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疃

柳疃镇位于昌邑市区北10公里,渤海莱州湾南畔。该镇东距青岛150公里,北与省道辛沙路擦肩而过,交通便利,地理环境优越。全镇辖72个行政村,总人口47647人,镇区总面积165.2平方公里。
近年来,柳疃镇党委政府按照“工业强镇、农业养镇、商贸富镇”的总体思路,“三篇文章”一起做,两个文明一起抓,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2001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071.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18元。先后被潍坊市评为“文明镇”、“模范镇”、“发展乡企十强乡镇”,荣获山东省“文明乡镇示范点”、“百新工程”试点镇和“安全文明镇”等多项殊荣。
柳疃镇是著名的“丝绸之乡,全国最大的丝织镇,长江以北最大的装饰布生产印染基地。纺织业是全镇经济的支柱产业,形成了以纺织为主体的印染、印花、机械制造、建筑安装、服装加工等主导产业。全镇纺织印染企业157家,织机2500台,印染后整理设备500台(套),从业人员近1万人。生产的“昌进牌”仿真丝产品被评为“最受消费者信赖的山东产品”,“LiuTuan柳疃”针织刺绣等手工艺品远销欧美等国家,并被当地政府指定为官方礼品。
柳疃镇境内资源丰富,主要有北部的原盐,中部的石油,东部的沙石,还有7000余亩海水养殖场和1500亩淡水养殖基地等,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柳疃的发展前景注入了生机活力。
柳疃丝绸史料
中国之茧绸业 茧绸产地,以山东为第一,河南、四川次之,贵州、广东、奉天又次之。山东重要产地以柳疃为第一,栖霞、牟平次之。(阮湘:《中国年鉴》,民国十二年出版)
桓宽《盐铁论》云:“茧绸缣缣者,婚姻之嘉饰也。”今之茧绸,以莱为盛, 莱之昌邑柳疃集, 为丝业荟萃之区,机户如林,商贾骈坒,茧绸之名,溢于四远,除各直省外,至于新疆、回疆、前后藏、内外蒙古,裨贩络泽,不绝于道。镳车之来,十数里衔尾相接,其银价,比邻境恒低之一二百文,邻境之购银者,无不唯柳疃之是趋,以区区一市镇,而有炉房八家,其输入者可知矣。 (光绪二十八年,《野蚕录》89页)
山东绸,道光间昌邑等处,已有制造,其时生产不多,民风朴俭,初销国内,及光绪初叶,洋人在沪采办出口,此后年盛一年,洋人在烟添设分行采办,至光绪末叶,大约山东绸在上海、烟台、青岛等处出口,总数在两千万两以上,当时辽产野丝,大半运鲁织绸所用,以致日人馋涎欲滴,颇思染指。 (《中行月刊》)
柳疃 在城北二十里,为绸业发祥之地。附近居民千余户,约六七千人,商界占百分之七十,商号四百余家,仅经营绸业者即有三百家之多。尽属收买附近各村织成之绸,以便运销国内外各处,每年总交易不下二百万元。运出之货,由潍县转者,占百分之八十,由烟台转者, 占百分之二十。该项商号中较大者为锦成玉、天源永、瑞升公,源记、义和堂、三义堂等数家。 (1 9 3 2年《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
又一种捻线绸,用锤子打线,以手捻锤子而线轸大,名锤子线。用此线织绸,曰捻线绸,其耐穿不啻晏子一狐裘三十年, 此绸间或有之,得之甚足宝贵。 些道光末年,昌邑始有坐乡, 每只纩三人,二人拾头, 一人摇纩;始有纩丝绸。其坚不如白绸等, 而色泽光润胜之。(《山蚕辑略》)
绸业 在二百年以前,即甚盛行,而犹以城北二十里,柳疃一带,为纺织业中心,亦即本县商业及金融之中心。椐各方调查,织绸木机,在前数十年繁盛时代,约有一万余架,工作人数,达十万左右,出品约六十万匹,总值约四百万元。 (1 9 3 2年《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三)