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吉
1、元代:黄元吉(1271~1355)为元代净明道士。字希文。与谱入温陵处士黄天麟讳权公同龄。在净明道系谱中称净明嗣教、旌阳三传。出身豫章丰城(今属江西)望族。十二岁入西山玉隆万寿宫师事清逸堂朱尊师,朱尊师死后,又得朱师王月航之教。王卒,复得刘玉器重。黄元吉事刘如父,刘玉临终前嘱其嗣教,乃于西山择地立玉真、隐真、洞真三坛以授弟子。至治三年(1323),黄元吉游京师,极得公卿士大夫赞誉。 泰定元年(1324),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朝京师,向元廷推荐黄元吉并称“宜表异之”。元廷因之赐号“净明崇德弘道法师、教门高士”,为“玉隆万寿宫焚修提点”。未行,玄教大宗师张留孙挽留其住崇真万寿宫。次年卒于京师。遗嘱火葬,弟子负遗剑归西山,由徐异嗣教,为第三代传人。黄元吉毕生以阐扬刘玉学说为己任,其阐释发挥净明忠孝学说的言论,由弟子陈天和编集为《中黄先生问答》,收入《净明忠孝全书》卷六。他认为“只要除去欲念便是净,就里除去邪恶之念,外而便无不好的行检”;并认为居处端庄、斋戒沐浴、以崇香火,仅是外貌之净,应内外交养,以达真净。“学者但当行持能净、能明、能忠、能孝,久久至于真净、真明、真忠、真孝”。他对修道之士崇尚的“真人”。阐释为:“净明教中所谓真人者,非谓吐纳按摩休粮辟谷而成真也,只是惩忿窒欲,改过迁善,明理复性,配天地为三极,无愧人道,谓之真人。”认为十二真君皆慕孝道之教而成真,说明道由心悟,关键是内心的修炼。弟子问及有无罪福因果之事,则答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大凡人作善者,譬如下五谷种子,分明是春种秋收,作恶者譬如弯弓入阵,决定有报箭来。”黄元吉继承和弘扬刘玉的净明忠孝思想,并将刘玉生平言行,辑为《玉真先生语录》(分内集、外集、别集)三卷。由黄元吉编集,净明道第三代传人徐异校正的《净明忠孝全书》,是净明道的基本经典。
2、清代:黄元吉(1720—1800年),清福州候官(今台江区洋中圣王庙金墩街)字宗藜号巩溪,黄正睿长子,清乾隆十六年解元,十七年联捷进士。历清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学士,累官至台湾淡水港竹堑通判,遂家于台湾淡水新竹而居焉。清康熙庚子年正月初四日生,清嘉庆庚申年八月十五日卒,配甘氏,湖广副总兵国宝次妹。子二:长男黄成书世居台湾淡水港竹堑黄宅,次男黄成训守居福州榕城候官文山铺圣王庙金墩街。弟黄金声(即黄正睿次子)字宗文号集亭清乾隆丁卯科亚魁举人配杨氏继配魏氏侧室杨氏子成言世居福州候官。
其迁台湾世系为:其由福州迁台湾世系简图为:福州闽县台江圣王庙金墩初祖1世黄震旦(莆田金墩黄幼洛子也)---2世黄俊---3世黄大成---4世黄元吉---5世黄嘉荣---6世黄惠---7世黄玉柱---8世黄彦鸿---9世(黄浚、黄济、黄溥、黄瀚)---10世(黄晟、黄燧、黄度)析居北京、福州台江圣王庙金墩和台湾新竹。
3、当代:黄元吉 (1897—1969) 原名黄中元。 江西九江人。上海银行青岛分行经理。1917年毕业于武昌文华大学。1918年考取官费留学生,就读于美国耶鲁大学经济系。1923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应聘到福特汽车工厂工作。1925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朝阳大学任教,讲授经济学、工商管理学等课程。1926年应聘到北京海关总署《经济月刊》社任编辑。1928年去上海,历任上海银行支行主任、副襄理、经理等职。1947年到青岛,任上海银行青岛分行经理。青岛解放后,继任上海银行青岛分行经理,先后当选为青岛市工商业联合会第一、二届主任委员。1950年冬,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先后担任民建青岛分会筹备委员会、民建青岛分会委员会和民建青岛市第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新中国建立后,曾任山东省工商业联合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执行委员,民建山东省第一届代表。是青岛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青岛市第一、二届人大代表,山东省第一届人大代表,政协山东省第一届委员会常委,青岛市人民政府、青岛市人民委员会委员。1969年2月24日病逝于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