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缘
化缘:佛教认为,能布施斋僧的人,即与佛门有缘,僧人以募化乞食广结善缘,故称化缘。还可以指为了佛事而进行的一切募化活动,不但指乞食。本义是佛、菩萨高僧等示现教化众生的因缘。
【化缘】
(一)指教化的机缘或因缘︰佛菩萨等化益众生,皆应机而起,以众生有受教之因缘及根机,而出世说法,待因缘尽即入灭。如《佛遗教经》云(大正12·1110c)︰‘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盘。’又,《观经疏》〈序分义〉云(大正37·252b)︰‘佛将说法,先托于时处,但以众生开悟必藉因缘,化主临机待于时处。’
(二)募化、劝化之意︰即以募化结佛缘。依佛典所载,能布施者与佛有缘,故透过教化因缘,劝募有缘的信徒布施供养。
◎附︰Holmes Welch着·阿含译《近代中国的佛教制度》第八章第二节(摘录)
化缘给人的观感与托钵不同。和尚们劝募兴建、整修寺庙的经费时,对方知道自己的钱将被用在有形而永久的地方,而且只要该建筑物继续存在,他的功德就不断增长。寺院可以点缀乡里,自己的名字及捐献款额又会铭刻在纪念碑上。因此很少有人认为化缘和托钵是同一回事。
民国以来,经常有名寺的名僧到远处化缘,他们先向当地富有的佛教信徒作一番适切的介绍,然后为此行的目的募款。举例来说,1920年代,宁波观宗寺的住持为筹集购置大藏经的费用,特地前往北平,结果募得了所需的五千元(中国货币),其中还包括了段祺瑞执政的一笔捐款。(中略)
寺院不一定主动向人募款。Shryock曾提及发生在安徽的一桩事例。当地有位富绅,梦见观世音劝他打消撘乘某艘汽船的计画。梦醒后,他就改变主意。结果那艘船被炮艇撞毁,好几百人罹难。满怀感激之余,富绅捐出数千元给迎江寺,作为修补寺塔之用。
有些人捐钱并非为了支持某项工程或计画,而是为了资助寺院的日常开销。北平净莲寺在1930年代,有三位在家居士轮流负担该寺所有的预算。高旻寺虽是模范十方丛林,但每年所收的谷租只够和尚食用九个月,前面曾说高旻寺是不做佛事的,余下的支出要由南京、上海的有钱居士定期捐款(布施),以资弥补。协助兴建湛山寺的在家众经常到该寺走动,并主动询问储仓的米粮是否充足。如果不足,在家众会主动送几袋米过来,如果还需要更多,就传话给其他虔诚的道友。这种为生之道颇不稳定,因为湛山寺本身没有田地,除功德金外,就完全倚赖牌位及佛事。
位于城区或才刚建立的寺院,往往没有田产,争取在家众的支持就愈形重要。争取的方式林林总总,其中之一是办讲经,吸引在家众参加。另一种更传统的方法则是举办庙会或请戏团演戏。上海及北平很多寺院,每年总有一度(或更多)会在寺外撘建起数以百计的棚子。许多到这里买廉价货的人,往往顺道到庙里拜拜。据一项资料来源指出,北平尼庵经常演戏‘娱神’。从外请来的戏子在台上演戏之时,比丘尼则在台下招呼观众。所得的利润可平衡比丘尼们的支出。上海有座寺院特辟小房间,让信徒供奉自己的偶像,定期前往礼拜。信徒只要每月付几块钱及香钱,香灯每天就会为他上两次香。他在家里也许也供奉、礼拜同样的佛像。如此一来就可以获得双倍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