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坤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3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卢坤
清朝大臣卢坤

1、清朝大臣卢坤(1772-1835),字静之,号厚山,卢植嫡裔,顺天府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大臣。

卢坤于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登乡选,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散馆授兵部主事。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卢坤随皇帝木兰秋狩,校射布靶,连中三箭,赏戴花翎,次年升郎中。卢坤于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出任湖南粮储道,后历任广东惠潮嘉道、山东兖沂曹济道、湖北按察使、甘肃布政使,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护理陕西巡抚,次年擢广东巡抚,未到任,又调任陕西巡抚,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因生母病故回涿州守制。守制期间,卢坤与知州秦承霈共议建鸣泽书院,并为书院捐银万两。

道光初,新疆回部首领张格尔发动叛乱,事败出境,后又于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率兵入侵,占领新疆喀什噶尔、叶尔羌、英吉沙尔、和阗等四城。清政府决计进剿,遂以卢坤熟悉陕甘情况,驰命在家守制的卢坤立刻进京。道光帝命卢坤去陕甘为大军围剿张格尔准备军需、粮饷,并负责相应运输事宜。他圆满完成了此项使命,于次年被授太子少保衔,赐一品顶戴。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卢坤擢湖广总督,任内在盐运、治理河道等方面多有建树。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卢坤镇压以赵金龙为首湖南江华县瑶族联络广东瑶族起义有功,清廷赐其双眼花翎、并世袭一等轻车都尉,同年九月调任两广总督、兼属广东巡抚。

道光年间,英商在广东沿海以贸易为名大肆贩卖鸦片,并驾船进入我国内海。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8月,英船非法进入我国广东内河,我海防炮台开炮轰击以示警告,而英船随拒随行、直到黄埔停靠。卢坤派兵设关卡堵住英军退路,英军胆怯,只好认罪,被卢坤派兵押送出境。同时,卢坤在广东沿海组织抓捕鸦片烟商,严厉打击鸦片贸易。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卢坤考虑到英军将继续挑衅,遂命人在珠江入海口附近修筑多处炮台,并加强所辖兵士的军事训练,以备战事。

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8月4日,卢坤病逝于广州任所,终年64岁。卢坤死后,清廷赠其太子太师、兵部尚书,谥“敏肃”,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葬于涞水城北。在涿州东丁市口曾建有敏肃公祠,大学士阮元撰写碑铭并作序。

2、昆医第一临床医学院学生

卢坤

卢 坤,男,1986年12月17日出生,系昆医第一临床医学院2004级医学影像与核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毕业。现担任校团委科技实践部部长、校团委秘书处直属团支部组织委员、人民日报社网络中心通讯员、《健康时报》特约记者、《时代文学》杂志社特约通讯员、云南健康与发展研究会(YHDRA)与英国海外志愿服务社(VSO)合办刊物《志愿者》执行主编、《昆医青年报》名誉顾问、校研究生院《昆医硕博》期刊编委,曾任系学习委员、校基础医学院学生会策划部副部长、校党委宣传部校报记者兼学生编辑、校大学生环保先锋志愿者协会常务理事等职务。“2007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云南省唯一入围大学生、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颁发“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获得者、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影像大赛优秀奖”获得者、“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珍藏品中国巡展优秀志愿者”、“云南高校青年学术科技活动标兵”荣誉称号获得者。

一、理想信念坚定,思想积极要求进步

从大学一年级开始,无论是在思想、学习还是作风上,卢坤同学都始终以一名先进共青团员和优秀大学生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进入大学以来连年多次被评选为优秀团干部、优秀共青团员。在思想政治和道德素养方面,他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政治思想上积极要求、与时俱进,思想认识水平不断进步和提高,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入党。入学后就积极向党组织靠拢,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由于不懈的努力和非常突出的表现,于2006年5月参加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在学生党校学习期间,他进一步系统、深入学习了党的基本知识,使理论水平得到了提高,对党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在党团组织的培养下,使他能够及时认识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充满信心地迎接一次又一次挑战,在思想和认识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被党组织吸收成为中国共产党入党积极分子之后,他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工作,增添了无穷的动力。在专业学习上,卢坤同学深刻地认识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内涵,学习期间医学知识的半点马虎粗心有可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所以他目的明确,态度端正,学习刻苦,勤于钻研,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并获得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为今后的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二、奉献青春热情,团学兼职干部典范

卢坤同学认识到随着科学技术逐步向综合性跨学科发展,未来社会更需要具有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知识型青年,需要具有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的复合型青年,因此他积极主动地锻炼自己的组织领导协调能力。就这样他带着一份青春的稚嫩和比别人多一些的成熟,带着对大学生活的热情和干劲,很荣幸地在大二上学期就成长为了一名团干部。担任校团委科技实践部部长期间,他工作中脚踏实地、虚心请教、勤恳努力,在校团委领导和老师的帮助下不断提高成长。

在校团委的领导下,他多次负责组织各种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较出色的完成了校团委交办的各项工作,得到了校团委领导的认可,也得到了广大青年师生的热烈欢迎。期间他曾带领科技实践部创新开拓性地于2005年11月至2006年4月历时近半年成功举办了“第一届昆医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又于2006年11月至2007年4月历时近半年成功举办了“昆医首届大学生科技节暨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这些作为省级国家级“挑战杯”比赛前奏赛事的成功举办为学校第一次取得了“云南高校优秀组织奖”的可贵荣誉。卢坤同学还根据自己负责组织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的经验思考进行整理总结,在校党委宣传部校报编辑主任郭申老师、校团委副书记金树老师指导和帮助下撰写了题目为《论创业计划活动对医科高校的积极影响》的学术论文,校党委书记王灿平同志亲自作为本文的责任编辑审阅批准后发表在2006年第二期《昆医学报》(社会科学版)上。总之,无论是卢坤同学担任校团委科技实践部部长期间负责开展的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类素质教育活动还是他根据实际工作经验进行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的总结建议,都很有利于创造和形成昆医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良好机制与氛围,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昆医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体系和学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逐步建立都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促进作用。

卢坤同学兼职在校团委工作三年如一日,有着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乐于奉献的精神。期间因为赶做大赛活动流程方案他第一次学会了开夜车工作;因为构思大赛运作部署细节他第一次尝到了夜不能寐的滋味;因为印刷大赛实施指南手册他第一次在打印店通宵达旦地校对了一整夜。大量的团学社会工作丰富了他的生活阅历,培养了他的吃苦耐劳的品格。由于他在工作中始终是这样努力进取、勤恳开拓,他所取的成绩也得到了肯定,于2007年12月被共青团云南省委、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科学技术厅、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云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联合评为“云南高校青年学术科技活动标兵”。

三、刻苦学习外语,积极参加科研活动

(一)面向未来,提高应用外语能力

卢坤同学深刻认识到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信息日新月异的时代,英语水平的高低对于医学生来说,关系到能否及时了解国际先进医疗卫生技术,能否最大程度地汲取国际医学前沿信息,能否运用最先进的医学技术履行治病救人的责任。在大学一年级他就顺利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但他并没有就此放松对英语的学习,而是通过各种活动锻炼自己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和口语交流能力。大一时他曾有一段时间参加了校英语沙龙协会,并与其他同学一起参与协办英文报纸《ENGLISH SALON》,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整理、编辑经典短文、时事报道、名言警句、英语学习体会等文章,亲自录入打印,散发着墨香的《ENGLISH SALON》为广大同学争相阅读。在校英语沙龙期间为了和同学们一起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有时还放映经典英语影片,受到了广大同学的欢迎。人与人之间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长处,他深知要发挥自己的长处,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够事半功倍。他是一名医学专业的学生,但他在语言上颇具天赋,于是在搞好本专业学习的基础上,他又利用课余繁忙的社会工作中抽出的时间靠自学方式学习法语和手语等语言。

(二)善于创新,积极参加挑战杯赛

在2005至2006学年度卢坤同学以“创新创业”为指针,充分利用自身已有资源进行市场分析、专家咨询以及数学建模等方法开展调查研究,以成立“FORYOU泛友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策划发行《医学生报》并进行市场化运作的创业计划项目,参加了“第一届昆医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经过众多专家评审并经过终审答辩最终荣获一等奖;此作品又代表学校参加了作为“挑战杯”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前期赛事的云南省第二届“红塔杯”创业计划大赛荣获优秀奖。在2007年上半年他在张开宁教授的指导下以课题为《Analysis on Quality of Life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of Mongolian People in Yunnan Province》的科研学术论文参加“动感地带杯”第四届云南高校青年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荣获优秀奖。在2007年伊始卢坤同学还以《中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人群的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以云南省白族为例》和《中国大香格里拉地区傈僳族人群的生存现状调查》两个课题项目参加了2007年“调研中国――《南风窗》中国大学生社会调查奖学金” 的调研和申报工作。

(三)敢于超越,积极参加科研项目

卢坤同学具有创新科研意识,认识到在大学并不仅仅是学习掌握书本上的知识成果,更重要的是学会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在科学精神的指引下去有所发现。2005年在校健康研究所所长张开宁教授(亚太地区健康与社会科学网络秘书长)的指导下,他参与了由张教授主持的国家级科研项目“中国863计划现代数字医疗核心装备和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的电子健康(e-HEALTH)需求与可接受性研究现场调查与数据录入科研工作,在将近两个多月参与工作的日子里,卢坤同学在健康研究所(世界卫生组织WHO合作培训中心)完成了上级项目组交付的一系列任务,获得了大量宝贵的数据。卢坤同学在参与这个实验时正值学业十分繁重之际,他在完成每天学习任务的同时,坚持每天在研究所工作近5个小时。参加这种科研工作使他对于所学知识有了更加直观深刻的理解,也提高了动手操作以及收集整理文献资料的能力。为了记录这次参与课题研究的经历,他将这次工作的心得体会写成了《一名国家“863”项目数字医疗核心装备与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组电子健康专题工作者的感触》一文发表在云南健康与发展研究会主办的期刊总第16期《共建》上,并被云南健康与发展研究会网转载。

四、医学人文并重,秉承孙文鲁迅遗风

“下医医病,中医医人,上医医国”。卢坤同学一直很欣赏历史上曾经“弃医从文”的鲁迅先生和孙中山先生,鲁迅是为了拯救国人的灵魂而弃医从文的,孙中山是为了拯救中国、拯救百姓而弃医从文的,其二者的基准点都是为了人民。而他自己曾喜欢文学最终又“弃文学医”的缘由却也是为了人民,也是希望能先为人民做点更具体更实际的事情……在他年少时他的家人曾因病重住在医院,因为自身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和当地农村医疗环境的问题,去医院陪床的那段时间里他感受了许多许多一个少年所无法接受的世间冷暖和医疗现状。他想到了孙中山和鲁迅的“弃医从文”,想到了穷人求医的悲苦凄凉,想到了以己之力为平民百姓撑起一片天空……于是,他选择了学医。但他一直就没有停止有志于不单单关注个人和自己家人的健康,而是用文字来唤起整个社会大众对于健康的珍视和对医疗现状的关注的想法,所以他也始终没有放弃他曾执著的那支笔。

进入大学后他就加入了校报编辑部记者团,由于表现突出被校党委宣传部、校报编辑部联合评为“校报优秀学生记者”。期间他还向昆医研究生会主办的期刊《昆医硕博》、云南省学联主办的杂志《橙势》、云南健康与发展研究会主办的刊物《共建》、《志愿者》、《健康与社会科学通讯》等投稿多篇均被刊用,并在人民网、中国政协新闻网等网站发表或转载。至今已公开发表新闻通讯、专访报道、随笔散文、学术论文等各类文章多篇,在2005年他所创作的散文《雪》荣获校第一临床学院学生党总支委员会、《医学生》期刊编辑部联合颁发的“迸发青春激情征文大赛最飘逸奖”;2007年他的作品《绿染心路――一名大学生环保先锋志愿者协会环保志愿者的感触》荣获主办单位泛珠三角区域环境保护合作联席会议秘书处、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省(区)环境保护局(厅),香港特别行政区环境保护署、澳门特别行政区环境委员会联合颁发的“全国泛珠三角环保征文摄影大赛优秀奖”;他所创作的文学作品《昆明·雨》又于2008荣获“首届时代杯全国文学艺术作品大赛优秀奖”。

2006年初,他凭着优秀的综合能力潜质和丰富的工作实践经历参加并通过了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的面试,幸运地获得了报社当年针对我国西部医科院校提供的唯一一个为期两个月的暑期实习名额。在2006年7月到9月实习期间他曾圆满完成了了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支持,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主办的全国糖尿病患者健康患教活动任务并承担了全国八大城市(北京、昆明、广州、武汉、南京、上海、福州、杭州)的临时采编工作,获得了领导的肯定和好评。他的暑期社会实践心得《人民日报社实习侧记》也在2006年12月10日荣获“昆明医学院2006年度优秀社会实践论文奖”,此文并被校报和校园网转载。2007年1月至2月卢坤同学再次接到了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的寒假实习邀请,而这一次在北京工作的这段时间里他已经由暑假时的实习记者身份正式被聘为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特约记者。由于出色的表现卢坤同学被推荐自2006年11月1日起开始担任英国海外志愿服务社(VSO)&云南生育健康研究会(YRHRA)合办期刊《志愿者》执行主编,全权负责该期刊的采编出版工作,期间他负责的VSO和YRHRA这一关注艾滋病志愿者的合作项目,受到了国务院国艾办主任助理韩孟杰、评估督导项目办余冬保主任等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和认可。

五、辩论赛场精灵,展现昆医学子风采

卢坤同学曾加入了一个名为YHDRA青年志愿者园地的NGO组织,期间他作为其团队成员参加了2006年度由北京NPO信息咨询中心、香港社区伙伴、云南生育健康研究会联合主办的辩题为“青年志愿者价值的社会肯定与个人肯定”的联合辩论赛。因表现突出,被授予联合辩论赛优秀辩手称号,并获得了由三家主办机构负责人联合亲笔签发的荣誉证书。为了这次比赛卢坤同学还负责了YHDRA青年志愿者园地参与此次比赛的组织工作,比赛前期他和其他队员一起进行艰苦枯燥的模拟训练。在备战过程中,他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训练计划,白天刻苦学习、广泛涉猎相关材料知识,晚上打起精神继续和队友们研讨辩题,然后投入到紧张的模拟赛中,每天晚上都要熬到很晚才结束训练。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为团队争得荣誉的同时,也得到了评委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和认可。

由于卢坤同学出色的组织协调、沟通合作能力以及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他成为我校优秀学生的代表,多次代表全校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在2005年9月代表我校学生参加了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教育厅等单位主办的“云南省大学生诚信宣传教育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并又以校报记者的身份对与会的相关主要领导进行了采访,随后将与会采访内容整理成通讯稿发表于在校党委宣传部主办的2005年第9期(总第241期)《昆医校报》上。2006年3月31日,作为校团委科技实践部负责人应邀参加了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文明办、云南省教育厅、省科协、省科技厅、共青团云南省委主办的“第三届云南高校青年学术科技节总结表彰会暨第二届云南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启动仪式”。2007年5月31日,他作为校团委科技实践部负责人又应邀参加了由上述部门主办的 “第二届云南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总结表彰会暨第四届云南高校青年学术科技节启动仪式”。此外,他还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了云南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组对校关工委评估的座谈,向与会专家汇报了学校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以及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能力拓展培养等工作。

六、热心社会实践,积极参加志愿服务

卢坤同学一直热心于服务社会,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养老院、孤儿院、残障患者疗养院、孤寡老人家中都留下他的身影。他经常和一位热衷于爱心事业的校基础医学院解剖教研室研究生导师陈英杰教授带领同学前往学校附近的一所名为“崇善敬老院”中探望并对老人们进行医疗保健知识宣传,以及给老人测量血压检查身体等,带去了医学生特有的关心和祝福,受到了孤寡老人们的热烈欢迎,他也因此和陈教授成为了莫逆之交。

他还很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积极参加各种环保活动,由于在环保工作中的出色表现他被推选为校大学生环保先锋志愿者协会常务理事,不管是每年所在学院组织的西山植树造林活动还是环保协会主办的回收一次性电池筷子等等活动,他都积极参与并认真细致地完成。期间他还作为环协主要负责人之一成功主办了奚志农(云南省环境大使)、徐仁修(中国台湾荒野保护协会理事长)、龙勇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会长)主讲的“用影像保护大自然”的学术讲座,云南省环境协会、昆明市环保局、云南各高校环保社团等单位均派出了代表参会,得到省内外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在2007年5月12日至5月20日,他积极参与了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国家体育总局、中国残疾人体育协会主办,云南省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七届全国残运会志愿者工作,在本届残远会设的20多个竞赛项目中他选择了最苦、最累、最需要医学专业护理知识的脑瘫运动员足球比赛志愿服务项目,并且他还为昆明医学院一起参加本次残运会志愿者工作的所有同学写了一篇感人的志愿者手记《情系残运,心手相牵》,受到上级有关领导的重视和嘉奖。

由于他平时在爱心公益活动中的优秀表现,在2007年暑假他作为昆明医学院的优秀团学干部代表参加了李嘉诚基金会在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举行的“2007年暑期全国高校医学生医疗扶贫体验行动”。期间他和参加此次活动的全国各所高校的师生一起走入贫困山区农村基层,最直接地接触社会,开展各项医疗扶贫和辅助弱势群体的活动,感同身受山区人民的疾苦,为那些最需要医疗的少数民族同胞和贫困人群服务。回昆之后他将每天的所做、所思、所记总结整理为暑期社会实践论文《医疗扶贫,用心体验》,此文荣获“云南省2007年度优秀社会实践论文及调查报告奖”,并被收录进李嘉诚基金会-医疗扶贫行动办公室主编的《第八届医学生暑期医疗扶贫体验纪念册》。

作为一个医学专业在读的大学生,进入大学以来的学习和临床实践经历使他明白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责任份量,也使他对病人的心理特征有了更为详实的了解,掌握了基本的临床医学技能方法,懂得了治疗病患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并不仅仅是一个单调冷漠的治疗过程――作为一名守护人民健康的医务工作者,不能仅仅是生搬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应该留心每个病人的特征和性格,要注意自己与病人交流的具体方式、方法,并让病人给自己提出意见,从而实现一个开放沟通的交流互动式的和谐温馨治疗氛围。这也是他最初选择学医的初衷目的,这些专业知识都为他以后的毕业实践和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一个尚未真正踏入社会的在校青年团学干部,进入大学以来的兼职和实际工作经历让他懂得:一个想对社会有所作为的年轻人,不管有着多么崇高的理想、多么完美的规划、多么澎湃的激情,都应该认认真真地从每一件细微琐碎的事情做起;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达成自己的梦想,应该要拥有很强的团队精神,懂得如何和别人合作,懂得用自己的信念和决心感染别人;更为重要的就是――学会去爱身边的人。因为我们对社会付出了爱,它才以成长和成熟回报了我们。对进入大学以来的学习、工作和实践中他遇到的所有人,他会永远心存感激。

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从小就有过的生活经历和进入大学以来的社会实践让他了解到:无论在祖国边陲的云贵高原还是在经济发达的首都北京,因为贫穷依然有人失去因病就医的机会。就像他2006年在人民日报社暑期实习期间的其中一项工作即针对全国糖尿病患者健康的外出患教采编的过程中,一向坚强的他竟禁不住不止一次地暗自流过眼泪――在北京,在昆明,在广州,在武汉当他看着贫穷的病人带着坚强的目光来到面前,向他叙述他们详尽的患病经历和目前辛酸的生活条件和就医情况时,他不止一次地被感动着。而且有好多来自农村的病人,他们原为了给家庭带来更多的经济收入去大城市打工,但因过度地繁忙和劳累也常常忽略了对自身健康的关注,从而导致和加剧了疾病的发生,反而给家庭又增加了过重的经济和生活负担。许多个夜晚,他在辛苦采编工作的间隙,常会掩卷沉思:面对这些贫困的病人,面对现在并不使人乐观的中国整体医疗现状,他明白自己作为一个未来的人民医生还应该努力做些什么?

作为一个就读于我国西部高等教育相对落后地区的大学生,进入大学以来他所取得的成绩和工作实践业绩,使他有资格证明在当今知识经济风云变幻的时代,复合型有经验的人才呼之欲出经验从何而来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最关键的是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必须跳出校园狭小的空间,呼吸实践的新鲜空气,学以致用发挥自己的所长,同时还要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为以后真正地走上工作岗位增添了经验、信心和筹码,相信每一个学生能够及早走向社会的话他们都是非常优秀的。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特刊部主任陈一心同志曾这样评价他:“在我们部门即使从北京上海等地的著名重点高校毕业的实习生中,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也很少有人具备卢坤同学身上的努力勤恳的品格魅力和优秀综合的素质能力。”

――所以曾经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拥有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回报社会,锻炼自己,做一些对自己、对社会都有益的事情,做一个对社会、对人民都有用的人!卢坤同学就是这样一个用自己火热的青春激情谱写华章,从自己青春的光华中折射出对学以致用走向社会、走入基层、走近自然的渴求,折射出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和思索,折射出我国西部地区高校大学生风采的一名全面发展的优秀医学生!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