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加迪沙

摩加迪沙(英文:Mogadishu,索马里语:Muqdisho)
索马里的首都、重要港口和历史古城摩加迪沙,位于国境东南部,濒临印度洋西岸,地处谢贝利河流域,虽然距赤道仅有200公里,但气候凉爽,林木苍翠,是索马里的风景胜地。
当黎明时分,乘船从浩瀚的印度洋渐渐驶向索马里海岸的时候,海岸灯塔上一闪一闪的亮光熄灭了,茫茫无涯的海面慢慢从黑夜中苏醒过来,东方波涛滚滚的海面上开始显示一幅海上特有的日出奇景。海岸上高耸入云的清真寺尖塔,一排排古老的阿拉伯城堡,那一座以白色为主要色调的城市,在晨曦中渐渐显露出它清晰的轮廓,这就是摩加迪沙。
摩加迪沙人口150万,市区面积20多平方公里。蓝色的印度洋衬托着这座白色的城市,显得干净而美丽。市区海滨大道宽阔笔直,两旁生长着茂密的热带树木、花草,街道上行人川流不息,车辆往来如梭,显得井然而又繁华。
摩加迪沙建于公元9世纪至10世纪,是一座拥有1200多年历史的古城。如同许多东非城市一样,摩加迪沙也充满着浓郁的东方情调,这自然是因为许多世纪以前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曾在索马里沿海一带进行频繁贸易和居住。摩加迪沙这个名称来自于波斯语,意为“国王所在地”,也就是首都的意思。中世纪初期,伊斯兰教开始传入摩加迪沙一带,并从这里向索马里全国传播。现在,伊斯兰教已被绝大多数索马里居民所信奉,并被定为国教。在摩加迪沙,清真寺有150处之多,其中最古老的一座始建于公元1182年,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那字迹斑斑的阿拉伯文石碑,饱经风吹雨打的装饰木雕,说明了它的年代悠久。虽然沧海桑田几经变迁,清真寺的底层房屋已下沉地下四五米深,但依然能够显示出优美的波斯建筑风格。市内其他著名建筑还有建于1269年的法克尔亚丁清真寺、团结清真寺、19世纪起为桑给巴尔苏丹代表驻地的加勒萨宫以及独立后建的议会大厦、人民会堂、体育场、博物馆、剧院和多座纪念反帝反殖斗争的纪念碑等。海滨一带有许多用礁石垒建的房屋,平顶白墙,带有盾形护沿,迄今仍居住着当年从阿位伯半岛移居来的阿拉伯商人的后裔。
哈迈尔杰卜杰卜,哈迈尔温和上加尼历史上都曾经是摩加迪沙的别称,今天这三个名字依然是该市15个区中三个区的名字。坐落于市中心的最大的一个市场也是以哈迈尔温来命名的。
哈迈尔在索马里,人们普遍用来指称摩加迪沙。
那么

“哈迈尔”这个名字是如何得来的呢?这里有三种不同的解释。一部分人认为“哈迈尔”是由阿拉伯文的“艾哈迈尔”演变而来的,其基本意思是“红的”或“赤色的”。今天生活在阿拉伯半岛上的一些游牧民族仍然将“艾哈迈尔”读为“哈迈尔”。基于这个意思的解释有二,一说中世纪索马里有一种马,质地优良,色呈枣红,故将当时就成为贸易中心的摩加迪沙称为“哈迈尔”;二说因为离摩加迪沙市不远的麦尔卡一带的土呈红色,而且地处该市管辖之内,故称“哈迈尔”。还有一部分人则认为“哈迈尔”是“哈米尔”的变音。“哈米尔”是伊斯兰教出现以前也门的一个王朝的名字,当时也门哈米尔王国曾一度控制过东非沿海一带的贸易。目前持这种看法的居多数。
至于摩加迪沙,那是回历七世纪才开始出现的叫法。有人说摩加迪沙是由“摩加迪”和“沙”两个词组构成的。前者是阿拉伯文摩戛德(板凳、座位)的变音,而后者则是被斯语中“国王”一词的发音“沙”。前后相连构成了“波斯王最喜欢的地方”这样一个含意。但是这个名字本身并不说明摩加迪沙的建立,或这个名字的出现一定与波斯人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而很可能在很久以前由于波斯语在阿拉伯半岛和索马里沿海一带较为流行,波、阿两种语言词义互串所造成的。
第二种解释认为讲希伯莱语或从阿拉伯语派生出来的其他语言的人往往将“斯”发为“什”。如果我们现在将摩加迪沙的“沙”(“什”加元音阿)还原成“斯”便成了摩加迪什,这正是阿拉伯文中“神圣”的意思,
摩加迪沙市内两条十字交叉的主要街道,是繁华的商业区,这里车流如织,饭馆、商店比比皆是,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楼宅彼此相连。最繁华的地方是市区的大集市,大多数摩加迪沙市民都喜欢到这里来购买食品、蔬菜和日常用品。
小商小贩按照自己所售的不同种类的商品自动聚集在市场的某一地段,形成一个个粮食市场、布匹市场、果品市场、肉类市场等等。用木料搭起的式样别致的铺子,整齐地排成两行,中间是又长又宽的通道,人来人往,熙熙攘攘。
漫步在摩加迪沙市区大街上,可以看到当地妇女一个个身着绚丽多姿的民族服装,许多姑娘在高耸的发饰上扎一条漂亮的花头巾。尽管索马里人信奉伊斯兰教,但见不到用黑纱蒙面的妇女。这一切,让人感到这座城市既富有鲜明的非洲特色,又保持着许多阿拉伯人的风俗习惯。
摩加迪沙还保留着以农牧业为主的国家的许多有趣的传统特点。开车行驶在大街上,经常可能要因马路中间有一群慢悠悠行走的骆驼或牛群挡道而放慢速度。有的居民就在自家住房旁建栏养牛,他们向人们出售新鲜牛奶,而牛吃的青饲料则由郊外的牧民每天定时送来。
还有一点值得提及的是,公元15世纪,中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曾两次远航到“木骨都束国”,即现在的摩加迪沙。
他的随行人员回国后写道:“那里的富有者占有船舶,并和很远的国家通商。”在摩加迪沙市政府的海边庭院里,有一所破败的石屋,据说是当年商人来往时的关卡,在这里曾发现过中国唐、宋两朝钱币,并挖掘出中国古代陶器、磁器的碎片。
这说明,中国和索马里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是十分悠久的。196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索马里,在摩加迪沙受到空前热烈的欢迎,在中索友好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