建桥梦想的李鲁平编辑、著有《在水中央》的杨尚聘社长,还有许许多多情牵百里洲的社会各界人士能够相聚在百里洲,见证“金岛银码头”的沧桑巨变!

百里洲人民的牺牲(摘自王朝“百里洲”贴吧)

宜昌日报讯(郑龙昌):半个世纪前,中央、省委下达指令,为确保江汉平原和华中重镇武汉的安全,百里洲分洪。作为一名军人,我亲身经历了这一难以忘怀的重大事件——

7月22日,宜昌地区防汛指挥部发出迎战长江第二次洪峰的紧急指示后,百里洲70多公里的大堤上,已是万人日夜坚守。

1954年夏,长江出现特大洪水。7月的宜昌地区淫雨连绵,下旬更是大到暴雨不断,此期长江上游来水量之大亦属百年来所罕见。至7月下旬,宜昌已是6次洪峰过境,最高水位55.73米,流量66800立方米/秒。斯时,沃野千里的荆江平原和重要交通枢纽、工业重镇、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湖北省省会武汉市已经面临极为严重的威胁,到了随时有被洪魔吞噬的危急地步。为此,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除了已于7月22日决定首次通过荆江分洪工程开闸分洪外,又报经中央批准并制定了在枝江县百里洲实施破垸分洪的具体预案。

我是以人民子弟兵的一员参加那场战斗的。朝鲜停战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大整编、大精简,宜昌军分区的内部结构由原来设置的司令部、政治部、干部部和后勤部缩编为参谋科、政治工作科和后勤科。1954年夏季,宜昌军分区分批集中所辖各县人民武装部的军政干部,在下铁路坝部队营房进行训练。7月27日夜,军分区首长向分区直属机关、专区公安大队和集训队的全体指战员进行紧急战斗和动员,任务就是立即开赴百里洲参加抗洪救灾斗争。翌日凌晨,参战的部队指战员在军分区政工科科长侯占太(是年10月即任军分区副政治委员)率领下,携带简单被装出发。当时,红军老战士、宜昌港务局局长贺礼保站在九码头趸船上,指挥地方机关工作人员和部队指战员共数百人登上舰艇向百里洲迸发,气氛异常严肃紧张。

百里洲位于宜昌地区(今宜昌市)枝江县(今枝江市)境内,是居长江右岸与松滋河左岸之间的一个江心岛,以其最初疆域周长约百华里而得名,被称为“长江第一洲”。百里洲面积198平方公里,西端最高处海拔47.3米,东部最低处海拔38.4米。环洲大堤长74.5公里,在洪水期间如同一个歪柄葫芦卧在江中。全洲有耕地17.6万亩,人口近十万,是枝江县集中产棉地区,设刘巷、冯口两个县辖行政区。当年进入汛期以来,百里洲面临接踵而至的长江洪峰,刘巷的水位已超过47米的警戒线。中共宜昌地委、宜昌专署频频发出抗洪防汛指示,强调紧急行动,加固江堤,确保不溃口。7月22日,宜昌专区防汛指挥部发出迎战长江第二次洪峰的紧急指示后,百里洲70多公里的大堤上,已是万人日夜坚守。

2、宜昌地委代理书记兼军分区政治委员杨春亭首先向地县两级干部传达省委决定,准备在百里洲分洪,以减轻长江洪水对荆江大堤和武汉三镇的压力,并要求立即做好一切准备,务必在七天之内实施。

宜昌地区主要领导干部亲自率领我们这支抗洪大军抵达刘巷镇后,地委代理书记兼军分区政治委员杨春亭首先向地县两级干部传达省委决定,准备在百里洲分洪,以减轻长江洪水对荆江大堤和武汉三镇的压力,并要求立即做好一切准备,务必在七天之内实施。

掘堤分洪必须秘密进行,以减少人为阻力,但要做好当地群众的思想工作,不准发生一起意外死人事件,省委第二书记、省长刘子厚特别强调“不准出现非正常死亡是政务院下达的死命令!”

宜昌专员公署专员张三杰在会上着重介绍当年长江流域特别是上游的近期、远期气象预报和水情趋势以及即将到来的特大洪峰的严峻形势;传达地委、专署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分洪的决策所必须采取的各项措施。

紧接着又相继召开县、区级干部会议和有自然村以上基层干部、全体脱产干部和部队全体指战员参加的会议,由地区两位主要领导干部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要求各级干部既要坚定决心不动摇,又要讲究工作方法和策略,以防止和减少阻力与损失。在群众工作方面,采取双管齐下、缓冲过渡的方法,即一方面加强组织和领导精干劳动力,军民协办死保堤防,以安定人心;另一方面,大讲面临特大洪水的严峻形势,动员群众做好预先转移以防破堤的必要准备,并立即着手精心组织群众转移工作。

知道百里洲1954年为国家做的贡献吗?我家就在分红口的李家坑。

部队内部也作了任务区分,一是同地方干部一道深入各家农户做好动员工作,组织疏散转移;二是担负社会治安,严防坏人破坏;三是做好参加掘堤分洪的充分准备,待令行动。当年我25岁,身强力壮,经申请并被批准分配在掘堤分洪突击队。

一场声势浩大的动员组织和艰难异常的大转移行动全面展开。经过反复宣传动员,组织转移的进度由慢到快,截至8月5日。已有99%的农户人口转移到了疏散接收地。

通过层层贯彻省委、地委的决心和部署,一场声势浩大的动员组织和艰难异常的大转移行动全面展开。县、区两级具体布置、落实疏散去向和最后时限,党政军群人员组成工作队(组)分片包干,到户到人,组织行动。

对于对口接待的村、组、户的交通工具,到疏散地后的住房和主粮、副食、烧柴的供给,随身携带耕牛粮食和用具物品的规定,不便带走的大型农具、家具、物资如何固定于垸内高台地并组织留守的保卫队等,均一一作了周密安排。

当时我们面对的工作难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虽然获得解放和土改翻身的广大农民群众对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满怀感恩戴德之情,但毕竟故土难离;接受为了大局舍小家的观念也要有一个过程;更何况对计划中的掘堤分洪之举在未到实施之时尚属机密。

因此我们在宣传动员中得到最普遍的回应几乎都是根本不相信百里洲的坚固大堤会被洪水冲垮,有的还说:“乙亥年(1935年)的大水比今年还低两(市)尺,百里洲就被冲破两次,但那是旧社会,那是什么样子的堤防?解放后政府拨款修了这么坚固的大堤,再大的洪水也不会进垸子了。”总认为我们的宣传动员是杞人忧天。

经过如此的反复宣传动员,组织转移的进度由慢到快,8月5日已有99%的农户人口转移到了疏散接收地。

4、时隔两天也就是8月7日下午1时。宜昌地区防汛指挥部接到刘子厚省长下达的命令,限定百里洲于当晚10时进行分洪

8月7日下午1时,宜昌地区防汛指挥部接到刘子厚省长下达的命令,限定百里洲于当晚10时进行分洪。侯占太领受任务后,紧急集合部队下达战斗命令,这位具有丰富军事指挥和政治工作经验的领导干部此时讲话十分简要干脆:地委、专署已接到省里下达的紧急命令,为了确保江汉平原和武汉市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经报请中央批准并由刘少奇副主席亲自签署,立即在百里洲大垸掘堤分洪。我们是人民子弟兵,具有战斗队、工作队、生产队的光荣传统,为了党和人民的最高利益,全体指战员必须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坚决完成这个重大政治任务。随即又明确区分了具体工作,或继续参与组织尚未疏散的群众火速转移,或担任警戒,或参加掘堤分洪,并立即各就各位。

5、刘巷镇8月7日水位为47.29米。分洪是日之夜即降至46米的警戒水位线以下。分洪后的4天之内百里洲已容纳江水40亿立方米,荆江大堤所承受的超常巨大压力已获得缓解

分洪的口子选定在吴家渡,即原名曾家搭的那个地方,也就是现在的李家坑村与吴家渡村的分界点,大堤里程碑第68处。此掘口处是经领导干部和技术专家连日多处踏勘反复比较后确定的,地处洲北偏东,进水后向上漫灌,较之在洲上部掘口会损失小些;而且此处房屋较少,又是有名的“坑”即低洼地段,便于多蓄纳洪水量。

当我们按既定时间携十字镐、锄头、钢钎、铁锹等工具跑步到达该处时,天色已渐渐暗下来,并下着细雨,只见工程技术人员正在标定打眼位置,准备实行爆破作业。由于打眼必须从堤顶垂直向下进行,直径过大必然影响爆破效果,而小孔径又不便操作,加之堤体质地坚硬且又无钻孔机具,手工作业会费力耗时,必然进展缓慢。

在时间如此紧迫的情况下,侯占太果断指挥部队全力使用一切工具从堤内向外开挖,形成了主要以人工开挖并继续打眼准备爆破的双管齐下局面。突击队人多势众,开挖面大,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奋战即已将堤体切断而形成一条深槽。由于堤内外高差和高水位的巨大压力,所掘开的缺口刚进水即被迅猛地向两边撕开,扩展极快,我们跑步离开;同时爆破也已无必要。汹涌的江水以雷霆万钧之势向垸内狂奔猛泻,正坐落决口远处的农户胡光坤一栋九柱十一檩的新建房屋瞬间已无影踪。刘巷镇8月7日水位为47.29米,分洪是日之夜即降至46米的警戒水位线以下。分洪后的4天之内百里洲已容纳江水40亿立方米,荆江大堤所承受的超常巨大压力已获得缓解。

掘开大堤后,我们即刻奉令撤往预设的安全地带。虽然每个人的心中不禁充满着一种胜利完成战斗任务后的轻松和欣慰,但由于汗水、雨水和江水早已将全身衣服湿透,加上深夜的露气侵袭和初秋的江风劲吹,的确又是一个难熬的夜。我在挖堤中脚被锄头划破一条口子,此刻实在疼痛难受,躺在油布上露宿更是无法入眠。

次日天明,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数百米宽(后来得知为461米)的大堤决口和大垸内的一片汪洋;再就是许多地方干部、部队指战员和青壮年民兵在进行善后工作,划着小船或者涉水在转移分洪时尚未疏散而临时避于大堤上或垸内高台地段的少数人及部分耕牛。少顷,我们这支临时突击队中的一部分人员又奉令乘舰艇过江到江口镇。镇上街头到处可见转移至此的农民群众,他们对我们这支身着沾满污泥军装的子弟兵队伍无不以一种异样而又并非责备的目光相视,有的还指着我们说:“昨天晚上就是这些解放军(指战员)挖的堤。”

我们在江口早餐后,又接受任务分乘几艘木船顺江而下十余公里到达大埠街,按照防汛指挥部的意图准备在该处两个垸子再次分洪。由于江水日趋稳定并逐渐回落,两天后我们即奉令集中枝江县城(今宜都市枝城镇)进行抗洪斗争总结和军政训练总结。

那一年,我被部队授予三等军功,《立功证明书》的“功迹摘要”中除了工作、作风、学习、修养等内容外,还有“在百里洲分洪时脚被锄头挖伤流血不止,仍坚持动员群众转移”等语,这也算是我与百里洲这方风水宝地结下情缘的一点纪念吧。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